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村的牲畜疫情防治,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从未设有兽医机构,一般大畜有病多请民间兽医以中草药灌治,小畜则各自用土法治疗,遇到流行病如炭疽病、猪瘟、鸡瘟等,畜禽的死亡率极高,严重危害农村畜牧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特别重视疫病防治工作,逐步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疫病预防工作,疫苗不断更新换代,防疫措施日趋完善,治疗技术更加全面、先进。1950年,绥远省成立兽医防治队,直接负责归绥市的畜疫防治工作。1958年,农村各公社都成立公社兽医站。为适应防疫工作的需要,1964~1966年,农村各生产大队都培训1~2名兽医,主要进行畜病预防工作,一些技术水平较高和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兽医,承担畜病治疗工作,形成公社兽医站和大队兽医组成的防治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牲畜实行户养,管理较好,畜禽发病率降低。社办兽医站大都实行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大队兽医有的采取承包方式,有的由村民按户摊销,防治工作资金得不到保证,多数兽医站名存实亡。1983年,市财政拨出公助费促进畜禽防疫工作,使农村畜禽疫情防治水平得到提高。1999年,回民区农村畜禽防疫工作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对重点防治的疫病实行强制免疫,使重点疫病的防治工作得到加强。2004年,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要求动物防疫体系形成四级政府三级网络化管理,回民区成立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在攸攸板镇设立动物防疫工作站,在各行政村设防疫员,动物防疫体系初步建立。为防止注射疫苗给奶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回民区又相应建立“奶牛风险资金专户”,即在注射疫苗后出现死亡、流产等,由政府出面赔付一定的金额,确保防疫工作的可持续性。至2005年,回民区已查清的畜禽传染病30余种,常见的10余种得到有效的防治。
口蹄疫 为一类动物疫病。口蹄疫俗称口疮,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偶蹄兽急性发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口腔、蹄部和乳房发生特征性水泡和溃烂。自然流行中以纯种乳牛最易感染,其次是猪,再次是羊和骆驼。2000年后,此病为主要预防的病种之一,每年都要进行春、秋两次防疫工作,奶牛实行一年三免(一年进行三次口蹄疫免疫),免疫密度100%,口蹄疫得以控制。2004年,亚洲i型口蹄疫传入中国,回民区人民政府迅速对境内的猪、牛、羊进行亚i型疫苗免疫,预防境内牲畜感染此病。
猪瘟 为一类动物疫病。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其特征为急性经过、高热稽留。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回民区每年定期接种猪瘟疫苗1次,预防该病的大规模发生。
禽流行性感冒 又称鸡瘟,属一类动物疫病。是家禽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2004年春天,全国大范围暴发禽流感,回民区积极组织预防,对境内所有家禽进行注册登记,期间共对21 747羽家禽进行紧急注射,100%免疫注射。一个多月后,解除封锁。以后每年防疫工作中对家禽均注射此疫苗。
牛皮蝇蛆病 为三类动物疫病。是由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寄生在牛的背部皮下组织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这类疾病在农村较常见,受侵害牛较多。2000年,回民区把牛皮蝇驱治作为一项防治疫病的主要工作,印发《做好牛皮蝇蛆病防治工作的通知》,防疫完成1 508头,并于2002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防治牛皮蝇蛆病小组验收,回民区牛皮蝇蛆病发病率为1%以下,成为呼和浩特市第一批通过验收的5个地区之一。
狂犬病 为二类动物疫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病动物神经兴奋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人和各种畜禽均有易感性,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该病潜伏期一般为6个月,短的为10天,长的可达一年以上。2005年2月12日,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下达《呼和浩特市养犬管理规定》,要求养犬办理养犬证,回民区于同年9月1日授权两家宠物医院进行疫苗注射,协助公安机关办理养犬证。
布鲁氏杆菌病 属二类传染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主要症状是母畜流产,公畜睾丸炎和副性腺炎。人患此病,腰腿疼痛,不能劳动。2003年,回民区对境内的奶牛实行全面普查,定期对奶牛进行布病疫苗的注射,发现布鲁氏杆菌病后隔离,自然淘汰。
(来源:《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