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的‘热带雨林’有多美?我第一次在西沙群岛下潜观察珊瑚礁时发现,平淡无奇的海面下却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令我震撼而激动。白色、黄色、紫色、褐色的珊瑚,竞相伸展着枝枝桠桠;玫瑰色的红海柳、鹿茸般的鹿角珊瑚、白玉般的石芝珊瑚、大块头的脑珊瑚和滨珊瑚……一簇一簇,有的像陆地山坡上茂密的灌木丛,有的像一朵朵盛开在海底的鲜花,有的像蓝色的裸露大脑,表面上沟壑纵横……”
5月31日,中科院广州分院举行主题为“讲爱国奉献,当时代先锋”的科技创新价值观报告会,邀请“2018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王敏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晖作专题报告。会上,黄晖一边讲述,一边播放着珊瑚礁的照片,令在场的百余名听众不时发出赞叹。
黄晖自1996年9月在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珊瑚生物学及珊瑚礁生态学研究工作。从福建、广东到广西沿海,从海南岛到西沙群岛等岛礁,我国有珊瑚礁分布的海域,都留下了她和团队的调查足迹。她笑称,自己“潜遍”了我国所有的珊瑚礁海域。
如今,潜水已是热门的旅游体验项目,但对黄晖来说,却是艰辛的日常工作。“出海不仅要忍受晕船带来的头晕,还有一套30斤重的潜水装备,对女性来说,背着站起来都十分吃力,因此我是做不到跨步式入水的,只能背滚式入水,背对海面坐在小艇上,后滚翻入海。”她说:“因为下潜过程中海水依旧涌动不止,有时在水里也会吐,所以我们练就了在海里咬着呼吸嘴呕吐的技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20年来,黄晖团队提出人工修复受损珊瑚礁的宏大构想并摸索出适合不同类型珊瑚礁恢复的技术方法,掌握了我国海域20多种常见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过程,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人工幼体培育,为珊瑚礁人工修复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黄晖引用这句诗表达自己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引起在场科研骨干、在读学生的强烈共鸣。
【记者】林亚茗 卞德龙
【校对】杨远云
【作者】 卞德龙;林亚茗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