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娶妻当得阴丽华”。
这句话,看似普通,但背后却拥有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主角便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和他的第二任皇后阴丽华了。
阴丽华,史称“光烈皇后”,是刘秀的结发妻子,也是汉明帝的亲生母亲,地位自然不同。
她的荣耀和名气,不单单来自于她的美貌和才能,更来自于她贤能且宽厚的仁德。
而她的两次“让”,更是载入史册,成为人人称道的经典故事。
01.
第一“让”:将皇后的位置,让给郭圣通。
其实,在刘秀心中,对待阴丽华的感情,自然要比他对郭圣通多,因为阴丽华是刘秀的初恋情人。
刘秀尚且蛰伏之时,便得知了阴丽华的贤德,他与姐夫一道,去拜会阴丽华的哥哥——阴识时,看见了传闻中的这个女孩,而且一见钟情。
阴丽华对这个关注自己的大哥哥,充满好奇和好感,但是两人相差尽十岁,而且,还未达到适婚岁数的阴丽华,是与刘秀擦不出什么火花的,但是,这也丝毫不影响刘秀对她的单恋。
而两人间命运的转机,来自刘秀哥哥被杀:在刘秀忍辱负重,以保住刘家军后,他获得了阴丽华兄长的钦佩,于是将阴丽华许配给了刘秀。
到了阴丽华19岁时,两人才结为夫妻,新婚三月,刘秀就因为战事,不得不与阴丽华分离。
于是,刘秀为了笼络刘扬,获得他手中的十万大军,便娶了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并生下了一个儿子。
至于,再次重逢的刘秀与阴丽华的场景,真可谓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
面对与自己有情意的结发之妻,和给自己事业带来极大贡献的郭氏,刘秀犯了两难,所以,他宁愿都册封二人为贵人,却不愿轻易做出决定。
直到郭氏的舅公刘扬叛变,刘秀才主张用这一罪状捧阴丽华上台,但是遭到了阴丽华的拒绝。
她对刘秀说:
“患难时的情谊不能忘,何况郭贵人已经为你生了孩子。”
刘秀感佩,继而越加爱护阴丽华,也对她心生歉疚。
我想,阴丽华不单是一个宽宏大量,气度不凡的女子,她更是一个聪慧而明智的女人。
她的这一“让”,让出了更多恩宠和真情,表面上她失去了皇后的位置,但是,她却赢得了刘秀心上的一席之地,她的处处为刘秀着想,除了她对刘秀的爱,更多的是源自她的聪慧。
她明白:与其让自己的丈夫陷入两难,无论他做哪一个决定,都会深深伤害另一个女子,那么自己主动去付出吧!这样的姿态,既宽宏,也得体,更聪明,反而让刘秀对她心生更多的歉疚,让他心中的天秤,更倾向于自己的一方。
没有人不喜欢善解人意,何况是后宫这样往往斤斤计较的地方,主动争了是小气,主动放弃才是大气。
而这样的大气举止,本就比争权夺利的钩心斗角,要高贵得多!
有时候,不争不抢,才是以退为进!
02.
第二“让”:刘秀欲立阴氏兄弟为侯爵,被阴丽华再次拒绝。
刘秀欲以立阴氏兄弟为侯爵,作为对阴丽华的弥补,但是,遭到了阴丽华的拒绝。
她认为自己如今的身份只是媵妾,自己的兄弟们没有封为侯爵的资格。
这样的安分守己,这样的知情知理,让刘秀再次对她心生好感和感动:原来,她时时刻刻都是想着他的利益,她的拒绝,恰恰是维护后宫和平和幸福的方式。
所以,勘透这一点,刘秀自然能够对结发妻子多了份敬佩,也有了更多倾心。
与之相比的郭皇后,她只会对刘秀抱怨、指责,却无法为他分担一点忧愁,所以,厌倦了这样的生活的刘秀,最终废黜了她。
这一次的“让”,反而让我敬佩阴丽华的心胸,她不是那种尖巧逢迎的女子,心中自然多了一份家国情怀,所以,宁愿忍气吞声,都不让后宫出现不和之气,她是坚韧而伟大的。
阴丽华的让,虽然看似失去了眼前的荣华富贵,但是,从长远考虑,她的让,带着生活的哲理,也充满智慧和眼光。
她不急于一时的荣辱,反而要的是皇帝长长久久的爱慕和尊重,她不是不求,而是不愿为了一时之力,而失了皇帝心上的位置,她要那份独一无二。
所以,她对荣誉和地位看得很淡,对金钱的诱惑格外镇定,她与郭皇后的唯一区别是:郭皇后要一时的荣誉,而忽略了长久的竞争力;但阴丽华要的是独一无二的感情,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蛰伏后,才能获得的回馈。
所以,怀抱着两种不同信念的女子,最终拥有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一个被废,一个荣登后位。
总结:
阴丽华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女子,她不趋炎附势,也不妄自菲薄,她聪慧而沉稳,看似不动声色,但其实早已看透全局,所以,她不争、不抢,但最后这些争抢,最终都会落入她的手中。
可见,她的聪慧和智谋。
但我这里不是说她工于心计,故意谋划,只是这些都是她做人和经营婚姻的大智慧,她愿意用默默耕耘的方式,来得到丈夫最真挚的爱,所以,她一切都为了刘秀着想,为他分忧,不给他麻烦,让他安安心心的处理朝政,而她愿意做他成功背后的女人。
这是爱情的力量!
所以,一句“娶妻当得阴丽华”,不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了,它更是一种智慧旷达的胸襟,和一份铭心刻骨的情怀!
素材来自《中国皇后全传》
—end—
我是橙子,一位默默码字的写手,愿用一抹温柔笔触,写尽这世间的灰暗与温暖!一杯暖酒已待,欢迎你的到来!
喜欢的话,点个赞再走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