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帝四友"的吴质,帮助曹丕上位,为何有三封对孙权的"降书"吴质帮助曹丕争夺世子之位吴质对孙权的"降书"吴质"降书"的影响

作者:插画师的三国梦
宿刘温书斋(张乔) 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 凉风移蟋蟀,落叶在离骚。 回笔挑灯烬,悬图见海涛。 因论三国志,空载几英豪。
"文帝四友"的吴质,帮助曹丕上位,为何有三封对孙权的"降书"吴质帮助曹丕争夺世子之位吴质对孙权的"降书"吴质"降书"的影响

想必大家都知道,曹丕和曹植有过一段竞争世子之位的经历。毕竟《七步诗》这个故事太经典了。讲道理《七步诗》的真实程度并不高,有很多的争议,不过曹丕、曹植之争是存在的。由于曹昂战死,曹操对曹植有比较偏爱,于是曹丕和曹植各自树立党羽,进行了比较激烈的竞争。曹植这边比较著名的是杨修、丁仪、丁廙等人,曹丕这边有所谓的"文帝四友",其中有一个人叫做吴质。吴质给曹丕出了很多好主意,帮助曹丕上位,后来成为幽州、并州都督。而作为曹丕重要谋士,曹魏边镇之一的吴质,怎么会有三封对孙权的"降书"呢?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文帝四友"的吴质,帮助曹丕上位,为何有三封对孙权的"降书"吴质帮助曹丕争夺世子之位吴质对孙权的"降书"吴质"降书"的影响

首先来说一说"文帝四友",分别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前两个人的知名度比较高,吴质和朱铄相对来说低一些。不过吴质在史料上的记载还是比较丰富的,也很有意思。吴质字季重,是兖州济阴郡人。因为"才学通博",被曹丕所喜爱。不过吴质更知名的地方并不在文学上,而是他的谋略。有两件事情可以证明。

"文帝四友"的吴质,帮助曹丕上位,为何有三封对孙权的"降书"吴质帮助曹丕争夺世子之位吴质对孙权的"降书"吴质"降书"的影响

第一件事:杨修、丁氏兄弟将宝押在曹植的身上,进行一笔政治上的豪赌,也确实给曹丕带来不小的威胁。当时吴质在河内郡朝歌县做县长,曹丕用了一个计策。他用车运载一个破竹筐,偷偷地把吴质装在里面,运回来和自己商量对策。杨修很聪明,看出竹筐里的门道,告诉了曹操。从这件事里面也能看到,曹丕的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杨修前脚告状,曹丕后脚就得到了消息。吴质将计就计,让曹丕第二天在用竹筐运送一些绢布迷惑杨修。杨修果然中计,向曹操告状。曹操打开一看发现只是一堆绢布,于是反对对曹植一党起了猜疑。

第二件事:曹操又一次出征打仗,曹丕和曹植送别曹操。曹植是很有文才的,而且是急才,可以说是出口成章。曹植就发挥这个优势,称赞曹操的功绩德行,文采斐然,赢得了曹操的赞赏。曹丕自觉在文才上相对于曹植来说有一些劣势,情绪比较低落,这个时候吴质(这件事当发生于上一件事之前)偷偷告诉曹丕,不用挖空心思在说辞上做文章,干脆哭泣就行。曹丕依计行事,立刻就调转了风向。之前赞赏曹植文才的大臣包括曹操自己,马上又觉得曹植浮华不诚。

"文帝四友"的吴质,帮助曹丕上位,为何有三封对孙权的"降书"吴质帮助曹丕争夺世子之位吴质对孙权的"降书"吴质"降书"的影响

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到,吴质是一个非常精于计谋的人。如果说第一件事是基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杨修可能并不知道曹丕已经知道自己告状一事),那么第二件事就非常纯粹地体现出吴质眼光的毒辣和临场反应能力,避免与曹植的长处竞争,而是抓住真情流露高于文辞修饰这一点,让曹植的长处反而成为短处。不得不说吴质确实是一个很厉害的谋士。

"文帝四友"的吴质,帮助曹丕上位,为何有三封对孙权的"降书"吴质帮助曹丕争夺世子之位吴质对孙权的"降书"吴质"降书"的影响

在东吴黄龙元年、曹魏太和三年(即公元229年),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东吴的侍中胡综以吴质的口吻给孙权写了三封降书。原因是从曹魏南渡的降人(大概是这吴质"降书"中提到的黄定、周光等人)口中得知,吴质遭到了曹魏君臣的排挤和猜疑。于是孙权就抓住这个机会,放出吴质要背叛曹魏投靠东吴的消息,就是这三封降书,目的应该是逼反吴质,就像当初诸葛亮为逼迫孟达背叛曹魏,故意派人到曹魏泄露孟达与自己的消息往来一样。反正也没有什么成本,有枣没枣打一竿子。

"文帝四友"的吴质,帮助曹丕上位,为何有三封对孙权的"降书"吴质帮助曹丕争夺世子之位吴质对孙权的"降书"吴质"降书"的影响

综合三封降书,大体的含义是这样的:当时吴质作为河北幽州、并州都督,这是曹丕时期的官职,到曹叡上位之后没有变。吴质虽然是一方边镇,但是毕竟不在曹魏的政治权力中心。反而司马懿和陈群都成为曹丕指定的辅政大臣。看上去确实有点被排挤的味道。在这些降书中说吴质饱受曹魏群臣的排挤、流言,以战国时期名将乐毅弃燕奔赵自比,派黄定、周光等人秘密向东吴投降。

"文帝四友"的吴质,帮助曹丕上位,为何有三封对孙权的"降书"吴质帮助曹丕争夺世子之位吴质对孙权的"降书"吴质"降书"的影响

具体的计划是孙权率军进攻淮、泗地区,占领徐州下邳;吴质在河北地区响应东吴,对曹魏进行两面夹击。加上蜀汉方面的压力,关中的军队不敢轻易调动。如果吴质和孙权真的按照这个计划行事的话,其他的地方不好说,曹魏东部的青州、徐州确实比较危险。一旦青州、徐州丢失,曹魏就要受到吴质、孙权、刘禅三方的围攻。当然这是基于吴质反叛成功,以及三方动作协调的理想状况之上。

"文帝四友"的吴质,帮助曹丕上位,为何有三封对孙权的"降书"吴质帮助曹丕争夺世子之位吴质对孙权的"降书"吴质"降书"的影响

吴质到底是否有背叛曹魏,与东吴联合的想法呢?小编认为这仅仅是出自吴人单方面的信息,可信度极低。不过胡综伪作的降书还是引起了魏明帝曹叡的猜忌。毕竟吴质是曹丕的重要谋士和好友,和曹叡没有什么过硬的交情。三封降书流传开来后,在次年曹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吴质被征入朝中担任侍中一职,剥夺吴质的兵权,也给予他参与政治的权力。

"文帝四友"的吴质,帮助曹丕上位,为何有三封对孙权的"降书"吴质帮助曹丕争夺世子之位吴质对孙权的"降书"吴质"降书"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吴质在同年就死于洛阳,还得到一个恶谥——丑侯。《逸周书·谥法解》中记载:"怙威肆行曰丑。"根据史料的记载,吴质确实有比较放肆的行为,比如对董昭说自己要在乡里小解(董昭和吴质同为济阴人);再比如在酒宴上讽刺曹真、朱铄的身材,闹出一次非常大的不愉快。不过就因为这些事,吴质就得到一个"丑"的谥号,可能是吴质得罪太多人,也可能是曹叡的倾向。到了正元年间(即公元254年到256年),曹髦在位时期,吴质的谥号才从丑侯改为威侯。

另外在东吴黄龙二年、曹魏太和四年还发生一件事,曹叡派遣一个叫隐蕃的人潜入东吴搞破坏,离间东吴君臣,就是著名的"隐蕃案"。当然隐蕃其实并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很轻易就被孙权抓住并且处死了。不过从离间吴质和隐蕃入吴的时间如此接近的情况来看,小编认为两者应该具有一定的联系,即"隐蕃案"很有可能是曹叡对吴质"降书"事件的报复。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