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允文,浦江人,邑之舊軍人也。抗戰時,金東義西周邊地方遊擊武裝四起,以允文所率部隊為邑中勢力尤為強者,下轄十餘大隊。後呈準國民黨八十八軍軍長何紹周,取得“錢(錢塘)南軍别動第一支隊”番号。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鯉魚山季鴻業任軍法處長,黃宅黃長波被任命為政治部主任,梅凱等通過季鴻業、黃長波關系打入“錢南軍”内部,取得“錢南軍别動第一支隊第八大隊”番号。七月二十二日,中共義烏縣委于義西大畈下宅祠堂召開第八大隊成立大會。中共義烏縣委書記蕭江宣布将金東義西抗日自衛大隊改為“錢南軍别動第一支隊第八大隊”,下轄三個中隊,付村鄉長楊德鑒任大隊長,蕭江為政訓員。八月,允文率“錢南軍别動第一支隊”總隊部撤至潘宅一帶。十月,離開縣境,無形解散。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錢南軍别動第一支隊第八大隊”改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金蕭支隊第八大隊。”

金孝松(一九〇六至一九八〇),字思漢,号少山,别署小山、小先,外号小劉子,早期共産黨人,曆任中共地下黨情報聯絡員、中國紅四方面軍紅二十八軍偵察營營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野戰軍戰士,東陽義門金從鑑之後,世居天台金塘頭。出身貧農家庭,性剛毅,與金平歐相友善。父諱立茂,售薄荷糖為業,常往來于新昌、嵊州、紹興街巷;祖諱行富,從叔祖諱行縣。行縣子孝铨徙山陰,孫濤為庚款留美,入讀美國康乃爾大學土木工程,畢業歸國參與國内北甯、平綏鐵路設計,建國後,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傳道授業,其後有十六清華生。
金孝松生于光緒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十月初五日戌時,其母懷胎十月在家門外小山丘松樹下臨盆,故取名孝松,人稱少山。七歲喪父,十四歲随兄離家謀生。有異父長兄龐樹憲,胞妹孝英、孝珠留居天台。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時局動亂,孝松與金維孝兄弟二人背井離鄉,徒步北上,途經甯波時盤纏用盡,便謀業賺取盤纏。胞兄金維孝習理發,公則賣報。翌年,孝松習篾業。民國九年(一九二〇)六月,兄弟二人離開甯波,輾轉至上海西郊,始與共産黨先進組織接觸,深受影響,即轉為地下共産黨收集情報。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至三十一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燼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張國焘、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陳獨秀指派代表包惠僧,共産國際代表馬林”,共十三人。王燼美負責會場安全情報聯絡。孝松與金維孝則為建黨大業提供情報,一大後傳回杭州。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宣中華與俞秀松等籌建社會主義青年團杭州組織,孝松随兄金維孝二人響應於杭州中山南路鳳山門内上倉橋頭以理發店為掩護,從事地下黨組織活動,與胡慶餘堂聯絡點來往密切。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加入中國共産黨。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四月十二日,“四·一二”政變事發,期間宣中華不幸於上海龍華被捕,壯烈犧牲。唐文恭繼任中共杭州地委書記。宣中華犧牲後,鳳山門内上倉橋及胡慶餘堂接頭點改為西湖白堤。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六月六日午後二時,兄弟二人參觀西湖博覽會。同年,孝松介紹方小五入黨,與王效亭、蔡世钊、胡祥仁相友,曾至安徽一起發動請水寨勞工暴動。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七月,浙東水患,蕭山夾山堤倒,蘭溪田禾淹沒,街市可行舟,龍遊、浦江、湯溪、建德、桐廬、壽昌、衢縣等地農作物悉被沖毀,中國銀行浙江分行行長金潤泉一向急公好義與孝松等聯合發起成立“水災籌赈會”,邀請名角梅蘭芳、金仲義等來杭義演,所籌款項悉數赈濟災區。後随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二次過草地,時任班長。同年九月二十五日,随紅軍北上再入安徽。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二月三日,紅二一八團鄂東北獨立團合并,第三次重建紅二十八軍,隸屬紅四方面軍山東野戰軍,為紅軍主力部隊之一,由毛澤東親自指揮鄂豫皖遊擊戰争,高敬亭任軍政委,金孝松時任連長。從此,紅二十八軍活動于皖西的潛山、太湖、舒城、霍山等地,與皖南的休甯、開化、淳安等地遊擊戰争遙相呼應,對國民黨的封鎖、清剿進行鬥争,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争,直到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七月十三日紅二十八軍到達安徽省嶽西縣南田村,與中共皖鄂邊區特委書記何耀榜會合,根據國内形勢,積極準備與國民黨進行停戰談判,共同抗日。八月,紅二十八軍進入嶽西縣頭陀鎮與日軍相持,孝松時任偵察營營長於戰争中負傷掉隊留于劉家寨養傷,愈後因跟不上大部隊而折返杭州。後嶽西縣頭陀鎮無人知其實名,均以為陣亡,解放後于二〇一〇年由嶽西縣人民政府立“小劉子烈士墓”。
“七·七”盧溝橋事變拉開全國抗戰序幕。十二月,孝松與金維孝接到上級組織有關日軍将向杭州進犯的情報,于是攜眷撤離杭州,過臨安,經富陽,入浦江。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日軍分三路進攻杭州,杭州淪陷。孝松之姻親吳寶祯、吳達發于抗戰中陣亡,其嶽父、郎舅亦為日寇槍殺。自此,孝松與金維孝同中共杭州地下黨組織失聯。
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初,孝松攜眷租住浦江城北,而金維孝尚逗留富陽嶽父家。
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年)四月,富陽告危。胞兄金維孝出信抵浦江,孝松獲悉于浦江潘宅租下店屋,付訖定金。後因金維孝一家途經廿五都朱宅而落籍,開始以理發為掩護,與日寇、國民黨特務進行諜戰。孝松則攜家移居潘宅市井對面繼續隐姓埋名,以“張富榮理發店”為店名做掩護,與日僞軍進行諜戰。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七月,與金蕭支隊第八大隊潘宅聯絡站長潘懷髋取得聯系後單線聯絡,暗助金蕭支隊第八大隊。八月五日,日軍侵占浦江縣城,浦江第三次淪陷。時有小股日軍路過潘宅時,金蕭支隊第八大隊黨組織撤出潘氏宗祠,疏散潘宅群衆避難于桐青殿,孝松之妻方愛花先行帶子女躲于東陳環溪樟樹下。金蕭支隊第八大隊黨組織因轉移時機密檔案搬運不及,指派文書潘西慶與孝松接觸,以洋油燒毀潘氏宗祠後撤離,挽救了金蕭支隊的抗日計劃。曾先後數次與橋頭潘紹興、樟山頭張金福等人在潘宅桐青殿、石鼓柏樹殿開會。抗戰勝利,旋即配合三野解放戰争作戰計劃,進行情報偵察。
一九五〇年解放後,兄弟二人回天台省親,正值生母九十大壽。一九六一年一月十八日,孝松加入義烏縣工商業聯合會會員。一九六四年十月,孝松以陸佰圓人民币購得浦江潘宅槐花樹下台門裡江雲錦房屋二間一居頭,由是紮根不遷。一九六五年,浦江“四清”工作組進駐潘宅,與孝松一家同吃同住。一九八〇年病故。二〇一三年追認烈士。二〇一九年四月,閩人金能愛題匾“金少山故居”,與消失的北京名伶“金少山故居”南北呼應。
孝松元配錢塘方煥正幼女方愛花,合葬浦江楊先生洋山之原。育四子長義榮娶石宅石瑤珠、次義豐娶落山崗于寶仙、季成義早夭、幼義滿娶嶽塘黃慧英,三女長水琴嫁遂昌張牛兒、次美琴嫁落山崗于寶勇、幼鳳琴嫁黃宅上市黃佳仁。孫四人龐營早逝、健康、龐宇、應天,孫女三人玉蓮、鴻飛、紅鷹,曾孫三人鑫磊、祉星、宸,曾孫女三人欣楠、欣岚、祉涵。
陳洪(一九〇六至一九四三年),岩頭陳人。自幼求學于湖山國小,在校受新文化新思想啟迪,萌生革新社會之念,與同學談及“佃戶終日勞動而不得溫飽,财主不勞而獲卻生活奢侈”,決心廢除舊社會壓迫剝削制度。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春,洪陞入甯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學深造。時任四中校長者為國民黨左派人士經亨頤先生,立志于改革教育,聘請思想進步、學有專長的學者到校任教,常邀共産黨員和進步人士進校演講,宣傳馬克思主義,揭露現實社會之弊端。于是,洪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積極投入愛國青年學生運動,和同學共同舉辦讀書會、演講會。洪與華少峰一起組建學生自治會,成立團支部,被推舉為中學生代表,參加甯波地下黨上司的甯波各校學生聯合會,成為學生運動中最活躍之骨幹。“五卅”運動中,洪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并編寫出短劇《一隻手》。劇本在甯波大舞台演出後,産生廣泛的影響。此後,洪又相繼參與了和豐工潮,發動和上司了碼頭勞工、黃包車勞工、理發勞工罷工并取得初步勝利。
洪經“五卅”運動的鍛煉,十四年(一九二五)八月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翌年六月,任地委委員兼地委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此後,全力投入勞工運動,鼓動各地工友們團結起來組織工會,并動員組織甬曹鐵路工會。半年不到,全市建立七十餘個工會,将職工團結于工會周圍。各工會經費雖不足,洪等當衣被以自籌。十五年(一九二六)十月二十一日,江北馬攔河橋成立甯波市總工會,洪以地委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身份上司甯波總工會。會後,洪與王鲲、白沙鐵路機廠擦車工熊雙福一同籌建甯波勞工糾察大隊。随着甯波市總工會的成立,洪上司開展為提高勞工工資、改善勞動條件和反對壓迫的鬥争。不久,軍閥勢力重占甯波,工會組織暫轉入地下。中共上海區委為保護骨幹力量,通知洪等暴露的黨團活動分子向上海轉移,參加恽代英主持的訓練班學習。洪在教育訓練期間,多次聆聽周恩來、羅亦農、趙世炎、王若飛等演講,深受鼓舞。
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初,洪受黨委派抵上海吳淞從事勞工運動,并任中共上海區委勞工問題委員會委員,後當選為吳淞工會聯合會主任。三月二十一日,北伐軍挺進上海近郊龍華。上海八十萬勞工在周恩來、羅亦農、趙世炎等上司下,為響應北伐軍勝利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洪率吳淞起義勞工奪取東警察所、西警察所、江蘇省第四水警廳和寶山縣警察署,全力聲援閘北戰鬥。時淞滬線上一列五節鐵甲車不斷向起義群衆開槍、炮轟,洪派人于天通庵車站附近扒掉鐵軌,緻使鐵甲車翻車,敵人武器被勞工糾察隊繳獲。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上海無數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遭受血腥鎮壓。四月十七日,洪于工友家中被捕,判刑三個月。因未暴露共産黨員身份而刑滿出獄。出獄後,洪仍在淞滬線區域工作,先後擔任中共無錫縣委書記和京滬特委常委、組織部長等職,積極恢複和發展黨組織,認真貫徹八•七會議精神,發動農民秋收暴動,實行土地革命。八月二十九日夜,無錫安鎮附近爆發第二次農民起義,在洪率領下,周家閣、和尚橋一帶農民近二百人,襲擊反動地主、無錫自衛隊首領朱枚吉老巢上山村,影響甚巨。此次行動,為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同年十月十八日,中共京(甯)滬特委機關轉移至蘇州,洪任代理書記。十二月,奉中共江蘇省委訓示,京滬特委撤銷,洪調上海工作,任滬中區委書記。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四月二十九日晚,洪于上海英租界三友煤炭公司中共滬中區委機關開會,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被羁押于漕河泾監獄。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春,洪被轉移至南京江東門外國民黨軍人監獄,後又解押至憲兵司令部關押。洪身系獄中,仍關心革命形勢,對革命充滿信心,對敵人威逼利誘,堅貞不屈。時有國民黨軍官以營救其出獄為名,令其具結悔過書表态,可釋放出獄。然洪憤而拒絕曰:“爾等勿枉費心機,吾以言明在前,爾食爾祿,休得多言!吾甯就獄,亦不變節。既革命便不懼死,怕死即不革命!”四月二十九日,國民黨于獄中殺害恽代英。洪與張阿昌(張熾)呐喊:“恽代英同志精神不死!打倒國民黨賣國賊!”全監響應,聲震屋宇。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抗戰全面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經周恩來等中共上司人與國民黨交涉,洪等“政治犯”在南京監獄釋放。出獄後,洪不顧體弱,即輾轉至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學習結束,先在延安中華全國總工會工作,翌年八月調皖南新四軍軍部任職。
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九月,洪随吳仲超所率新四軍戰地服務團至蘇南延陵,于此堅持江南敵後抗日鬥争。是年冬,洪任中共蘇南特委委員、組織部長,以丹陽、延陵一帶為中心,開展民運工作,日夜奔波于鎮江、句容、丹陽、金壇邊境,開展抗日宣傳,組織農抗會、青抗會、婦抗會等抗日群衆團體,率領農民進行減租減息、提高雇工薪酬鬥争,發動群衆建立民主政權,進行抗日武裝鬥争,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由于環境惡劣和長期監獄生活,洪雙腿負傷,又體弱多病,行路不便。黨組織為其配置設定一頭小黑驢代步,竟讓與體弱有病者騎行,洪則與部隊兵士一道步行。
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六月,陳毅率新四軍部分主力準備渡江北上,開辟蘇中和蘇北根據地。二十六日,陳毅于長江邊上給洪發信,信中闡明當時鬥争形勢,對洪寄予信任和厚望,指出:“我日内即過江,此後江南部隊要你同特委諸同志,動員群眾予以協助……過江後仍望聯絡不斷,常常來信至要。”洪得陳毅訓示,愈加明确鬥争形勢與政策,遂率江南部隊投入艱苦鬥争。
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一月,皖南事變後,敵、僞、頑對蘇南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妄圖消滅中共抗日力量。九月二十九日,日僞軍四千餘人“掃蕩”茅山地區,合擊句容東部新四軍四十六團和第五保安司令部宿營地崗南村。洪率一個連奮勇抗擊,掩護其餘部隊沖出重圍。在戰鬥中,洪不幸腿部受傷被捕,解押至南京。後經新四軍軍部聯絡部營救獲釋,于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秋進華中黨校參加整風學習。
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春,華中局、新四軍軍部決定選派骨幹人員加強浙東軍政上司力量,洪等一行十一人奉命渡海南下至浙東。洪任中共四明地委書記,面對複雜形勢,積極貫徹執行浙東區黨委所提“堅持三北、開辟四明”方針。洪以售賣龍須筍為掩護開展活動,深入群衆之中,鄉人稱“大陳先生”。二月中旬,洪參加浙東區黨委于姚南杜徐村召開的擴大會議,聽取有關嵊東抗日自衛大隊失利情況彙報後,由秘密交通楊世華陪同,扮成商人深入進行調研。洪安撫将士,并指出嵊東自衛大隊二百人槍失散之教訓為警惕性不強,缺乏獨立自主指揮武裝力量的主動權,緻使遭受慘重損失。同時,再三肯定隊伍在極端困難環境下儲存黨的有生力量是難能可貴的,并鼓勵戰士逆流勇進,振奮精神。
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十月,國民黨頑固派加緊對浙東抗日根據地進行圍剿,國民黨三十二集團軍在天台設立總指揮部,由集團軍總司令李默庵統一指揮,調集二萬兵力,企圖消滅浙東抗日武裝,頑軍不顧共産黨接連發出“團結抗日,冀挽危局”之呼籲,悍然發動進攻。中共被迫進行第二次反頑自衛戰争。此時,洪與楊思一、羅白桦、張浪、唐炎一起受命組成後方行動委員會,負責供給前方糧食和情報,動員群衆,上司部隊原地鬥争。洪負責指揮後方留守部隊和機關人員配合當地民運工作,堅持在餘姚左溪鄉一帶活動。十一月二十六日,洪率部向姚南紫龍廟(今燕窩鄉)轉移,途經紫龍廟時,部隊與“挺四”田岫山部遭遇,洪不幸中彈犧牲,年僅三十七歲。
黃必勇(一九一六至二〇〇七年),黃都人,生于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十一月,由湖山學堂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國民黨陸軍大學将官班三期畢業。曆任國民黨工兵營、團長,少将高參,國防部部員等職。公元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起義。解放後任南京軍事學院教員。一九五八年十一月起,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參事。卒于二〇〇七年。
張金福,樟山頭人,生于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自幼家貧,替人放牛,未入泮。甫年十八,從戎變革,初任浦東區聯絡站聯絡員,為張毛苟下線,秘密發展革命組織,先後數次與橋頭潘紹興、潘宅金少山等人在潘宅桐青殿、石鼓柏樹殿開會,發展隊員,季鴻業亦曾數次莅臨布置任務。從其舅公季鴻業所薦加入金蕭支隊第八大隊,活躍于義烏、浦江一帶。
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日寇投降未滿月,國民黨浦江縣兵團副團長洪邦基于九月十日率部“清鄉”,分三路進犯南山各村八大隊根據地,并企圖上山追殲退向義烏之第八大隊主力。因早獲情報,金福便随第八大隊給予迎頭痛擊。十一日,第八大隊搶先包圍黃宅大宗祠,擊斃洪邦基。
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李鐵鋒調任中共江東縣工委書記兼第三大隊教導員,時季鴻業将金福薦為李鐵鋒警衛員兼聯絡員。遂于革命實踐中,由目不識丁的普通百姓,成長為革命意志堅定的戰士,在抗日戰争、解放戰争時期,足迹踏遍浦江、蘭溪、永康、義烏、諸暨、金華、建德等地。曆任聯絡員、通訊員、警衛員、班長、小隊長、中隊長。後随李鐵鋒進駐壽昌縣工作,至離休。
金福前半生,參加諸暨高城頭、浦江盤山嶺、義烏金山腳等戰鬥,作戰英勇,多次負傷。曾以身護李鐵鋒,一枚子彈與金福小腿處擦過,疤痕清晰。卒年不詳,有子道加。
——《爐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