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臣与百花洲
(一)百花洲
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载:“百花洲,南郭外,明邑人宗周与其子臣读书处,有芙蕖馆,通文桥。臣歿于闵,归葬其下,立祠祀之。”据此,百花洲位于兴化古城南城外,建有芙蕖馆,与城内的文林桥相通,是明代兴化人宗周及其子宗臣读书之处,也是宗臣安葬与祭祀之处。
宗周、宗臣何许人也?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宗周,字维翰,一字理庵,嘉靖十年中乡举,授金乡知县,迁四川叙州府通判,进广东肇庆府同知,擢南刑部郎中,转四川马湖知府。刚正廉直不可干以私,所至有惠政。 …… 官至太守即乞休归,杜门不见宾客。……读书百花洲,早謩勤劳一如寒素。”《明史宗臣传》:“宗臣,字子相,扬州兴化人。由刑部主事调考功,谢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起故官,移文选。进稽勋员外郎,严嵩恶之,出为福建参议。倭薄城,臣守西门,内乡人避难者万人。或言贼且迫,曰:“我在,不忧贼也。”与主者共击退之。寻迁提学副使,卒官,士民皆哭。 ”
古城兴化滨水而建,城墙依水势而走。百花洲位于南城外滨水地带,与城内的兴化文庙、学宫相近,仅仅一墙之隔,由于城墙的阻隔,此处背城面水,僻静幽深,风景秀丽,确实是好的读书之处。宗周父子于此筑室读书,既享受此处的宁静,又便于与同好交流,可谓独具慧眼。
兴化宗氏是宋代抗金名将宗泽之后,也是兴化元明之际大姓家族之一,在兴化西城门外石桥北侯家垛建有住宅。百花洲算是宗氏别业。宗臣早年常随父在此读书。据载,宗臣早慧,“生而颖异。目闪闪有光。稍长,日记数千言,应县试,令奇其文。十六入县学,每试辄第一”。
(二)后七子
嘉靖二十八年,宗臣二十五岁乡试中举。嘉靖二十九年,宗臣进士及第,获二甲第三名。与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同科中进士,宗、梁、徐皆授刑部主事,吴为中书舍人。早在此前,由李先芳发起,李攀龙、王世贞等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高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旗号,已经在京城结社。因志趣相投,后来宗臣与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加入,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七子",形成了明代文学史上的“后七子”。 "后七子"中,宗臣与王世贞二人年岁相仿,志趣相投,关系密切。由于宗臣与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及王世贞均供职于刑部,实际上,刑部成了“后七子”的大本营。与“前七子”相比,“后七子”旗帜更为鲜明,声势更大,影响更为深远。后来,宗臣调去吏部,吏部因掌人事,为避嫌,官员大多不与其他部门的官员交往,宗臣不理这一套,仍与刑部诸子过从甚密、往来频繁,常在一起切磋诗文,相互酬唱。研究者认为,嘉靖三十年到嘉靖三十一年春,是诸子活动最频繁的时光,凡休沐之暇,都在一起唱和。李攀龙、王世贞是核心人物,宗臣是积极参与者。后来王世贞追忆宗臣的这段经历时说:“君日夜与其旧曹李于鳞、徐子与、梁公实及王世贞游,益相切劘为古文辞。”李攀龙也赞扬宗臣:“婉婉维扬士,早岁绝人识。结撰有至思,先民乃遗则。时俗徒嗷嗷,此物知者得。郁郁独往心,百折江河力。”七子惺惺相惜,度过了一段美妙时光。
(三)考功郎
嘉靖三十年,宗臣得到吏部尚书李默的赏识,由刑部主事调吏部考功郎,仍然“门无杂宾,心淡如水,不乐华要”。
宗臣初入仕途时,有很高的政治热情,他在诗中写到“结发事明主,忠义谅独持”,渴望“生当封侯,死当庙食”。
可惜宗臣生不逢时。其时,大明帝国还保留着表面的光鲜,仿佛如日中天,其实已经逐步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自明初以来一直威胁明朝的外部势力有来自北方的俺答和在东南沿海骚扰的倭寇,大明政府一直没有有效的应对办法。内部,嘉靖皇帝数十年不上朝,以致奸臣揽权,朝政日非。就在宗臣中进士的嘉靖二十九年秋季,俺答大举入侵,直抵北京城下,大肆掳掠,如入无人之境。靠贿赂严嵩父子当上宣府大同总兵的仇鸾率“十余万骑,相视莫敢前发一矢”,由着俺答掳掠完毕从容撤退,史称“庚戌之变”。此事震动朝野,也给初入仕途,打算大展宏图的宗臣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嘉靖三十年冬,赏识宗臣的吏部尚书李默被严嵩陷害免职,让宗臣在情感上遭受了直接的打击,体味到官场的险恶,也引发了他的思考。吏部这段经历,让宗臣对严嵩卖官鬻爵、贪污腐化了解甚多。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借复信的机会,创作了《报刘一丈书》揭露官场行贿受贿的丑恶现象,表达了自己的一腔愤怒,也表明了自己坚持操守的决心。这段经历,也使宗臣起了归隐之心,嘉靖三十一年,宗臣因肺部咳血获准回兴化养病,重回百花洲读书兼休养,不复问世事。期间,“后七子”核心人物王世贞曾经到访,宗臣到高邮迎接,携手回到百花洲,痛饮三日,双方作诗唱和。王世贞《题宗考功芙蕖馆诗二首》:“汝筑元亭倚钓矶,矶边菡萏剧芳菲。个个红妆出惊榜,双双翠羽飞明月。波翻吴女曲,西风凉入楚。臣衣石湖花,发应无限迟。兵戈画鹢稀。 倚郭澄波香气浮,芙蓉花满大隄头,云间岳坠仙人掌,海上风来太乙舟,近水碧筒堪自醉。谁家白苧起中流,接离子亦能颠倒,天末蘋霜任远愁。”宗臣作《元美访我百花洲上夜集四首》。
宗臣在百花洲读书兼养病期间,创作了许多反映自然风光的诗作。病愈后,还非常留念百花洲的恬静生活。其间还接待了一位同在京城做官的兴化同乡李春芳。李春芳(1510年1月14日-1584年4月18日),字子实,号石麓 ,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同科的有张居正,王世贞、杨继盛等。以善写青词得明世宗赏识,升翰林学士。历官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并加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与严讷共参机务。隆庆二年(1568年),代徐阶为首辅,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其后屡疏请辞,终于隆庆五年(1571年)致仕。李春芳作《访宗考功百花洲》诗:“美人卜筑向就蒹葭,载酒相过坐日斜,莫欲逃禅先闢社,岂思浮海故横槎,溪莲叶叶铺青荇,岸柳枝枝倚碧沙,共羡少年能奏赋,莫将勋业误烟霞。 城 亭馆即非遥,尽日垂帘净俗嚣,蒋径有溪堪种菜,习池一水正容舫,坐深海月移瑶,席望里墟烟蘯画 桥自是扬雄耽,著述倘容时,泛舟问奇桡。”李春芳长于宗臣,与宗臣父亲是故交,为人低调,喜怒不形于色。诗中劝宗臣莫流连于湖光山色、自然美景耽误了功业。
此后,李默重被起用为吏部尚书,给了宗臣很大的信心。在李默的催促下,宗臣重返京城,仍为考功郎。
严嵩专权期间的倒行逆施,也激起了部分正直官员的愤怒。宗臣等“后七子”才高气锐,桀骜不顺,屡次与权奸严嵩及其党羽发生冲突。最尖锐、最直接、正面的冲突是在杨继盛案上。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继盛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在狱中备经拷打,终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遇害,宗臣等人赶往校场,与杨继盛诀别、哭祭并出资帮助办理后事。严嵩及其党羽安能容忍这等事情?七子纷纷被贬放外地。

(四)福建参议
嘉靖三十六年春,宗臣外补为福建布政使参议。宗臣在其父资助下,一路南下,饱览名山大川,凭吊历史遗迹。
当时正逢倭寇肆虐,倭寇与内盗、贪官污吏勾结,无恶不作,人民苦不堪言。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倭寇再犯福州,宗臣分守西门,日夜督战巡查,“倭薄城,臣守西门,纳乡人避难者万人。或言贼且迫,曰:“我在,不忧贼也。”与主者共击退之。”后来又两次西征,对客兵的危害、御兵者的无能有了深入的了解。不久迁提学副使,提督福建学政,生活简朴,一身正气,秉公办事,恪尽职守,颁布条规,教导士生报效国家,奖掖提拔人才。嘉靖三十九年,宗臣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于福建提学副使任上,入祀“名宦祠”。后归葬于他魂牵梦萦的兴化百花洲下。
宗臣才华横溢,阵前击倭寇,案上铨人才,灯下著文章,文武皆宜,是个全面的人才。
百花洲原本是兴化古城南城外的一块滨水之地,因和明代后七子之一的宗臣有幸结缘,见证了一段尘封已久的明朝悠悠往事而受到历代骚人墨客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