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淘金,小伙伴们应该都觉得跟淳安并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在50多年前,淳安曾经有过“淘金热”,你不信?那就听听当年的亲身经历者为你讲述当年那段淘金岁月吧!

那是1958年,在风景秀丽的新安江畔的一块大沙洲上,每天都有许多人在这里,有的挖沙,有的挑运,有的手持木盆站立在江水中淘洗。这就是淳安中学高中班的学生,当年在新安江中淘金的场面。我也在其中,当时正在读高二。
新安江除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还蕴藏着大量的砂金。据地质部门勘察,新安江流域仅淳安境内黄金储量就达2万余两。电站建设的步伐在加速,大坝蓄水时间要提前到1959年,眼看着新安江里宝贵的黄金就要永沉水底。为抢救这些砂金,用于国家建设,1957年末,过完寒假,新学期开始,学校决定将高中4个班,搬至离县城三十多里路的江家畈村,勤工俭学,边读书边淘金。
新安江水绿汪汪,清澈透底,江家畈就坐落在江南岸。也许是因为新安江流经这一带有个u字型的弯曲,才有含金的沙土在此沉积。我们来到江家畈,上午上课,下午淘金,毎当劳动,挖沙、挑运的同学被安排在江边的大沙洲上;清洗的同学,则要下到江中。淘金作业主要在洗,要将从大砂洲运来的砂土,一锹一锹放进同学们手持的状似船样的小木盆,然后一遍一遍在江水中淘洗,利用水的浮力,剔去泥砂及其他杂质,沉在盆底就有可能是黄金了。
大家都很兴奋,特别是刚开始,在江水中,手持木盆洗啊洗,盆里的沙土随着水流的冲刷,当盆底渐渐露出亮闪闪的沉积物时,“金子!金子!”同学们都惊喜得喊叫起来。但希望却很快成了泡影,原来经一起劳动的物理老师鉴别,亮晶晶的呈片状的沉积物并不是黄金,而是云母片。去到江中淘金,开始的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尽管挖沙的同学手上起了血泡;挑沙的肩上磨破了皮;站立在水中淘洗的,手脚都被浸泡得胀鼓鼓。可辛辛苦苦所得的“成果”,不是云母片之类的东西就是其他杂质,连砂金的影子都未曾见到。
村民提醒我们:“能否淘到黄金,关键还在所采集的矿石,大沙洲上挖的沙土,是否含有金子的成份。”这确实是经验之谈,开宽的大沙洲,怎会是处处有黄金。于是派了几个同学组成探矿小组,他们东挖挖西掘掘,挖来的沙土,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更换,“矿源”终究被找到了。劳动的喜悦就体现在成果上,当从实验室传来消息,大家洗金盆中点点闪光的微细颗粒就是宝贵的黄金时,同学们高兴得奔走相告,整个小村都沸腾了。就是今天回想起来,心里也还是那么兴奋。
江家畈的条件当然不能与学校相比。那时的淳安中学,地处城北的天际山。居高临下,校舍的部分场地就是原先老县城的中山公园。教学用房在山顶,食堂在山脚,从食堂通往教学区,道路两旁,果木连片,有桃树、梨树、樱桃树……春来果树花开,香飘四野,秋晚硕果累累,封满枝头。如果在课余饭后闲步在山道上,白天可见远处奔腾东流的新安江及江上点点白帆;晚上,老城万家灯火尽收眼底。但谁又会去顾及这些,老师和同学想的就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出金,出好金。同学们谈论的话题,也常常是什么地方挖出的沙含金量多,怎么样清洗沙土剔除得快。
开展技术革新,成了许多同学的实际行动。高一年级有位徐四月同学,设想像农村水碓磨粉舂米那样,借助水力的推动,制作一台水力洗金机。研制的作坊就搭建在大沙洲东端,师生们一起参与,献计献策,教数学的赵祖焕老师,也协同帮助计算和设计。这事迹还上了当时的《淳安报》。
淘尽黄沙始得金。在江家畈,一去就是一个学期,直至暑假后才搬回学校,淘金的成果,据说后经工匠制作成一个金五角星,学校以勤工俭学的成果献给了国家。听说这情况已是第二年,我已毕业离开了淳安。
新安江淘金的经历转眼间已过去了50多年,当年的淘金地江家畈和淳安中学老城旧址都早已淹没于千岛湖湖底,可每当谈起当年淘金的故事,师生们挥汗如雨在新安江里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就会呈现在眼前。难忘啊!一起淘金的伙伴。难忘啊!美丽的新安江。
版权归淳安发布所有,转载须告知!
作者:徐健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