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文潘宅」金萧风云人物:金孝松、陈洪、黄必勇、张金福

楼允文,浦江人,邑之旧军人也。抗战时,金东义西周边地方游击武装四起,以允文所率部队为邑中势力尤为强者,下辖十余大队。后呈准国民党八十八军军长何绍周,取得“钱(钱塘)南军别动第一支队”番号。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鲤鱼山季鸿业任军法处长,黄宅黄长波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梅凯等通过季鸿业、黄长波关系打入“钱南军”内部,取得“钱南军别动第一支队第八大队”番号。七月二十二日,中共义乌县委于义西大畈下宅祠堂召开第八大队成立大会。中共义乌县委书记萧江宣布将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改为“钱南军别动第一支队第八大队”,下辖三个中队,付村乡长杨德鉴任大队长,萧江为政训员。八月,允文率“钱南军别动第一支队”总队部撤至潘宅一带。十月,离开县境,无形解散。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钱南军别动第一支队第八大队”改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第八大队。”

「人文潘宅」金萧风云人物:金孝松、陈洪、黄必勇、张金福

金孝松(一九〇六至一九八〇),字思汉,号少山,别署小山、小先,外号小刘子,早期共产党人,历任中共地下党情报联络员、中国红四方面军红二十八军侦察营营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野战军战士,东阳义门金从鑑之后,世居天台金塘头。出身贫农家庭,性刚毅,与金平欧相友善。父讳立茂,售薄荷糖为业,常往来于新昌、嵊州、绍兴街巷;祖讳行富,从叔祖讳行县。行县子孝铨徙山阴,孙涛为庚款留美,入读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毕业归国参与国内北宁、平绥铁路设计,建国后,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传道授业,其后有十六清华生。

「人文潘宅」金萧风云人物:金孝松、陈洪、黄必勇、张金福

金孝松生于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十月初五日戌时,其母怀胎十月在家门外小山丘松树下临盆,故取名孝松,人称少山。七岁丧父,十四岁随兄离家谋生。有异父长兄庞树宪,胞妹孝英、孝珠留居天台。

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时局动乱,孝松与金维孝兄弟二人背井离乡,徒步北上,途经宁波时盘缠用尽,便谋业赚取盘缠。胞兄金维孝习理发,公则卖报。翌年,孝松习篾业。民国九年(一九二〇)六月,兄弟二人离开宁波,辗转至上海西郊,始与共产党先进组织接触,深受影响,即转为地下共产党收集情报。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至三十一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陈独秀指派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共十三人。王烬美负责会场安全情报联络。孝松与金维孝则为建党大业提供情报,一大后返回杭州。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宣中华与俞秀松等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杭州组织,孝松随兄金维孝二人响应於杭州中山南路凤山门内上仓桥头以理发店为掩护,从事地下党组织活动,与胡庆余堂联络点来往密切。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四月十二日,“四·一二”政变事发,期间宣中华不幸於上海龙华被捕,壮烈牺牲。唐文恭继任中共杭州地委书记。宣中华牺牲后,凤山门内上仓桥及胡庆余堂接头点改为西湖白堤。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六月六日午后二时,兄弟二人参观西湖博览会。同年,孝松介绍方小五入党,与王效亭、蔡世钊、胡祥仁相友,曾至安徽一起发动请水寨工人暴动。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七月,浙东水患,萧山夹山堤倒,兰溪田禾淹没,街市可行舟,龙游、浦江、汤溪、建德、桐庐、寿昌、衢县等地农作物悉被冲毁,中国银行浙江分行行长金润泉一向急公好义与孝松等联合发起成立“水灾筹赈会”,邀请名角梅兰芳、金仲义等来杭义演,所筹款项悉数赈济灾区。后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二次过草地,时任班长。同年九月二十五日,随红军北上再入安徽。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二月三日,红二一八团鄂东北独立团合并,第三次重建红二十八军,隶属红四方面军山东野战军,为红军主力部队之一,由毛泽东亲自指挥鄂豫皖游击战争,高敬亭任军政委,金孝松时任连长。从此,红二十八军活动于皖西的潜山、太湖、舒城、霍山等地,与皖南的休宁、开化、淳安等地游击战争遥相呼应,对国民党的封锁、清剿进行斗争,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直到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七月十三日红二十八军到达安徽省岳西县南田村,与中共皖鄂边区特委书记何耀榜会合,根据国内形势,积极准备与国民党进行停战谈判,共同抗日。八月,红二十八军进入岳西县头陀镇与日军相持,孝松时任侦察营营长於战争中负伤掉队留于刘家寨养伤,愈后因跟不上大部队而折返杭州。后岳西县头陀镇无人知其实名,均以为阵亡,解放后于二〇一〇年由岳西县人民政府立“小刘子烈士墓”。

“七·七”卢沟桥事变拉开全国抗战序幕。十二月,孝松与金维孝接到上级组织有关日军将向杭州进犯的情报,于是携眷撤离杭州,过临安,经富阳,入浦江。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日军分三路进攻杭州,杭州沦陷。孝松之姻亲吴宝祯、吴达发于抗战中阵亡,其岳父、郎舅亦为日寇枪杀。自此,孝松与金维孝同中共杭州地下党组织失联。

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初,孝松携眷租住浦江城北,而金维孝尚逗留富阳岳父家。

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年)四月,富阳告危。胞兄金维孝出信抵浦江,孝松获悉于浦江潘宅租下店屋,付讫定金。后因金维孝一家途经廿五都朱宅而落籍,开始以理发为掩护,与日寇、国民党特务进行谍战。孝松则携家移居潘宅市井对面继续隐姓埋名,以“张富荣理发店”为店名做掩护,与日伪军进行谍战。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七月,与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潘宅联络站长潘怀髋取得联系后单线联络,暗助金萧支队第八大队。八月五日,日军侵占浦江县城,浦江第三次沦陷。时有小股日军路过潘宅时,金萧支队第八大队党组织撤出潘氏宗祠,疏散潘宅群众避难于桐青殿,孝松之妻方爱花先行带子女躲于东陈环溪樟树下。金萧支队第八大队党组织因转移时机密文件搬运不及,指派文书潘西庆与孝松接触,以洋油烧毁潘氏宗祠后撤离,挽救了金萧支队的抗日计划。曾先后数次与桥头潘绍兴、樟山头张金福等人在潘宅桐青殿、石鼓柏树殿开会。抗战胜利,旋即配合三野解放战争作战计划,进行情报侦察。

一九五〇年解放后,兄弟二人回天台省亲,正值生母九十大寿。一九六一年一月十八日,孝松加入义乌县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一九六四年十月,孝松以陆佰圆人民币购得浦江潘宅槐花树下台门里江云锦房屋二间一居头,由是扎根不迁。一九六五年,浦江“四清”工作组进驻潘宅,与孝松一家同吃同住。一九八〇年病故。二〇一三年追认烈士。二〇一九年四月,闽人金能爱题匾“金少山故居”,与消失的北京名伶“金少山故居”南北呼应。

孝松元配钱塘方焕正幼女方爱花,合葬浦江杨先生洋山之原。育四子长义荣娶石宅石瑶珠、次义丰娶落山岗于宝仙、季成义早夭、幼义满娶岳塘黄慧英,三女长水琴嫁遂昌张牛儿、次美琴嫁落山岗于宝勇、幼凤琴嫁黄宅上市黄佳仁。孙四人庞营早逝、健康、庞宇、应天,孙女三人玉莲、鸿飞、红鹰,曾孙三人鑫磊、祉星、宸,曾孙女三人欣楠、欣岚、祉涵。

「人文潘宅」金萧风云人物:金孝松、陈洪、黄必勇、张金福

陈洪(一九〇六至一九四三年),岩头陈人。自幼求学于湖山小学,在校受新文化新思想启迪,萌生革新社会之念,与同学谈及“佃户终日劳动而不得温饱,财主不劳而获却生活奢侈”,决心废除旧社会压迫剥削制度。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春,洪陞入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深造。时任四中校长者为国民党左派人士经亨颐先生,立志于改革教育,聘请思想进步、学有专长的学者到校任教,常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进校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现实社会之弊端。于是,洪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投入爱国青年学生运动,和同学共同举办读书会、演讲会。洪与华少峰一起组建学生自治会,成立团支部,被推举为中学生代表,参加宁波地下党领导的宁波各校学生联合会,成为学生运动中最活跃之骨干。“五卅”运动中,洪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编写出短剧《一只手》。剧本在宁波大舞台演出后,产生广泛的影响。此后,洪又相继参与了和丰工潮,发动和领导了码头工人、黄包车工人、理发工人罢工并取得初步胜利。

洪经“五卅”运动的锻炼,十四年(一九二五)八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翌年六月,任地委委员兼地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此后,全力投入工人运动,鼓动各地工友们团结起来组织工会,并动员组织甬曹铁路工会。半年不到,全市建立七十余个工会,将职工团结于工会周围。各工会经费虽不足,洪等当衣被以自筹。十五年(一九二六)十月二十一日,江北马拦河桥成立宁波市总工会,洪以地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身份领导宁波总工会。会后,洪与王鲲、白沙铁路机厂擦车工熊双福一同筹建宁波工人纠察大队。随着宁波市总工会的成立,洪领导开展为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和反对压迫的斗争。不久,军阀势力重占宁波,工会组织暂转入地下。中共上海区委为保护骨干力量,通知洪等暴露的党团活动分子向上海转移,参加恽代英主持的训练班学习。洪在培训期间,多次聆听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王若飞等演讲,深受鼓舞。

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初,洪受党委派抵上海吴淞从事工人运动,并任中共上海区委工人问题委员会委员,后当选为吴淞工会联合会主任。三月二十一日,北伐军挺进上海近郊龙华。上海八十万工人在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领导下,为响应北伐军胜利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洪率吴淞起义工人夺取东警察所、西警察所、江苏省第四水警厅和宝山县警察署,全力声援闸北战斗。时淞沪线上一列五节铁甲车不断向起义群众开枪、炮轰,洪派人于天通庵车站附近扒掉铁轨,致使铁甲车翻车,敌人武器被工人纠察队缴获。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受血腥镇压。四月十七日,洪于工友家中被捕,判刑三个月。因未暴露共产党员身份而刑满出狱。出狱后,洪仍在淞沪线区域工作,先后担任中共无锡县委书记和京沪特委常委、组织部长等职,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组织,认真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发动农民秋收暴动,实行土地革命。八月二十九日夜,无锡安镇附近爆发第二次农民起义,在洪率领下,周家阁、和尚桥一带农民近二百人,袭击反动地主、无锡自卫队首领朱枚吉老巢上山村,影响甚巨。此次行动,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十月十八日,中共京(宁)沪特委机关转移至苏州,洪任代理书记。十二月,奉中共江苏省委指示,京沪特委撤销,洪调上海工作,任沪中区委书记。

民国十九年(一九三〇)四月二十九日晚,洪于上海英租界三友煤炭公司中共沪中区委机关开会,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被羁押于漕河泾监狱。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春,洪被转移至南京江东门外国民党军人监狱,后又解押至宪兵司令部关押。洪身系狱中,仍关心革命形势,对革命充满信心,对敌人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时有国民党军官以营救其出狱为名,令其具结悔过书表态,可释放出狱。然洪愤而拒绝曰:“尔等勿枉费心机,吾以言明在前,尔食尔禄,休得多言!吾宁就狱,亦不变节。既革命便不惧死,怕死即不革命!”四月二十九日,国民党于狱中杀害恽代英。洪与张阿昌(张炽)呐喊:“恽代英同志精神不死!打倒国民党卖国贼!”全监响应,声震屋宇。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经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与国民党交涉,洪等“政治犯”在南京监狱释放。出狱后,洪不顾体弱,即辗转至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先在延安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翌年八月调皖南新四军军部任职。

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九月,洪随吴仲超所率新四军战地服务团至苏南延陵,于此坚持江南敌后抗日斗争。是年冬,洪任中共苏南特委委员、组织部长,以丹阳、延陵一带为中心,开展民运工作,日夜奔波于镇江、句容、丹阳、金坛边境,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抗日群众团体,率领农民进行减租减息、提高雇工薪酬斗争,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由于环境恶劣和长期监狱生活,洪双腿负伤,又体弱多病,行路不便。党组织为其分配一头小黑驴代步,竟让与体弱有病者骑行,洪则与部队兵士一道步行。

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六月,陈毅率新四军部分主力准备渡江北上,开辟苏中和苏北根据地。二十六日,陈毅于长江边上给洪发信,信中阐明当时斗争形势,对洪寄予信任和厚望,指出:“我日内即过江,此后江南部队要你同特委诸同志,动员民众予以协助……过江后仍望联络不断,常常来信至要。”洪得陈毅指示,愈加明确斗争形势与策略,遂率江南部队投入艰苦斗争。

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一月,皖南事变后,敌、伪、顽对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妄图消灭中共抗日力量。九月二十九日,日伪军四千余人“扫荡”茅山地区,合击句容东部新四军四十六团和第五保安司令部宿营地岗南村。洪率一个连奋勇抗击,掩护其余部队冲出重围。在战斗中,洪不幸腿部受伤被捕,解押至南京。后经新四军军部联络部营救获释,于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秋进华中党校参加整风学习。

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春,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决定选派骨干人员加强浙东军政领导力量,洪等一行十一人奉命渡海南下至浙东。洪任中共四明地委书记,面对复杂形势,积极贯彻执行浙东区党委所提“坚持三北、开辟四明”方针。洪以售卖龙须笋为掩护开展活动,深入群众之中,乡人称“大陈先生”。二月中旬,洪参加浙东区党委于姚南杜徐村召开的扩大会议,听取有关嵊东抗日自卫大队失利情况汇报后,由秘密交通杨世华陪同,扮成商人深入进行调研。洪安抚将士,并指出嵊东自卫大队二百人枪失散之教训为警惕性不强,缺乏独立自主指挥武装力量的主动权,致使遭受惨重损失。同时,再三肯定队伍在极端困难环境下保存党的有生力量是难能可贵的,并鼓励战士逆流勇进,振奋精神。

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十月,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浙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围剿,国民党三十二集团军在天台设立总指挥部,由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统一指挥,调集二万兵力,企图消灭浙东抗日武装,顽军不顾共产党接连发出“团结抗日,冀挽危局”之呼吁,悍然发动进攻。中共被迫进行第二次反顽自卫战争。此时,洪与杨思一、罗白桦、张浪、唐炎一起受命组成后方行动委员会,负责供给前方粮食和情报,动员群众,领导部队原地斗争。洪负责指挥后方留守部队和机关人员配合当地民运工作,坚持在余姚左溪乡一带活动。十一月二十六日,洪率部向姚南紫龙庙(今燕窝乡)转移,途经紫龙庙时,部队与“挺四”田岫山部遭遇,洪不幸中弹牺牲,年仅三十七岁。

黄必勇(一九一六至二〇〇七年),黄都人,生于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十一月,由湖山学堂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国民党陆军大学将官班三期毕业。历任国民党工兵营、团长,少将高参,国防部部员等职。公元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起义。解放后任南京军事学院教员。一九五八年十一月起,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卒于二〇〇七年。

张金福,樟山头人,生于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自幼家贫,替人放牛,未入泮。甫年十八,从戎变革,初任浦东区联络站联络员,为张毛苟下线,秘密发展革命组织,先后数次与桥头潘绍兴、潘宅金少山等人在潘宅桐青殿、石鼓柏树殿开会,发展队员,季鸿业亦曾数次莅临布置任务。从其舅公季鸿业所荐加入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活跃于义乌、浦江一带。

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日寇投降未满月,国民党浦江县兵团副团长洪邦基于九月十日率部“清乡”,分三路进犯南山各村八大队根据地,并企图上山追歼退向义乌之第八大队主力。因早获情报,金福便随第八大队给予迎头痛击。十一日,第八大队抢先包围黄宅大宗祠,击毙洪邦基。

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李铁锋调任中共江东县工委书记兼第三大队教导员,时季鸿业将金福荐为李铁锋警卫员兼联络员。遂于革命实践中,由目不识丁的普通百姓,成长为革命意志坚定的战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足迹踏遍浦江、兰溪、永康、义乌、诸暨、金华、建德等地。历任联络员、通讯员、警卫员、班长、小队长、中队长。后随李铁锋进驻寿昌县工作,至离休。

金福前半生,参加诸暨高城头、浦江盘山岭、义乌金山脚等战斗,作战英勇,多次负伤。曾以身护李铁锋,一枚子弹与金福小腿处擦过,疤痕清晰。卒年不详,有子道加。

——《炉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