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巢虫对蜂群危害甚大,了解巢虫的习性,才能做到未雨绸缪

作者:蜂群里的守望者

巢虫, 又称绵虫、 蛀蜡虫 , 是蜡螟的幼虫 。广西南部 , 气候温暖无冬 , 蜡螟几乎全年都活动 , 对中蜂的危害很大, 其中以渡夏期的危害最为严重。

1.受巢虫危害的结果有 3种状况

(1)巢脾严重损毁, 不能继续使用, 蜂蜡亦因此而减产。

(2)遭巢虫危害的蜂蛹未羽化便死亡 , 封盖被蜜蜂咬开, 呈 “白头蛹” 状, 大片死亡。发生高峰多是渡夏期之初, 致使渡夏群势严重削弱, 蜂群即使不逃逸, 渡夏之后也极难恢复群势, 下半年产蜜无望。

(3)发生时间比 “白头蛹” 略后一些 , 蜂蛹已经羽化 , 翅已经发育完整, 能自主咬开房盖, 但无法出房 。因为巢虫吐丝将蜂蛹尾端和翅尖粘在房底。即使用手工将被害新蜂拨出来 , 也没法清除翅尖的粘丝。受害严重的面积达到封盖蛹的 90%以上。蜜蜂对受害新蜂长时间不拖弃 , 还不断喂食,消耗储蜜。要清除这种受害蜂 , 必须将巢房全部咬毁, 耗费大量蜂力 , 蜂群得不到宁。

巢虫对蜂群危害甚大,了解巢虫的习性,才能做到未雨绸缪

2.怎样防治巢虫

2.1 了解和熟悉蜡螟的生活史及习性 , 是搞好防治工作的必要前提 。蜡螟的消长有一定的规律 , 在巢虫灾害表露出来之前, 已经有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因而防治巢虫危害 , 必须未雨绸缪。巢虫的危害一旦发生 , 无论采取什么措施, 都是无法弥补损失的。所以预防更加重要。有的养蜂员吃亏就在于重整治而轻预防。预防巢虫的工作 , 应该有计划地列入工作日程。

(1)将蜂群的抗巢虫特性列为选种育王的条件, 有意识地培养抗巢虫品种, 才是 “釜底抽薪”的办法 。

(2)要经常保持蜂群强盛。强群对巢虫抵抗力强, 耐受性好;弱群对巢虫的抵抗力弱, 耐受性也差。要及时补强或合并, 以免防治工作陷入被动。

(3)要经常保持蜂群内蜂脾相称 , 无蜜蜂护着的巢脾不可长期留在巢内 , 应及时提出箱外妥善保管或及时化蜡。

巢虫对蜂群危害甚大,了解巢虫的习性,才能做到未雨绸缪

(4)平时工作中清除下来的赘脾 、 废王台 、 蜡屑等含蜡物 , 应收集起来集中化蜡 , 切忌随手抛弃或者随意摆放长时间不处理。这些含蜡物离开了蜜蜂的护理极容易招引蜡螟产卵滋生 , 致使蜂场附近的虫口密度急剧增加, 埋下今后巢虫大爆发的祸根 。

(5)平底式木蜂箱, 要垫高后端, 使底板向前倾斜, 以利蜜蜂趁出巢时清理蜡屑, 保持清洁 。吊挂式的竹笼 , 要逐步拧转, 使蜜蜂的出口处于最低位置。

(6)从蜂巢中抽出暂时不用的好脾、 新脾 , 或者暂时不化蜡的旧脾、 老脾、 赘脾、 蜡屑等, 都必须用硫磺烟熏透后 , 密封在蜡螟无法钻入的容器内保管。并且要定时检查, 发现可疑迹象, 立即用硫磺再熏蒸1 次。利用电冰箱的冷冻室贮藏含蜡物 , 可以免除熏蒸的麻烦 。

巢虫对蜂群危害甚大,了解巢虫的习性,才能做到未雨绸缪

(7)蜡螟喜昼伏夜游 , 天黑之后开始四出活动 , 潜入蜂箱 , 遇到没有蜜蜂护着的巢脾 , 直接上去产卵 。在蜂脾相称的情况下 , 蜡螟雌蛾无法上脾 , 便在箱底板上产卵。其孵化成幼虫后 , 于晚上蜜蜂集结后 , 沿着箱壁爬上巢脾大肆蛀食蜂蜡 。蜡螟幼虫对巢脾有选择性 , 其首选对象是老脾。因为老脾中茧衣富含蛋白质 。如果天黑后巢门口仍然有蜜蜂把守, 蜡螟雌蛾无法进入蜂箱 , 便在箱外壁缝隙透风处产卵, 其卵孵化成幼虫后 , 于晚上顺缝钻入箱内上脾 。针对蜡螟这些活动的特点,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有:①糊严蜂箱缝隙 ,防止蜡螟幼虫钻入 。 ②多造新脾, 更换老脾, 使蜡螟幼虫得不到足够的蛋白质, 生长发育迟缓, 甚至无法成熟、 生育。 ③定期更换蜂箱, 特别是渡夏期之前, 是蜡螟雌蛾产卵的高峰时期 。将换下来的蜂箱用起刮刀刮干净 (必要时可用水冲洗干净, 晾干), 然后用秸秆燃火燎烤, 烤死箱底板缝隙中的蜡螟卵 、 虫。有条件的可以用煤油喷焰灯或者液化气喷焰枪。空蜂箱不足的, 可以采取逐箱轮换的办法解决 。若天气干燥改用开水烫箱底, 一可烫死巢虫, 二可增加湿度 。

虽然做了许多预防工作, 但是巢虫的危害仍然难以完全避免。遭到巢虫危害, 一经发现, 立即防治, 根据危害程度分别酌情处理 , 防止损失不断扩大, 使蜂群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 。

此文仅供参考,蜂友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进步!笔者会持续推出更多养蜂文章,还望蜂友能给个关注,谢谢。

#谷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