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淘金,小夥伴們應該都覺得跟淳安并沒有什麼關系。不過,在50多年前,淳安曾經有過“淘金熱”,你不信?那就聽聽當年的親身經曆者為你講述當年那段淘金歲月吧!

那是1958年,在風景秀麗的新安江畔的一塊大沙洲上,每天都有許多人在這裡,有的挖沙,有的挑運,有的手持木盆站立在江水中淘洗。這就是淳安中學高中班的學生,當年在新安江中淘金的場面。我也在其中,當時正在讀高二。
新安江除具有豐富的水力資源,還蘊藏着大量的砂金。據地質部門勘察,新安江流域僅淳安境内黃金儲量就達2萬餘兩。電站建設的步伐在加速,大壩蓄水時間要提前到1959年,眼看着新安江裡寶貴的黃金就要永沉水底。為搶救這些砂金,用于國家建設,1957年末,過完寒假,新學期開始,學校決定将高中4個班,搬至離縣城三十多裡路的江家畈村,勤工儉學,邊讀書邊淘金。
新安江水綠汪汪,清澈透底,江家畈就坐落在江南岸。也許是因為新安江流經這一帶有個u字型的彎曲,才有含金的沙土在此沉積。我們來到江家畈,上午上課,下午淘金,毎當勞動,挖沙、挑運的同學被安排在江邊的大沙洲上;清洗的同學,則要下到江中。淘金作業主要在洗,要将從大砂洲運來的砂土,一鍬一鍬放進同學們手持的狀似船樣的小木盆,然後一遍一遍在江水中淘洗,利用水的浮力,剔去泥砂及其他雜質,沉在盆底就有可能是黃金了。
大家都很興奮,特别是剛開始,在江水中,手持木盆洗啊洗,盆裡的沙土随着水流的沖刷,當盆底漸漸露出亮閃閃的沉積物時,“金子!金子!”同學們都驚喜得喊叫起來。但希望卻很快成了泡影,原來經一起勞動的實體老師鑒别,亮晶晶的呈片狀的沉積物并不是黃金,而是雲母片。去到江中淘金,開始的一連幾天都是這樣。盡管挖沙的同學手上起了血泡;挑沙的肩上磨破了皮;站立在水中淘洗的,手腳都被浸泡得脹鼓鼓。可辛辛苦苦所得的“成果”,不是雲母片之類的東西就是其他雜質,連砂金的影子都未曾見到。
村民提醒我們:“能否淘到黃金,關鍵還在所采集的礦石,大沙洲上挖的沙土,是否含有金子的成份。”這确實是經驗之談,開寬的大沙洲,怎會是處處有黃金。于是派了幾個同學組成探礦小組,他們東挖挖西掘掘,挖來的沙土,一次次嘗試,一次次更換,“礦源”終究被找到了。勞動的喜悅就展現在成果上,當從實驗室傳來消息,大家洗金盆中點點閃光的微細顆粒就是寶貴的黃金時,同學們高興得奔走相告,整個小村都沸騰了。就是今天回想起來,心裡也還是那麼興奮。
江家畈的條件當然不能與學校相比。那時的淳安中學,地處城北的天際山。居高臨下,校舍的部分場地就是原先老縣城的中山公園。教學用房在山頂,食堂在山腳,從食堂通往教學區,道路兩旁,果木連片,有桃樹、梨樹、櫻桃樹……春來果樹花開,香飄四野,秋晚碩果累累,封滿枝頭。如果在課餘飯後閑步在山道上,白天可見遠處奔騰東流的新安江及江上點點白帆;晚上,老城萬家燈火盡收眼底。但誰又會去顧及這些,老師和同學想的就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多出金,出好金。同學們談論的話題,也常常是什麼地方挖出的沙含金量多,怎麼樣清洗沙土剔除得快。
開展技術革新,成了許多同學的實際行動。高一年級有位徐四月同學,設想像農村水碓磨粉舂米那樣,借助水力的推動,制作一台水力洗金機。研制的作坊就搭建在大沙洲東端,師生們一起參與,獻計獻策,教數學的趙祖煥老師,也協同幫助計算和設計。這事迹還上了當時的《淳安報》。
淘盡黃沙始得金。在江家畈,一去就是一個學期,直至暑假後才搬回學校,淘金的成果,據說後經工匠制作成一個金五角星,學校以勤工儉學的成果獻給了國家。聽說這情況已是第二年,我已畢業離開了淳安。
新安江淘金的經曆轉眼間已過去了50多年,當年的淘金地江家畈和淳安中學老城舊址都早已淹沒于千島湖湖底,可每當談起當年淘金的故事,師生們揮汗如雨在新安江裡熱火朝天的勞動情景,就會呈現在眼前。難忘啊!一起淘金的夥伴。難忘啊!美麗的新安江。
版權歸淳安釋出所有,轉載須告知!
作者:徐健
圖檔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