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边挖沙虫的,不光是农民,还有可能是“王子”——
在沙虫原产地遂溪县草潭镇,“80后”青年陈振国和他的“沙虫王子”团队,从繁华都市回到偏僻渔村,守着门前这片海滩,人工养沙虫、机械挖沙虫、网上卖沙虫,玩出了新花样,也闯出了新天地。他们的愿望是要发展沙虫产业链,把这种最能代表家乡特色的大众美食分享给全世界。
首创人工繁育沙虫苗
遂溪县草潭镇南洪村,一片看似寻常的海滩埋藏着舌尖上的美味——沙虫。过去,沙虫一直是天然生长,人工孵化培育沙虫苗一度是无法攻克的技术难关,制约了沙虫养殖的产业化。
但这样的局面,在2009年被一个刚入行不久的毛头小伙改变了——水产养殖专业刚毕业的大学生陈振国,放弃大都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渔村,天天泡在海边一个简陋的养殖场里,利用野生亲虫孵化出了虫苗。
那一年,20出头的陈振国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他的“方格星虫(沙虫)土池育苗生产技术项目获得湛江市2010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专家鉴定项目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央视等媒体对他的专利技术、创业之路进行了报道。
盛名之下,依然是艰难的创业征途。陈振国拿着父母支持的、从亲友那里借来的启动资金,开始自主创业。因为缺乏人手,从投放饲料、换水、清塘这些体力活,到监测、记录、选苗等技术活,他事事亲力亲为。
后来,陈振国请来大学同学当帮手,有了自己的团队,沙虫苗逐渐实现了批量生产。由于陈振国的沙虫苗种品质好,存活率高达90%,颇受养殖户青睐,养殖场开始逐渐盈利。如今,陈振国的湛江市碧海湾水产科技公司已成为沙虫养殖户购买种苗的首选。
目前,该公司拥有沙虫土池育苗场50亩,每年可育苗2000万条,供不应求,仅沙虫苗年产值就达150万元
研发“采虫神器”
沙虫难挖是公认的。一直以来,采挖沙虫几乎是纯手工,一般熟手一小时能挖2斤。目前1斤鲜沙虫收购价约为40元,其中包含10元的采挖成本。要想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和降低成本是绕不过的坎。
为了攻克采收技术难关,陈振国带着他的技术团队天天泡在海滩上做试验。研发投入已超过20万元,目前已有研发成果,已经申请专利。由于仍处于技术完善中,所以这台机械还未公开亮相。一位广西老板从同行口中得知消息后曾联系他,愿以200万买断专利,却被拒绝了。“我们想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也是未来在这个产业领域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碧海湾公司销售总监陈文清表示,从在公司养殖场的使用情况来看,一小时可采收沙虫100斤,与人工一小时2斤的收获相比,可见效率之高。
想做沙虫干行业标准
长期以来,沙虫干的制作以农村散户自制为主,往往存在虫干仍有沙未洗净、虫体或颜色不够靓等。陈振国从这里看到了不足,也看到了商机。
记者在碧海湾公司位于草潭镇南洪村海边的加工场看到,一篮篮鲜活肥嫩的沙虫被送到这里,20多名来自周边农村的农妇身穿工服,正在熟练地翻洗沙虫。随后,沙虫经过初步检验后,被摆放在底部为钢丝的烘干架上,进入烘干房进行机械烘干,一般10到12斤沙虫可以烘制1斤沙虫干。
“相对于传统的自然晒干来说,机械烘干时间更短,沙虫更新鲜,营养成分流失更少,而且更卫生,质量更可控。”陈文清告诉记者。
陈文清介绍,相对于传统技艺,他们的技术解决了沙虫干含沙量、品相和包装储存等方面的问题,甚至对于如何保存沙虫干,他们都反复进行了试验,“买回家的沙虫干放在冰箱冷藏室里可以保存半年以上。”
“我们希望能打造沙虫干的行业标准。”陈振国表示,虽然目前沙虫干产供销仍未形成规模效应,但他们正朝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路径发展,对沙虫的清洗标准、烘干时长,沙虫干的形状、颜色、含水量等技术参数,包装储存标准等都有相应的量化标准,为此他们还专门注册了“沙虫王子”的商标和品牌,开发了包装精美的高端礼品装,瞄准了火热的高端保健品食品市场,推向市场以来一直供不应求。
互联网卖沙虫
一度专注搞技术的陈振国团队,如今开始涉足销售领域了,而且还玩出了新花样。
陈振国团队专门注册了一个“沙虫王子”微信公众号,不光介绍沙虫专业知识,还分享各种沙虫美食、企业动态,有时还会奉上海滨风光美图和诗文,既玩情怀,又接地气,一推出就“圈”了不少“粉丝”。加上团队成员在各自朋友圈不时“晒虫”,一部分沙虫干通过微商渠道销售出去。
就在6月27日,湛江市“互联网+信用三农”众筹项目启动仪式在遂溪举行,湛江市碧海湾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沙虫众筹项目成为首发项目,通过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众筹平台——点筹网筹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仅仅3分钟便售罄,近200人在线上体验并认筹了20万元的沙虫产品。
除了在线上发力,陈振国团队同样看重线下销售渠道。近年来,他们一方面开拓珠三角等核心城市市场,以礼品装打入酒店、保健品店进行品牌推广,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开拓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市场,新鲜沙虫可作刺身、沙虫苗可作饵料,市场前景广阔。
产业扶贫助乡亲致富
生于斯长于斯,又是这片大海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在事业逐渐步入快车道后,陈振国又把回馈故乡当做分内之事,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建加工场解决村民就业,忙得不亦乐乎。
早在2011年11月,陈振国团队就成立了遂溪县帮众沙虫养殖专业合作社,由他们提供虫苗,负责采挖、收购、加工和销售。相对于其他海产养殖来说,沙虫养殖的抗灾能力强,养殖风险小,带动了草潭当地和东海岛等地一批农民致富。
50来岁的张细妹每天上午准时来到碧海湾公司位于南洪村的沙虫干加工场翻洗新鲜沙虫,一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也不算很辛苦,挣得不比去城里打工少。”对于家门口的工作机会,她很满意。
和她一样受雇于碧海湾公司的有30多人,主要从事沙虫收购、加工等工作。他们都来自南洪村。这个并不富裕的海边渔村,被列入了新一轮精准扶贫贫困村范围。而陈振国希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脱贫做点实事。
销售总监陈文清表示,下一步,他们团队计划发起成立一个扶贫基金,从企业的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公益用途,用来扶助当地农村的五保户、孤寡老人、贫病家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