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30日,毛泽东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发一封电报,邀请远在湖南的仇鳌前来北平,参加即将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共商国是。
当时仇鳌已然归隐故乡,不闻窗外事,遂回复毛泽东:“亦山半肺残躯,年迈无力,愿居林泉,以度余年。”
仇鳌字“亦山”,“半肺”指的是他两年前不幸患有肺癌,做了肺叶切除手术,如今只剩下一半肺了,故旁人又称他“半肺老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仇鳌如今只有半肺可用,遭受病痛折磨,况且年龄大了,行走不利,只愿归隐山林度过自己余下的生命。
不过,电文所述虽属实情,然亦有功成身退、淡泊自守之意。
毛泽东看了这封回信感到十分动容,老先生为革命事业奔走一生,如今功成身退、隐居山林,这份胸襟实在让人感动。于是这次邀请就此作罢。

过了一个多月,仇鳌再次收到了来自北平的电报,不出意料,还是毛泽东发出的。仇鳌静静地拿着电报看了一遍又一遍,感动的泪水不断在眼眶中打转,末了,他又定定地看着信中那颇让他动容的一行字:“纵先生无意职位,亦请来京欢叙。”
拳拳之枕,惓惓之意。面对毛泽东发出的第二次邀请,仇鳌深为感动。是了,他跟毛泽东是几十年的好友了,好友叙旧哪里有拒绝的道理?
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毛泽东又再次亲发电报,诚恳真挚地邀请仇鳌先生来北京。湖南省政府仇亦山先生:
先后两电均敬诵悉。来京赐教,极表欢迎。何日命驾,尚祈电示。毛泽东 戍篠。
一日,仇鳌家里的大门被敲响了,外面还传来了年轻的声音在喊着:“先生,先生。”
仇鳌打开门一看,原来是几个年轻的士兵,经过询问,仇鳌得知他们是从湖南省军区来的,是毛泽东的指示。这些年轻的士兵陪伴着这位年迈的老人,并跟他聊了很多外面的事,让仇鳌心里对外界多了一丝好奇。与此同时,仇鳌也感受到了毛泽东的情深意重,他决定去北平见见自己的老朋友。
奈何如今已经11月份了,要知道,北平的冬天是很冷的,考虑到仇鳌老先生的身体状况,毛泽东坚持让他来年开春再来。到了1950年初,仇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北京,毛泽东特意在中南海设宴款待,出席宴会的还有章士钊、林伯渠、符定一等人。
仇鳌的到来让毛泽东欣喜万分,他激动地对在座的人说:“早年我们在长沙闹革命,亦山先生赞助最力,对我们的革命是帮了大忙的,当时他给我们筹集到好几千块大洋,这笔钱很顶用,为我们党的事业出了很大的力气。对我们做了好事的朋友,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
实际上,仇鳌做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下文自会提到。
听了毛泽东的夸赞,仇鳌先生笑了笑,然后谦虚地摇了摇头。毛泽东接着说:“您老人家执意不做官,那就和我一起住到北京来。那样,我找您老人家方便,您要见我也容易了。您老人家就在全国政协任特邀委员,就来开开会就行了,如何?”
仇鳌很感动,就应下了这份“差事”。
毛主席给仇鳌的电报手稿
1950年2月,毛泽东准备再次邀请仇鳌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及参事室主任,如果按照仇鳌往常的性格,他一定会以自己年迈不能胜任而推脱。毛泽东深知仇鳌老先生的脾气和秉性,决定“对症下药”。
某一天,毛泽东亲自来到仇鳌先生在北京的住处,对仇鳌先生说明自己的来意后,无意官场的老先生果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毛泽东风趣地说:“您去挂个名嘛!人常说,国民党税多,共产党会多。你只要去开开会就行了,喜欢听就听,不喜欢听就起身走人嘛!”
那么,仇鳌究竟是何许人也?毛泽东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邀请他“出山”?他究竟有什么过人的本领?
仇鳌出生于1879年的湖南湘阴,家境贫困,父母均为务农人员,小时候的他根本上不起学。到了1895年,也就是仇鳌14岁的时候,他才开始上学,不过他学习努力刻苦,很快就超过了同龄的人。
1904年,仇鳌赴日本明治大学求学,顺应当时时势,仇鳌由原来的师范专业改成了政法专业。这期间,仇鳌在日本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对他以后的影响很深,他就是孙中山。
孙中山
仇鳌深深受到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他在东京积极参加华兴会,后来成为中国同盟会成员。
1906年,仇鳌从日本回国参加反清的民主革命斗争,还参与策划起义、发动战事,但由于仇鳌遭到了小人的记恨,他的行动很快就被清政府得知,他不得不再次东渡日本。
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仇鳌接到了回到湖南改组同盟会的命令,于是离开祖国长达5年的仇鳌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湖南。1912年,同盟会改为国民党,仇鳌当上了国民党湖南副支部长。
后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他还妄想复辟帝制,这是国民党和各民主人士所不能容忍的,在那之后,仇鳌又参与了讨伐袁世凯的运动,但这场运动还是以失败告终,就连宋教仁也遭到了袁世凯的暗杀。
就这样,仇鳌再次遭到了追杀,不得已又逃亡到了日本。直到1916年,仇鳌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后回国,来到长沙进行革命活动,也就是在这里,仇鳌和毛泽东相识了。
青年毛泽东
当时一些湘籍留日学生在岳麓书院聚会,毛泽东、仇鳌、蔡和森等人都来了,起初他们并不相识,还是在杨昌济(毛泽东的岳父)的引荐下,两人才逐渐熟络了起来。毛泽东等人对仇鳌这十几年跟随孙中山的经历很感兴趣,于是杨昌济就请仇鳌来讲讲这些年来,他追随孙中山所经历的革命事件。
通过这次聚会,毛泽东对仇鳌这个人很是欣赏,在聚会过后的第二个星期,毛泽东就专程跨越了大半个长沙来拜会仇鳌,想跟他继续讨论有关革命经历。仿佛那个时代的人对于研究学问、探讨革命道路有着极大的热情,他们不仅不会觉得累,还经常会废寝忘食,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
那日,毛泽东一大早就从家里出发往仇鳌家的方向走去,当他走了很久的路,才到达仇家的时候,敲了半天门却没有人响应。这时候仇鳌的邻居正出门,他对毛泽东说:“仇鳌一大早就出门办事去了,要到晚上才回来哩,要不你先回去吧。”
听了这话的毛泽东不但没有打退堂鼓,反而坐在小板凳上足足等了一天。
傍晚时分,仇鳌终于回家了,当他走到路口时,远远地看到了毛泽东坐在自己家门口,走近打了招呼才知道,毛泽东已经在这里等了自己一天了。
仇鳌感到有些难为情,同时又被毛泽东的做法深深地感动到了。他赶快把毛泽东迎进了自己的家,并给他沏上了一杯热茶,随后两人就开始聊了起来。
那天晚上,仇鳌和毛泽东一直聊到了深夜,两人丝毫不觉得累,也没有一丝困意。后来仇鳌见天晚了,就留毛泽东在家里过了一夜。
毛泽东喜欢听仇鳌讲辛亥革命的往事,他也同样赞赏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他也有一腔革命的热血,苦于无路释放。而仇鳌也同样欣赏毛泽东,并将他视为自己的知己。
自从毛泽东和仇鳌那一天晚上的畅谈之后,他们两人的革命联系更紧密了。在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之前,他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但又不敢贸然实施,听闻仇鳌有办报经验,于是毛泽东就去找仇鳌讨论相关的办报事宜。
后来,官方的《湘江评论》一共办了四期就停刊了,但仇鳌却保存了完整的五期《湘江评论》,并将一直将它们视若珍宝,把它们完完整整地堆放在书柜的深处。原来,毛泽东每次办好一期都会给仇鳌留一份,一共办了五期,只是最后一期没有发行罢了。
然而在1927年的马日事变中,这五期《湘江评论》不慎遗失了,这也成为了仇鳌的遗憾。
湘江评论
1920年下半年,毛泽东一行人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专门邀请仇鳌前来参加,还力荐他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组长。后来仇鳌在1951年回忆起这件事时,感慨颇多,他觉得自己与毛泽东的很多想法都不谋而合,内心也因毛泽东的信任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1920年,毛泽东邀请他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时候,仇鳌曾问是什么原因,毛泽东说:“只因先生的话与我们的宗旨是符合的。”仇鳌十分感动,特意写了一首五律《宝剑》赠送给了毛泽东,诗中的那句“一剑存知己,天涯万里行”很是经典。
1920年,仇鳌担任了船山学社的社长。第二年8月,毛泽东等人刚刚结束上海中共一大的会议,随即就回到了湖南,他们回到湖南的一个多月期间都住在船山学社里。住在这里一段时间后,毛泽东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后来毛泽东一行人找到了仇鳌,并向他表明了自己想要办一所自修大学的意图。
毛泽东想仿照古代书院的形式办一所大学,将现代学院的教学内容融合进去,一边弘扬民族文化,一边接触先进科技。得知毛泽东的这个想法,仇鳌心里很是高兴,他大力支持毛泽东办一所这样的大学,因为人才实在是太稀缺了。
然而,想法固然是好的,落实起来可就很难了。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问题,没有资金的话办学场地和教员的问题都无法解决,谈何办学呢?仇鳌很快就知道了毛泽东他们遇到的困境,于是特地将船山学社的房屋腾出来了几间,供毛泽东办的自修大学使用,不仅如此,仇鳌还给了毛泽东许多经费资助。
这件事让毛泽东心里很是感激,一直到了建国后,毛泽东还是没有忘记当年仇鳌资助自己办学的恩情,一直感恩在心。这才有了开头中所讲的“毛主席三邀仇鳌进京”这个场景。
实际上,毛泽东办学不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知识,还为了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教育让新一代的年轻人了解马克思主义。
仇鳌生性倜傥,豪放乐观;毛泽东雍容大度,出语诙谐,二人虽年纪相差十多岁,而谈话契合,竟日不厌。毛泽东曾说,遇家乡人,讲家乡话,喝家乡酒,吃家乡菜,是生活中一大乐趣。
1965年秋,毛泽东偶过仇鳌寓所,遂命停车,入室省视老人,他们又坐到一起畅叙长达 50年的往事和友情,也谈当前国际国内局势。据仇鳌老人的孙女回忆,那天的天气特别晴朗,小院里的枣树也红透了,看着甚是喜人,他们俩就这样在院子里欣赏了好一阵。叙谈良久后,毛泽东告辞时,还一直搀扶着已过古稀之年的仇鳌,走到了家门口。
毛泽东将仇鳌看作是一个“老大哥”,由于阅历丰富,毛泽东有很多问题都会去请教他,而且他对毛泽东从来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总是会在关键时刻帮助毛泽东走出困境。对于仇鳌来说,毛泽东也是人生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知己。正是年轻时两人惺惺相惜、志趣相投,所以毛泽东才在建国后,无论如何也要邀请仇鳌来到北京居住。
当时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有的已经光荣牺牲,有的遭受病痛的折磨,有的干脆归隐山林、不问世事,这些人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英雄,我们始终要谨记于心。不管过了多久,他们永远都是国家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