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的中学生活

作者:周智义

不知不觉我的人生之路走过了一个花甲,仿佛在梦中一般,一觉醒来便是老矣。然而,往事历历在目,随思绪信手拈来一片片花繁,从另一个角度回忆我们中学时代那富有活力的火热生活。

我的中学生活

谁还能记起迈 入隆盛庄中学大门时的那一刻吗? 还会忘却那富有传奇的殿堂吗?学校大门坐东向西,大门]两侧高大的白杨,郁郁葱葱。迎面映入眼帘的就是现存世的唯一建筑一大礼堂。 在白杨左右两侧就是我们得以接受知识的教室,再往里走左侧为教师办公室和图书阅览室,右侧为全校开展各种活动的球场和运动场。操场东面是住校生的宿舍。在这座久负盛名的学府里,我们度过了六年的中学生活。在这里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做人做事的本领。

我的中学生活

初中时我们的班级是59班,第一-任班主任是杨旺老师,数学段生财,语文洪镜坤,王磐,历史卢绪周,地理杜茂荣,化学张志忠,物理张国富,政治孙汉臣,音乐张乃燕,体育许干林。事隔五十多年这些授业恩师的音容笑貌,常紫绕眼前,他们的授业风范和讲课风貌,肢体语言,板书特色,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伴随着我学习和工作的一生。

曾记得,初入学校,一切都充满 了好奇,从而换发了求职的欲望。然而在学习之余发生事与愿违的事情,至刻骨铭心萦绕于胸难以忘怀。在那个年代文化知识与政治运动紧密相连,“保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白天学文化,晚上挑灯挖地道。

我的中学生活

我们班教室紧按着一校南城最东边。 在教室里讲台右角开口,挖下三米多向西和东南方向,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轮流,每天三个组,一个组下面挖,另两组休息并做后勤保障。两小时一轮换。男生挖女生吊土,班干部负责协调。每天从总务科郭耀先老师处领取工具和照明用的煤油灯、蜡烛、火柴等。

每个组为表现积极.干就超时,每次换班从洞中出来,每个人都是让煤油烟熏的脸上黑的,两个鼻孔下犹如两条黑色大毛毛虫,喉咙里咳出来浓浓的煤油味稠稠的黑痰,实在难受至极。尽管这样为了表现积极,没有退缩偷懒的,都在拼命抢着干。

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和其他班的地道打通时,听着对面“咚咚咚”的响声,恨不得一口气挖通。换了班的同学为分享快乐都不愿回家,在教室里把课桌拼到一块儿。男女生也不那么封建啦,平时连话都不敢说,在此情此景同在一个屋檐下, 同在一盘“炕”分片躺下鼾声大作,纯情满满进人梦乡。回忆起这段往事回味犹新,恍如昨日。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废寝忘食奋战两个多月,隆盛庄中学的地道纵横交错,从南边的菜地到西北的教室和隆盛庄一校,以及机械贯通。并进行了战备演习,完成了”备故备荒为人民”的战略任务,不久我们又开始正常的文化课学习。

当时,我们学校师资队伍人才辈出,各科优秀教师有王磬,洪镜坤、陶景文、丁万金、郝步旭、郝富亮、任瑞元、杜茂荣、张国富、张志忠、卢绪周、段生财、史国华、陈俊、康生苑、宋继河、孙汉臣、白化珊、范英、许干林、张乃燕等。教师队伍阵容强大,学识渊博。凭着我微弱的记忆,想到了这些优秀的老师们。我们能有这样一批优秀老师的教诲,从内心里感到骄傲和自豪,至今仍然能够怀念和他(她)们在一起的时光, 常常夜不成眠。

这也能说明:在隆盛庄百年厚重历史长河中和浓厚的优秀文化积淀中,造就出了无数风流人物。隆盛庄中学用她那博大胸怀孕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稳定以后,我又阴差阳错进人了学校文艺队。

组成文艺队初始,我们是排练歌舞等小节目。随后学校决定排演歌剧《刘胡兰》,崔校长亲自挂帅协调,张志忠老师任导演,苍甫成老师带领庞润明、陈润召等制作布景,张乃燕老师负责音乐舞蹈,史国华老师负责乐队,张国富老师负责灯光效果,许干林、李德义、康生苑等老师分别扮演正、反面人物的演出。全校师生员工基本上是能出力的出力,可谓师生总动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利用节假日、课外活动等时间,约一个月时间,舞美、布景、道具、服装、灯光、效果等筹备齐全,排演也进人合一成阶段并举演出成功。

我的中学生活

参加排演的师生们,每天除完成好各自教与学的任务,老师们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丝不苟地逐字逐句背台词,推敲每个动作,演员占位和学唱剧中的歌曲。尤其是扮演反派角色的许干林、李德文义老师,扮相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分别把正派人物衬托得无比高大。老师们不仅文化课教学优秀,而且多才多艺,崔校长化妆技术,史国华老师板胡,打击乐,郝富亮老师的武打动作设计,真是人才济济。

在举国学唱样板戏的年月,我们又进入排演现现代京剧《红灯记》活动中,这是部很经典的戏, 当时全公社红小兵宣传队有《沙家浜》,大宣传队有移植剧《智取威虎山》.我们排演的《红灯记》。前有中央京剧院的电影,而我们只能手拿剧本,听唱片。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字句也不能错, 错了就会犯“政治错误”。完全由学生排演,普通话道白就是大关键, 崔校长拉着京胡京腔京的一板一眼地教唱腔和道白。同学们分别反复听唱片,学唱每段唱腔道白。经过反复听,几乎剧组演员大部分都背会了整本剧本,为排练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排练的过程中急需要组建打击乐队,随之我从班内找到了张汉文、张玉生、王建国、王存林、贺勇等组成了打击乐队。史国华老师又为我们编了乐谱,并且亲自传帮带,手把手地传教打鼓板技巧。经过反复磨合练习,文武场分练直至合练。一举成功地将场剧排练熟悉,在学校、公社礼堂,后又赴丰镇县城演出成功,并且受到县领导的接见和表扬。

我的中学生活

我们隆盛庄中学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体育活动也是久负盛名。那就是以范英、许干林老师为主的体育队更是出类拔萃,体育名将蜚声在外。春夏秋的篮球场上学生们一个个生龙活虎传球运球奔跑风生水起,冬季滑冰场上人流飞速传动如流星。

冬季来临,我们在许老师的带领下,于学校东南角的一片菜地里。首先平整土地,把植物残渣清除干净,铲平然后大水漫滩,待冻实后再一层一层泼水浇地。一开始我们是用水桶、脸盆次次洒水,直到看不见土地形成冰面,反复冻反复浇,一直到能在冰面上活动。那时候,我们只要有时间都去浇冰场,每次干完活手都得红红的,衣服鞋子都是湿湿的,就是这样我们还是乐此不疲,每天坚持不懈。后来改进了浇冰的办法,许老师不知从哪里搞到一辆小推车,把一个大油桶改成水罐,一头焊接了细铁管,再接上一节小车里胎,绑上木棍,水从小车里流出,一人拉车一人来回摆动出水管,边走边浇省了很多力气。我们每天早晚两次,拉着改装的水罐车,忍受着寒冷,一圈一圈地浇着冰面。在我们亲自参与浇灌的冰场上,师生们速滑、打冰球、花样滑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师生们的滑行动作娴熟,在冰面飞速,时而快速时而急停,尤其是弯道上动作优美。特别是冰球运动更是艰辛起步,我们把坏了的速滑刀取下来安装上冰球刀,自己制作冰球杆,坚持不懈地练习,带球过人、急行停、左右画弧、盯人、进攻防守等各种战术动作。

我的中学生活

1974年元旦前,已调到丰镇工作的许老师突然来到隆盛庄中学。他是为组建丰镇县参加全盟冰上运动会召集队员的。当时招速滑的有李培先、崔明、安桂梅、刘雅芬,我和李忠是打冰球。我们到丰镇参加集训。说是集训也就在一起开了个会,晚上入住县招待所,翌日即乘火车赴集宁盟体委报到参加比赛。到了集宁盟体委招待所找到了丰镇队住处,哇!竟然和丰镇县体育界的翘楚们组成代表队,有索忠、王进明、赵九洲、赵耀忠等丰镇县体育界名人,而李忠和我不到20岁,还是学生,这些大人们一直是我们最尊敬的师长。许老师是我们的领队和教练也是队员,能够和这些德高望重的老师们一块打冰球, 真是荣幸之至。

在那个年代,我们隆盛庄中学的学生文化成绩是在全县乃至全盟也是名列前茅的。因此,在我国招生制度改革后的三年中,数千名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的还出国深造。他们分别跨进全国知名学府,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有的走上各级政府的领导岗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改革开放贡献了应有的聪明才智。

如今我们两鬓染霜,伫立在昔日的校园,过去的场景一幕幕走过,不断地流连那辉煌的岁月。怀念那些给我们传经布道的恩师们,衷心告慰那些已驾鹤西去先师们千古流芳,祝各位健在的恩师们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