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故事。
一,姓名之趣,考场上拿过名单一看,中堂李鸿章大人在场,赶紧的问候:中堂大人您也补考?全堂大笑。
见过许多与知名人士同名同姓。
二,第一次在海南对等招生,迎新生时,海南小姑娘好奇的问老师,承德真的下雪吗?迎新老师肯定的回答让小姑娘兴奋不已,我能看到下雪了!
也让我们有了明确的判断,这孩子是海南土著,决不是高考移民。
三,最受感动的事,2005年迎新生,傍晚时分,教务处长王岩例行巡视招生现场,校内路边坐着一位女生埋头哭泣。王岩处长询问何因,女生说从家出来到学校只喝了一瓶水,到现在还没吃过饭,家里给凑的钱都交了学费和书费服装听诊器费了。王处一听赶紧表明老师身份,掏钱让孩子先去吃饭,有事明天再说。随后学校出台系列补助政策,包括每月180元打到学生饭卡里,安排勤工俭学岗,规定食堂必须有一元的菜,让学生在学校有基本生活保障。
其实让我受感动的并不是王岩处长菩萨般慈父心肠,因为在校园里每位遇到了这种情况的老师都会为她提供基本帮助。而是这位女生纯朴善良和强烈的求学欲望,孩子是带着家长凑或借的钱来求学的,并没有想好到校后的生活,但交给学校的费用一分都不少,因为在她的有限的社会阅历和思维中,不交学费是不能上学的,不上学也就改变不了她今生的命运。
现在贫困生资助政策绿色通道十分通畅,先入学再办手续,减免学费,提供勤工俭学岗,发放助学金,为每名就读学生提供学习保障。
四,一所中学一年来了38名高考生。
新校区时,录取结束,发放录取通知书。在招生办整理通知书时,发现一个情况,河北故城县郑口中学的挂号信似乎多一些。问马老师,他也发现这个情况,随着本专科各部系新生通知书和各种资料银行卡装封完毕,我俩单独复查一遍,郑口中学的信封抽出来一数共38封。
真心是想去拜访郑口中学的教务主任和毕业班年级主任,他们肯定是和承医有故事,没有他们的指导和引领,应该是不会有一年高考这么多学生报考承医。
五,至今保留着一位朱姓同学的录取通知书。
当时招生录取结束后,发放的录取通知书被退了回来,学校要求再复核,电话一定要打通本人或家长,明确不收原因。考生留的联系电话不通,退回原因是地址不详。联系报考学校在放假中,联系当地招办都是大爷让联系学校,几番过后不再和他们扯皮,联系县委办再联系到镇再联系到村,找到了家长,一句回复复读去了。我了个去。次年招生时,他又来了,这回是真来了。过两年他来教务处开证明,一提姓名,熟啊,问他,你第一年怎么回事?回答感觉考的还行,想复读上个档次。俺一乐,你上不了清北,只能来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