
一切真正的天才,都能够蔑视毁谤;他们天生的特长,使批评家不能信口开河。——《克雷洛夫寓言》
聚光灯是一个好东西,可以捧人上高位,也可以捧人到风口浪尖。聚光灯下的人,面临观众批评指责是常有的事儿,但如何解决和回应批评,就真的是一个很需要技巧的事情。在作家克雷洛夫的眼中,真正的天才是不惧批评的,因为他们自身具备的能力足以让批评家们哑口无言。
而如今,摆在德云社和郭德纲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一个据称认识多位相声大佬的北京大爷,面对采访直接呛声德云社,称德云社里不出名的角儿相声说得还没有自己好呢?矛头直指德云社。面对老大爷的批评,德云社该回应吗?
不久前,在年轻观众眼中是香饽饽的德云社又被骂了,且骂人的老大爷来头还不小。在老大爷的自述中,他曾经是一个学快板的,而且和演员李建华是同班同学,并和知名相声演员石富宽同台演出过,就连德云社曾经的名角邢文昭也是他父亲的好兄弟。
老大爷本次痛批德云社,可以说是有备而来。老大爷自费三百块,走进了北京德云社的一家演出场地。听完后老大爷觉得自己“受骗”了,一个是因为150元一张门票居然没有名角,一个是觉得德云社强买强卖,演出场地不让自带饮食,自己买了两盘花生瓜子就花了30块。
最后,老大爷直接总结一句:“这相声都变味了,德云社年轻演员的相声说得没我好。”听起来,北京大爷和其他批评德云社的传统相声爱好者不一样,但实际上,似乎也不是这么回事。大爷犀利批评背后,矛头直指德云社!
在传统相声迷的眼中,德云社三个字似乎就是原罪,只要是和德云社沾边的,那基本是没有好词。之前一堆天津相声迷谈起德云社的相声,还特意批评了年轻的相声演员,认为他们根本不懂相声。也批评了不少年轻女孩,认为她们不是去德云社听相声的,只是为了追星。
只不过,之前的相声迷老人,都是单纯地指责德云社的脱离传统和偏娱乐化。而如今这个老大爷,则是借着看过德云社的相声来痛批德云社罢了。
老大爷开口就说德云社演员货不对板,自己看到的演出没有名角,只有几个愣头小子,白花了那三百块。但事实上,德云社的每场演出,都会提前公布演出人员和曲目,方便买票的粉丝选择自己想要听的场次。
并且现在都是网上购票,没有150元的票价。由此可见老大爷的票还不知是真是假。这纯粹就是老大爷自己的问题了,与德云社本身是没有关系的,而德云社也没有必要背这个锅。
另外,强买强卖这一说也实属无稽之谈。入场之后,观众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要购买花生瓜子等食品。如果说老大爷觉得贵了,可以选择不买。
在老大爷的言语中,总是透露着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这和一切批评德云社的其他相声迷如出一辙。在他们的眼中,走向没落的传统相声才是真正的相声,郭德纲旗下的德云社只能说是小辈闹着玩的产品。
当然,老大爷的话虽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但德云社方面却一点都没有下场解释的意思。或许对德云社来说,26年的风风雨雨都走过来了,如今岂会害怕这一点点的批评。更何况,自己无法改变批评者的态度,能做的只有表现出更好的自己。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相声行业的不景气促使诸多相声演员转行当演员去了。眼瞅着相声行业大拿越来越少,才二十几岁的郭德纲就意识到,想要让相声“活”起来,就必须有所改变。想着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郭德纲,和张文顺、李菁成立了德云社的前身“北京相声大会”。
几人是一边回归小剧场演出,一边开始整理濒于失传的演艺曲目。在郭德纲的努力下,相声再次被观众认识以及认可。但从郭德纲以及德云社再次走进大众视野时,伴随他们的就有数不清的抨击和批评。
老一辈艺术家指责郭德纲破坏传统文化,如今搞得相声成了四不像。而郭德纲弟子屡屡生事,每次都能让郭德纲和德云社被观众骂上热搜。随着关注度越来越高,传统相声中包含的略显低俗的信息,也让德云社备受争议。
为此,德云社不惜壮士断腕,一方面展开内部审查,一方面发布奖赏允许观众举报。而为了让相声走下去,德云社不断推出年轻演员,并安排徒弟们在综艺节目中露脸,刷存在感。几番下来之后,德云社收获了无数的年轻粉丝,更是成为了如今一票难求的相声社团。
如今人们提起德云社,不再只拘泥于郭德纲一人,而是开始了解其他相声演员,比如岳云鹏、郭麒麟、孔云龙等等。现在的德云社明显更加受年轻观众欢迎,而德云社的相声也很大程度上倾向年轻观众。
但这种融合和改变,在老一辈的眼中,或许就是难以接受和不受欢迎的存在。
相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从明清走到如今,已然是很不容易了。它也曾经历过一次无人问津的时候,但郭德纲的出现,让年轻人们认识和了解了相声,这是郭德纲的成就以及郭德纲该被肯定的一点。
大部分批评郭德纲以及德云社的人,都对融合了现代元素的相声嗤之以鼻。但平心静气后应该想想,如果相声固步自封,那当老一代的演员和观众去世后,相声该由谁说,又该由谁听呢?
我们尊重传统艺术,但也应该明确,有流传性的艺术,必然是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艺术。否则,艺术永远束之高阁,必将成为典籍中的过去。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娱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