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十种海洋生物列为“危险物种名录”,不建议消费者购买。wwf海鲜项目经理michael griff说:建议零售商、厨师和消费者避免购买濒危物种,包括蓝鳍金枪鱼、海螺和鲍鱼等。我们提供了一个蓝图,让辨别濒危物种变得简单。”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or world wildlife fund)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自1961年成立以来,wwf一直致力于环保事业,在全世界拥有超过500万支持者和超过100个国家参与的项目。
wwf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及生物的生存环境,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减少人类对这些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下面为大家介绍本次wwf报告里所说的十种海洋生物濒危物种。
蓝鳍金枪鱼(金枪鱼属鱼类的一种)

蓝鳍金枪鱼,为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鲈形目鲭亚目鲭科的其中一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中,栖息深度0-985米,体长可达458厘米,为大洋性洄游性鱼类,成群活动,属肉食性,以鱼类、头足类、甲壳类为食,可做为食用鱼、游钓鱼及养殖鱼类。
过度捕捞是蓝鳍金枪鱼面临的最大威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蓝鳍金枪鱼产卵量下降了80%。保护迁徙物种需要国际合作以及强有力的国内市场控制。
皇后螺(海螺类的一种)
皇后螺,又叫皇后芋螺的一种深海螺,因为对水质和水温有着严格的要求而显得特别的珍贵。不过能叫皇后螺这个雍容华贵的名字,皇后螺自然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就是它的体积庞大,有多大呢?据说皇后螺产出的珍珠可以有鸟蛋那么大!
海螺女王此前并没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名单,但是非法捕捞和过度开发已经对该物种的数量构成了严重威胁。在佛罗里达,皇后蜗牛的数量达到了顶峰,但由于过度捕捞,数量锐减。
美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海螺实行了严格的捕捞控制,但海螺的数量还没有完全恢复。wwf认为,如果不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加勒比女王螺可能面临灭绝。
鲍鱼(贝类的一种)
鲍鱼是名贵的“海珍品”之一,被誉为“餐桌黄金,海珍之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鲜品可食部分蛋白质24%、脂肪0.44%;干品含蛋白质40%、糖元33.7%、脂肪0.9%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一种对人体非常有利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鲍鱼因富含谷氨酸,味道非常鲜美。
由于过度捕捞、疾病和饵料(海带)数量下降,野生鲍鱼的数量逐年下降。消费者不应购买黑鲍鱼(haliotis cracherodii)和北方鲍鱼(haliotis kamtschatkana)。研究认为,如果没有控制措施,黑鲍鱼可能在30年内濒临灭绝。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鲍鱼生产国。来自中国的鲍鱼买家应建议供应商申请asc认证。
淡水鳗(洄游鱼类的一种)
淡水鳗原产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内长大,后回到海中产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鳗(也称白仔、鳗线)成群自大海进入江河口。鳗鱼苗不能用人工繁殖来培育,这主要是因为鳗鱼有很特别的生活史,很难在人为环境下来模拟。日本鳗在淡水的河川里长大为成鳗,到了夏天就开始降海洄游,也就是由河川游到海洋去产卵,和鳟鱼、鲑鱼由海洋中游回河川去产卵的溯河洄游正好相反。
欧洲鳗鱼(anguilla anguilla)目前已被列入cites名单,据统计,每年从欧洲非法贩卖到亚洲的欧洲鳗鱼多达100吨,约3.5亿尾。但受人造水坝影响,淡水鳗鱼的洄游受到限制,很多鳗鱼死于涡轮发电机。栖息地缺失、过度捕捞、疾病、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也对鳗鱼的生存条件造成严重的影响。
美国鳗鱼(anguilla rostrata)和日本鳗鱼(anguilla japonica)也被wwf列为“危险海洋物种”。
石斑鱼(鲈形目鮨科动物)
石斑鱼具有富含营养、肉质鲜美、低脂肪、高蛋白等特点,在港澳地区被认为是我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之上等食用鱼。其价格昂贵,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养殖鱼类之一,并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得到了广泛养殖
196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湾的石斑鱼占捕鱼业的45%。现在他们只占不到1%。在亚洲国家,水产养殖是野生石斑鱼的良好替代品。世界自然基金会建议买家购买msc认证石斑鱼,或负责任捕捞(如fips、aips)的石斑鱼。
大西洋巨型石斑鱼(epinephelus itajara)、地中海石斑鱼(epinephelus marginatus)、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和拿骚石斑鱼(epinephelus striatus)不建议购买。
海参(海参纲棘皮动物)
海参分布世界各海,种类最多的是印度——西太平洋区,尤其是食用海参,大多分布在热带珊瑚礁内。我国北方只有一种食用海参,即刺参,而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却产有十几种食用海参。食用海参大多生活于潮间带或浅海。深海甚至深渊也有海参分布,它们大多数是平足目海参。
中国是海参的主要市场,由于过度捕捞和溶解氧的减少,海参的数量急剧下降。海参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食材,过度捕捞是造成珊瑚礁退化的原因之一。
黑乳参(holothuria nobilis)、暗色刺参(isostichopus fuscus)、澳洲金海参(holothuria lessoni)、日本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红刺参(thelenota ananas)和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不建议购买。
鲟鱼(鲟形目的鱼类)
它们全部分布于北半球,现存9个自然分布区为:太平洋东岸、北美大湖地区、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湾、大西洋东北部、里海地区、西伯利亚及北冰洋流域、黑龙江和日本海、长江和珠江。 在我国境内野生的鲟鱼有8种,它们有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等地。
过度捕捞和河流流量调节是野生鲟鱼的主要威胁,偷猎、水污染和栖息地破坏也是威胁。鲟鱼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性成熟,20岁左右的雌性鲟鱼开始产仔,但鱼子酱是海鲜市场上的一种高端产品。目前,大约有20种鲟鱼濒临灭绝。
鲨鱼(软骨鱼纲动物)
鲨鱼为一种古老的鱼类,从出土的许多鲨鱼牙齿和棘的碎片看,它的化石出现在比恐龙还早的3.5-4.1亿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鲨鱼经过自然选择,有的种消失绝迹,而现在生存的300多种中仍存在物种的一些脆弱性,如生长慢、性成熟迟,繁殖也是每两年1次,而且繁殖率也极低。
每年有数千万条鲨鱼被捕杀,现在大约有40种鲨鱼濒临灭绝,相当于所有鲨鱼体重的四分之一,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和共同捕捞。中国和越南有鱼翅菜肴,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厄瓜多尔等国家也有鲨鱼肉。世界上的几个国家和美国的几个州都禁止销售鱼翅。
魔鬼鱼(属于软骨鱼纲、蝠鲼科,它包含两个属)
蝠鲼主要栖居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区域,较少停留或栖息在海底,从离海岸较近的表水层到120米深的海水中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中国福建、浙江和黄海一带可见某些种类的踪影。因为它们有洄游的习惯,所以在一个地方不会常年见到它们。每年6~7月在福建、浙江沿海,8~9月又到黄海。10~11月再回到浙江沿海,12月到来年2~3月沿原来路线洄游南下。
大多数魔鬼鱼都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名单上,有40种濒危物种,占所有物种的20%。像鲨鱼一样,蝠鲼也被过度捕捞和共同捕捞。有些魔鬼鱼鳍被当作鱼翅出售。
石首鱼(石首鱼科)
现在,石斑鱼已完全禁止进入,但偷猎行为仍在被发现。石首鱼的鱼鳔是中国烹饪中很有价值的成分,任何使用加州湾石首鱼鱼鳔的中国菜都是从墨西哥非法进口的。
濒临灭绝的海豚也被认为是在加利福尼亚湾非法捕捞石首鱼的结果,现在墨西哥湾只剩下12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