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萧公权:他以政治学立世,一生却远离政治

萧公权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其一生执教于中外多所著名大学,以立教立言为立身之本,他没有出任过任何官职,除了教书育人,就是著书立说,其主要代表作品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等著作。

萧公权:他以政治学立世,一生却远离政治

萧公权

萧公权(1897—1981)字恭甫,江西泰和人,1897年11月29日出生于江西南安,尚未满月母亲就猝然辞世,其幼年、童年和少年时期,完全依赖于祖父、姑姑与伯父的抚养,不但得以健康成长,而且还受到了良好教育。

1915年夏,萧公权考入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这所学校教学内容侧重于英文和商科,其教员大多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原本就有英文底子的萧公权,在这里接受了更为严格的英文训练。

1918年6月,萧公权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三年级,其之所以选择报考清华,完全得益于其堂哥萧蘧的推介和鼓励,萧蘧与萧公权同庚,但比萧公权早两年考入清华,萧蘧曾这样写信鼓励萧公权:“我相信你的程度足以考取,无论如何你必须一试。”

1919年,萧公权与清华许多同学参与了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陈长桐、罗隆基等人都是当时非常活跃的学生领袖,萧公权也积极参与其中,当时他已经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政治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匹夫要能尽责,必须先取得‘救国’的知识和技能,仅凭一腔热血,未必有济于事。读书应该不忘救国,但救国必先读书。”

1920年8月下旬,萧公权从上海乘邮轮赴美留学,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新闻传播,之所以选择密苏里大学,也是因为萧蘧在这所学校留学,哥俩合住在私人住宅里,虽然费用要比住学校宿舍贵一些,但却能够很好地融入美国人日常生活,并更好的认识和了解美国。

萧公权:他以政治学立世,一生却远离政治

萧公权(站着)与肖蘧合影

萧公权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习新闻专业,遂果断转入哲学系学习,不仅必修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专业课程,而且还选修了德文、法文、植物学等课程。

1922年夏,萧公权获得了密苏里大学学士学位,当年秋天又考入研究院攻读硕士,并于1923年6月以论文《多元国家理论》获得密苏里大学硕士学位。

1923年9月,萧公权又考入康奈尔大学师从狄理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主修哲学,辅修政治学,其法文、德文考试也都顺利通过了,其英语能力可与母语学者相媲美,虽然其口语略带口音,但其英文文笔之典雅,连英美学者也都非常佩服。

1926年5月初,萧公权最终完成了博士论文《政治多元论》的写作,并最终拿到了哲学博士学位,其论文还被其导师推荐给英国伦敦一家出版社。

1926年8月,萧公权乘“麦金利总统号”邮轮回到上海,在上海的“南方大学”和“国民大学”这两所野鸡大学执教,讲授政治学和社会学等课程。

萧公权很快就接到了英国出版商的来函,告知其博士论文《政治多元论》已经付印,并被列入“国际心理学哲学及科学方法丛书”之一,萧公权对此颇感意外且深感荣幸,因为这套丛书之中,还有罗素、梁启超等著名学者的著作。

萧公权:他以政治学立世,一生却远离政治

《政治多元论》

萧蘧此时是私立南开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在其推荐之下,萧公权收到了张伯苓的聘书,当时南开大学规模并不大,但这里却汇聚了一批学界精英,其中就包括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姜立夫、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蒋廷黻、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博士饶毓泰,耶鲁大学生物学博士李继侗、经济学博士何廉、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萧蘧等学界名流,他们都是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而且也是各自学科领域的奠基者或是学科带头人,萧公权很快融入了这个群贤毕至的精英群体,并为南开大学开创了新的学科。

1928年8月,罗家伦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对清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而最被人称道的是增聘名师,南开大学的蒋廷黻、李继侗、萧蘧等名教授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被罗家伦挖至清华大学执教的,而萧公权则受聘于东北大学。

1930年春天,时任燕京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徐淑希欧游回国,途径沈阳时特地看望萧公权,徐淑希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在其游说之下,萧公权欣然接受了司徒雷登之聘,于当年秋天前往燕京大学政治系担任教授,讲授“政治学概论”、“西洋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等课程,当时燕京大学政治学系是中国大学中最好的政治学系之一。

燕京大学待遇优厚,能获得燕京大学教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萧公权很珍惜自己的教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而徐淑希对萧公权也非常器重,全力支持萧公权的工作。

1932年上半年,萧公权接到了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浦薛凤的邀请,浦薛凤也是清华出身的留美博士,与萧公权颇为熟悉,面对来自母校的邀请,萧公权颇感为难,燕京对其不薄,而清华政治学系师资水平要高于燕京,在友人的劝说之下,萧公权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

萧公权:他以政治学立世,一生却远离政治

当时清华政治学系有浦薛凤、张奚若、钱瑞升、王化成等教授,萧公权和陈之迈的加盟,致使政治学系的师资阵容相当强大,萧公权每周授课六小时,其他时间主要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和西洋政治思想史等课题。

1934年夏,时任历史系主任蒋廷黻受蒋介石委托,借休假之机访问苏联和欧洲,遂将其主编的《中国社会及政治学评论》季刊委托萧公权代理,直到一年以后蒋廷黻回国后,萧公权才推掉编辑之责。

萧公权在清华与蒋廷黻、浦薛凤、李继侗、吴宓、孙国华、赵守愚、陈岱孙等人来往密切,当然与萧蘧的交往更加密切,萧蘧主要从事经济学、国际贸易和金融学的教学和研究,曾担任清华经济系主任,文法学院院长和教务长等职务,萧蘧与马寅初、李权被誉为当时中国经济学界的“三大台柱”,而此时的清华大学可谓蜚声中外,成为世界各国大学中社会科学最为发达的大学之一。

1937年6月,中国文化基金会为充实内地的高等教育,决定在四川大学设立庚款基金讲座教授,时任中英庚款董事会总干事和中国政治学会总干事杭立武,邀请萧公权加盟,萧公权欣然接受了这一邀请,但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了。

1938年2月,萧公权辗转抵达成都,时任校长程天放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政治学博士,曾出任安徽大学和浙江大学校长,他力邀萧公权担任政治学系主任,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萧公权除在四川大学执教外,还在成都华西坝的燕京大学、华西大学、光华大学兼课。

1939年1月,为适应抗战之需要,国民政府成立了最高国防委员会,许多著名学者都被邀请担任参事,当时学者从政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老友吴国桢、蒋廷黻等人也都极力说服萧公权从政,但面对头上掉下的“馅饼”,萧公权不为所动,依然“谨守教育岗位”。

国民政府曾于1941年颁布了《部聘教授办法》,实行“部聘教授”制度,由教育部直接聘任教授,“部聘教授”是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最高荣誉,被称之为“教授中的教授”,评聘对象均为所在学科具有特殊贡献的教授,萧公权于1943年当选为第二批“部聘教授”,而且是第一批30人和第二批15人中唯一政治学科教授,由此可见其在政治学领域里的宗师地位。

萧公权:他以政治学立世,一生却远离政治

1943年,萧公权赴重庆开会时,素有蒋介石“文胆”之称的陈布雷邀请其加入国民党,萧公权表示:“自己以非党员身份发表建设性的提议或善意的批评,似乎尚未被一部分人所注意;假如我以党员的身份来发表同样的议论,读者未必会加以同等的重视。”萧公权不识时务地拒绝了加入国民党的机会。

1944年夏,萧公权应邀到中央训练团高级班(第三期)担任教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讲学,同期担任教官的学者还有钱穆、冯友兰、钱瑞升、陶孟和等人,萧公权主讲了“各国政治思想”,由于其始终以学者姿态讲学,并没有引起诸多“政治家”学生们的反感。

以政治学为终身追求的萧公权,不可能对国事漠不关心,他经常发表政论文章,以尽“书生报国”之责,他清醒地意识到,在中国推行西方民主宪政,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有赖于全民族的素质教育,而“教育的功用之一是完成国民的心理发展”,其撰写的大量政论文章,都收录于1948年出版的《宪政与民主》一书中。

萧公权:他以政治学立世,一生却远离政治

《宪政与民主》

一生研究政治学的萧公权,还有一颗诗人之心,他在抗战期间留下了500多首诗,而在抗战之前的几十年,也只是创作了200多首诗,萧公权在成都燕京大学执教时,与陈寅恪、吴宓、李方桂都曾经是清华旧友,彼此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常在一起吟诗唱和,被时人冠以“四大名旦”之名。

萧公权在蓉城执教期间,最大的成就是完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写作,这既是他的得意之作,也是呕心沥血之作,尽管萧公权只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撰写工作,但此书的酝酿成书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萧公权深厚的国学功底,娴熟的英文表达,严格的政治学训练,以及长期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和《西洋政治思想史》的积累,都为他撰写《中国政治思想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政治思想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后,很快就让中外学术界感到震惊,并受到学界同仁的推崇。

萧公权:他以政治学立世,一生却远离政治

《中国政治思想史》

1944年4月,萧蘧出任国立中正大学校长时,曾邀请萧公权出任法学院院长,但被萧公权婉拒,抗战胜利后,萧公权原本打算重回清华大学执教,但其旧居被人占据,而原先阵容强大的政治学系,却遭遇了严重的人才流失,原有的骨干教授,只剩下了张奚若,萧公权重回清华大学的愿望顿消。

1946年8月,萧公权应中央政治大学校长顾毓琇之邀,携家人由成都飞往南京,出任中央政治大学教授,顾毓琇是萧公权清华时期的同学和同事,萧公权还是主讲“中国政治思想”和“西洋政治思想”等课程,尽管讲授这些课程驾轻就熟,但他却是兢兢业业。

台湾大学光复之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全国遴选了一批教授,前往台湾大学执教,以全面接管和改造台湾大学,萧公权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应邀前往台湾大学任教,并得到了台湾省政府秘书长浦薛凤的关照,借住在校长的公馆里。

1948年4月,萧公权被评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政治学科领域入选院士者,只有萧公权和钱瑞升二人,而萧公权是完全依靠其学术成就当选的。

萧公权:他以政治学立世,一生却远离政治

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合影

这时,萧公权收到了华盛顿大学的电报,邀请其前往华盛顿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自从1926年回国之后,萧公权已经长达22年再未踏出国门一步了,正当其办理赴美手续之时,传来其堂哥萧蘧在纽约病逝的噩耗。

1949年9月,萧公权向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告假一年,乘“中国熊”号邮轮前往美国西雅图,出任华盛顿大学远东和苏联研究所客座教授,当时清华老朋友李方桂在东亚语言系担任教授。

萧公权起初并无久居美国之意,但他很快发现自己的研究工作并不能在短时期内完成,而且还要考虑让子女到美国继续深造,遂将临时教职改为终身教职,并最终定居在美国。

萧公权从1953年秋开始撰写《中国乡村》一书,及至1955年秋,萧公权完成了这部“开荒”性质的著作,这也标志着他在中国思想史上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准,此书出版之后,国际学界好评如潮,给予极高的评价。

萧公权:他以政治学立世,一生却远离政治

《中国乡村》

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当年即以第三届“人文学术卓著成就奖”授予萧公权,并颁发10000美元奖金,其受奖理由是“融合中西两个伟大学术传统的菁华”,《中国乡村》被列为政治、社会组织、人类学以及亚洲研究的必读之书。

一个偶然的机会,萧公权得到了康有为女儿康同壁提供的资料,这批资料包括康有为许多已刊和未刊的著作摄影胶片,这成为萧公权研究的新课题,他深入探微并精心撰写了《康有为思想研究》一书,,该书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不久他又出版了《翁同龢与戊戌维新》一书。

萧公权:他以政治学立世,一生却远离政治

《康有为思想研究》

1968年,萧公权从华盛顿大学退休,蛰居在西雅图一隅,虽然离开了执教42年的大学讲坛,但他依然著书立说,经常与“鸿儒”往来,尽管早已适应海外生活,但思念和牵挂故国的情丝却始终未断,时常在诗中倾诉自己的思乡之情,并以“亡国大夫”自诩。

1981年11月4日,中国一代政治学宗师萧公权在美国西雅图寓所逝世,享年84岁,其生前著述,由其弟子汪荣祖教授缉成《萧公权全集》出版,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使得我们能够全面认识和了解萧公权的学术贡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