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珍是我国著名的歌唱家。
她的歌声甜美清澈,就和她演唱的歌曲《泉水叮咚》一样。
只要你听,她的歌声就会不知不觉的流进你心里去。
《泉水叮咚》《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耳熟能详细的歌曲都是来自于她的演唱。

于淑珍1936年出生。
最早是在天津一个仪表厂当工人。
因为仪表厂人少,大家喜欢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干活。
那天,正好听见收音机里播放了艺术馆招聘歌唱演员的通知。
大家都对她说,你平时那么喜欢唱歌,唱的也好听,你去试试呗。
于是,于淑珍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参加了考试。
就这样,于淑珍踏上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于淑珍的先天条件不错,但是她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她的嗓音不够大,不像其他女歌唱家那样开阔和洪亮。
她发现,自己如果要唱的气势磅礴,自己的嗓子就会破音。
所以,她采取了以情绪为主的方式来处理歌曲,就这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到了1963年,于淑珍的演唱技巧已经很成熟了。
那年她灌制了自己的第一张唱片《新剪窗花》和《李双双小唱》,反响非常好。
1959年,于淑珍也还参与了歌剧《向秀丽》的表演。
但她真正走向全国则是因为一部电影。
1979年,我国上映了一部电影,叫做《甜蜜的事业》。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农村妇女,通过群众和干部的帮助改变落后观念的故事。
这部影片里有著名演员李秀明和凌元。
整部影片的基调轻松幽默。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谢添。
和于淑珍同为天津人的谢添在录制电影主题曲的时候想到了于淑珍。
于是便将于淑珍借到了北京录音。
于淑珍甜美轻快的声线和演唱风格与电影非常搭配。
电影一播出,这首歌就很快的传遍了大街小巷。
甚至后来很多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也都会唱这首歌。
随着歌曲的走红,于淑珍也迅速走红。
这首歌还被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后来,《月光下的凤尾竹》《泉水叮咚响》等歌曲也是经她的演绎传遍了全国。
于淑珍对工作极为认真,不论成名前后,都绝对不搞特殊。
如果他们去演出,无论是给的礼物还是待遇,于淑珍首先要问的就是团里其他人有没有。
如果没有,她就坚决不接受。
曾经在2009年的时候,有一次,她下午心脏病发,晚上还坚持演出。
于淑珍演出有个刚性要求,就是她不假唱。
除非是电视节目,有时候为了照顾节目效果,她接受提前录播,但也得是自己真唱。
要是在现场,她宁可有瑕疵也绝不假唱。
要唱就得真唱。假唱绝对不行,那样做是愚弄观众。如果说是照顾我年纪大了,让我假唱,我还是接受不了,宁可出点纰漏。
有一次在外地,她曾经因为歌剧《宦娘》和演唱会超负荷运转,导致了声带充血,不能演唱。
但票已经售出了,她不唱就要退票给观众,这样对观众不好。
要是等她嗓音恢复,那团里的同志就要等很久才能回天津。
为了观众和同事们,她带着受损的声带上台演出,要知道,这样有可能会断送她的歌唱生涯。
当她唱完,同事们也都提心吊胆的担心她的声带。
当大家赞扬她的时候,她说:
“不光是我,大家都会这样选择的。”
于淑珍非常正直。
在80、90年代,于淑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明星。
有很多演出邀请她,但她一次都没有因为私利参加商业演出。
她认为,一个演员唱了一些好歌,即使声名鹊起,也是工作带来的,不能以此为资本。
她女儿到了要找工作的年纪,她从未动用过自己的影响力帮一点忙。
工作忙孩子没人带,就把儿子送到别人家代为照看,这一下,就是8年。
她从来没有要求过照顾。
1998年,于淑珍退休了。
因为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一直没有上大学非常遗憾,所以,退休之后,她去上了老年大学。
学习书画,过得很充实,她过得就是普通退休老人的生活。
于淑珍和丈夫是歌舞团的同事。
于淑珍当时也没想到,拿着歌舞团录取通知去仪表厂通知自己的小伙子后来会成为了自己的丈夫。
于淑珍刚开始对这个长得帅气,但是不爱说话的小伙子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但是,一连来了三个媒人给于淑珍介绍对象,都是这个小伙子。
一看大家都觉得这个小伙子不错,于淑珍也动心了。
丈夫本来也是歌唱演员,但于淑珍是团里的骨干演员,演出任务非常重。
为了支持于淑珍的事业,丈夫便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去了舞美队,这样有时间能照顾家庭和孩子。
于淑珍家里9个孩子,经济非常困难,她的工资基本都补贴给了娘家。
家里就靠丈夫的工资,丈夫也从不说什么。
有时候,于淑珍去外地演出,一走几个月,丈夫也从来没有怨言,一直支持她。
于淑珍曾经说过一件事。
有一次丈夫去团里做舞美布置,工作完了回家的时候大约是4点左右。
为了不影响于淑珍休息,丈夫没有回家,而是在家在外面溜达了很久。
等到于淑珍起床了才回家。
于淑珍不会做饭,家里的生活一直都是丈夫在打理。
在漫长的岁月里,丈夫一直尽心尽力照顾着于淑珍。
丈夫比于淑珍大六岁。
随着岁月的流逝,于淑珍的丈夫身体慢慢不好了。
有一次,甚至半年病了3次。
于淑珍的子女一个在天津,一个在北京。
每次爸爸生病兄妹两都要过来陪伴照顾,一个白班,一个夜班。
但于淑珍觉得这样不行,两个孩子也都是50多岁的人了。
长期这样,父母会把孩子拖垮的。
经过思考,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和丈夫去养老院。
她对于人生有着很通透的看法。
她说,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事情。
年轻的时候,忙事业。
老了就是要互相扶持,互相帮助。
年轻的时候是丈夫照顾她,现在年纪大了,她来照顾丈夫。
到了养老院,于淑珍觉得特别好的一件事,就是养老院有食堂。
她本来就不会做饭,养老院帮她解决了这个大问题。
她闲时就画画,给老姐妹唱歌。
其他的时光,就陪着老伴。
虽然,她去养老院的这个举动孩子们开始不理解,很反对。
但是于淑珍心里明白,孩子孝顺是孩子的心意。
但她觉得老年人也应有自己的生活。
不能把全部的生活寄托在孩子身上。
现在的于淑珍过得很幸福。
圆了自己年轻时代的大学梦。
偶尔也会出来参加社会活动。
在养老院,有老伙伴,平时也有朋友去看她。
祝愿这位优秀的歌唱家身体健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