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医疗扶贫 武警部队在行动

点击上方“人民武警”可订阅哦!

医疗扶贫 武警部队在行动

喜迎新春

疾病,是贫困人口脱贫最大的“拦路虎”。很多贫困地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最大症结点大多源于当地医疗水平低和重大疾病医疗费用高。

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民军队勇当先。近年来,武警部队积极贯彻国家和军队健康扶贫的决策部署,发挥部队系统医院医疗资源、人才技术力量优势,先后深入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高原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医疗帮扶工作,进村入户巡诊治病送医送药、加大力度救助重大疾病贫困患者、长远帮扶建强基层医疗力量,取得了较好成效。

医疗扶贫 武警部队在行动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新时期的活雷锋,义务巡诊、免费医疗,踏遍千山万水,处处留下扶弱济困的足迹。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新征程的开拓者,走进高原、深入山村,历经千辛万苦,处处留下救死扶伤的佳话。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新时代的长征者,精准帮扶、缔造美好,用尽千方百计,处处留下扶贫攻坚的身影。

疾病,是贫困人口脱贫最大的“拦路虎”。如何让每一个贫困人口能够看得起病是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武警部队按照国家和军队健康扶贫的决策部署,依托部队系统医院,在医疗扶贫攻坚这个“特殊战场”上冲锋在前,把党和军队的关怀送给了万千贫困家庭,帮助他们摆脱因病致贫的窘境,并为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山再高,路再远,都挡不住人民军医服务群众的脚步 ——踏遍千山万水为群众筛查巡诊
医疗扶贫 武警部队在行动

“我将天边飘来的哈达献给你,一声真诚的祝愿,一份浓浓的情……”前不久,总医院副院长孙振学带领由普外科、超声科等6名专家组成的医疗分队,再次来到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那曲地区,为高原地区群众开展包虫病和先心病筛查救助活动。看到武警官兵到来,当地群众难掩兴奋之情,一边献上洁白的哈达,一边用“天籁之音”深情吟唱民族歌曲,表达对这些远道而来的老朋友的热烈欢迎,嘹亮激昂的歌声在空中久久回荡。

2017年初,春节刚过不久,积雪尚未融化,总医院领导就带领医疗分队冒着山路狭窄、悬崖峭壁的危险,赶赴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地区为当地群众进行筛查巡诊。

“头疼、心慌、气短……”一抵达拉萨贡嘎机场,医护人员就感受到了明显的高原反应。随着海拔升高,更严重的高原反应接踵而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大家服用事先准备好的药物、减少活动、尽量少说话,把能用的招数都用上,但效果甚微,大家深受高原反应的困扰。

然而,无论距离多么遥远,无论路途多么艰险,都挡不住医护人员的脚步。医疗队员没有一个人叫苦退缩,大家一边吸着氧气,一边步履艰难地向前行进。

贫困先心病儿童大多分散居住在偏远的深山区、高寒地区,不仅患儿就诊难,医护人员巡诊也很难。一到达目的地,医护人员没有做任何休息,也顾不上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就迫不及待地赶往地方医院、学校,为驻地患儿仔细听诊、细心检查。就这样,历时11天,医护人员为6000余名儿童进行了筛查,筛查出100名先心病患儿,并根据病情安排他们分批进京接受免费治疗。

包虫病是被国家认定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多发于我国西藏、青海等地区,因10年内病死率高达90%以上,该病又被称为“虫癌”。由于该病治疗费用较高,成为导致高原地区人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因素。

跋山涉水深入高原山区,筛查疾病心系藏族群众。2016年春节期间,总医院精心选派20名专家组成医疗队,携带总价值约496万元的医疗器械和各种药品、用通俗易懂的藏汉语言编写的包虫病防治宣传手册5000本以及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宣传教育课件,赴海拔高达4600米的西藏萨嘎县开展包虫病防治宣传教育、筛查、义诊和发放药品等活动。

扶贫助困,难在精准,贵在精准。只有摸清底数,才能精准施策。专家们一边吸着氧气,一边详细了解病情,精准检查,将筛查出来的包虫病患者一一登记造册。9天的行动,完成当地群众义诊1420人,包虫病筛查检验925人,确诊病患108人,并将首批13名比较严重的患者带回北京免费进行手术治疗。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哪里困难就帮哪里。“多数牧民都是从偏远牧区赶来的,无论天多晚、来多少人,我们都要善始善终,不能落下一人。”总医院副院长孙振学这样说。去年9月,他带领专家医疗组,从索县县城出发,驱车颠簸5小时抵达江达乡卫生院,途中翻越了3座雪山,沿途都是砂石路面,长途晕车的痛苦加之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大家备受煎熬。得知当地学生和附近牧民已等候多时,大家没有休息立即投入工作,三个小时不间断筛查了629人。超声科专家任秀昀感慨:“今天这么大工作量,虽然有些累,但一想到能够帮助这么多牧民患者,很值得。”

多年来,总医院党委把救治边远地区贫困群众的职责担在肩上,每年分批派出专家组利用双休日和春节、国庆假期,奔赴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等80多个县市边远地区开展上门筛查、巡诊,行程50多万公里,走遍全国各个角落。

每次手术都是一场遭遇战,他们以精湛医术化险为夷 ——历经千辛万苦为病患精心救治
医疗扶贫 武警部队在行动

新疆有国家级贫困县27个,南部地区就有21个,贫困人口占该地区人口总数的70%以上。3年多来,新疆总队先后派出87批工作组和服务队,深入400多个条件较为落后的重点村和社区开展医疗服务工作,为3万余人提供义诊服务,帮他们摆脱了病痛的折磨。

解一时病痛容易,但让这部分贫困群众真正安心不易。新疆南部地区是结核病、高血压、肠道传染病高发地区,看病难,长期治病更难。对于很多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民而言,最担心的就是武警官兵给他们带去的医疗服务只能解决当下问题,不能有效根除病痛。新疆总队医疗队在开展服务时,听到老百姓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们不要走”“你们要常来”。

87岁的托合提罕•库尔班大娘是当年骑着毛驴去北京见毛主席的库尔班•吐鲁木大叔的女儿。新疆总队在和田地区开展扶贫送医活动时检查出她患有胆结石,需要尽快手术。考虑到老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部队专程派人将她接到总队医院住院治疗。医院安排肝胆外科专家、“当代雷锋”庄仕华为她顺利实施了手术,还专门为她建立了病历档案。

“对一般病患坚持彻底治愈,对严重病患坚持跟踪到底。”多年来,新疆总队医疗服务每覆盖一处乡镇,都会分门别类为就诊的群众建立医疗档案,特别是针对久治不愈的群众,都会做好跟踪诊疗工作,让他们彻底打消顾虑。

皮山县杜瓦镇拉木斯村是总队长期开展医疗扶贫的重点单位,记者在村卫生所看到,这里存有900多份病例档案,里面详细记录着患者的病情、联系医生、下次检查时间等15项内容。而这些档案,在总队医院也存有一份,方便每次巡诊时针对性地开展医疗服务。村里的群众感慨地告诉记者:“这个病例档案不仅是我们身体健康的指南,更是党和部队真心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见证。”近5年时间里,总队先后为1.1万名病情较为严重的贫困群众建立了医疗档案,并通过结对帮扶、协调驻地医疗救助等方式开展了跟踪服务。

大爱所至,医者仁心。在总医院,每名患者入院,医院都会精心组织全院相关专家进行联合会诊,研判病情、制定方案、严密实施。每做完一例手术,医护人员会日夜守护在病房,随时观察病情变化,直到患者康复出院。

在该院心内科病房区,来自雪域高原的6名患儿入院通过身体检查后,手术日期很快确定。他们被推进手术室,一场场无声的遭遇战斗打响了……

患者大都年纪幼小,心脏只有核桃大小,动脉血管更是细如发丝,加上患者耐受力差,手术难度很大。

10岁青海女孩义平措毛,上小学四年级,与奶奶一起生活,家庭十分贫困。确诊她患先心病后,全家人都笼罩在悲伤的情绪中。2016年11月30日,如果不是遇到“北京来的专家们”,措毛不会知道,那个常使自己咳嗽甚至晕倒的“恶魔”,叫作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而这个病,可能永远会把她困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上。

在部队的安排下,小措毛来到北京免费进行手术治疗。措毛一生下来就带着一颗“受伤”的心脏,属于特殊性的室间隔缺损,膜部瘤囊袋迂曲,手术难度大,早就错过了最佳时期。12月27日,专家刘惠亮看完她的检查报告后,采用超细的ptca导丝作为引导,为她实施手术治疗。手术顺利结束,刘惠亮脱掉身上沉重的铅服,擦擦额上的汗水,高兴地说:“这次介入手术可一次性治愈,这个美丽花朵又可以重新绽放了。”

孔措是一名75岁的白内障患者,已经10年看不到东西了,平时生活不能自理。这次孙子把她背到医院,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专家们给她做完检查,最终成功地做了左眼白内障手术。术后第二天打开纱布,她一眼就看到了背她过来的孙子,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医生的手不停地说“托及其、托及其”(藏语,谢谢),并亲手把洁白的哈达挂在每位专家的脖子上……

治愈一名患者,拯救一个家庭,幸福一座村庄,温暖一方百姓。武警部队各个医院积极建立贫困群众健康卡,关注重大疾病贫困群众,开辟“绿色通道”到武警系统医院救治,未参加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后自付费用仍有困难的减免相关费用,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光阴流逝,岁月静好。部队官兵心系困难群众的初心从未改变,用真情和行动续写着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回馈社会的大爱篇章。

现场示教、免费培训,注重长远帮扶建强基层医疗力量 ——用尽千方百计打造“不走的医疗队”
医疗扶贫 武警部队在行动

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人民医院医生怎么也没有想到有这样的好事:总医院与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帮扶关系,无偿帮助县人民医院培养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同是边疆地区的西藏总队医院主治医师周维山也没有想到,自己能这么快独立上手术台,这多亏了总医院援建医生王振宇的传帮带。2014年3月,周维山成功为患者做了微创关节镜手术,这是他参加工作15年来第一次独立完成这类手术。王振宇是总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曾先后两次到西藏总队医院援建。得益于他的传帮带,西藏总队医院骨科整体医疗水平大幅提升。

医护人才缺乏、技术水平薄弱、管理能力不足在高原边疆医院较为普遍。很多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症结大多源于当地医疗水平不高。为做到既通“输血回路”又强“造血机能”,武警部队医院利用专家义诊、会诊查房、学术讲座、手术示教、技术帮带等方法,做到培训一批人才、培育一批特色、服务一方群众,为基层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总医院肾脏病科帮助西藏总队医院开设肾脏病科门诊,建起血液透析室,开展血液透析等技术医疗骨干培训,如今已经形成规模。总医院援建的肝胆微创治疗中心初步建成了高原边疆一流的特色科室,妇科、泌尿外科微创治疗中心填补了西藏地区空白。

——武警部队眩晕病研究所西南分所在贵州总队医院正式挂牌成立,打造了贵州省和西南地区眩晕病诊治第一品牌,对西南地区官兵和人民群众健康诊治产生重大意义。

——总医院与西藏那曲地区索县人民医院、荣布镇联合开展“重走长征路精准扶贫送健康”包虫病筛查及防治工作,并资助索县建立了第一家藏北高原包虫病中心。

——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率先在高原地区开展心血管复杂病变的介入手术,8项技术填补地区医疗空白,科室建设达到三级甲等医院评定标准,惠及高原部队官兵。

——加大对口援建高原边疆总队医院工作力度,开展技术项目援助。总医院向西藏总队医院捐赠价值2100万元的核磁设备;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多次到西藏、海南和宁夏总队医院现场指导帮扶援建工作,先后投入经费3900余万元改善更新帮扶单位的设施设备,每年向西藏总队医院赠送100万元的医疗经费。

——西藏总队帮助强钦寺建成惠僧卫生室,并举办了多期边远寺庙医务人员培训班,彻底解决了该寺僧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帮扶受援单位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主要完成门诊医生工作站、物资管理程序、资产管理程序安装测试、全成本核算平台搭建(医信通)、工作站字典初始化梳理、词库文件升级、用户工作人员管理程序升级、药品系统数据检查和软件升级、挂号系统升级等,整体提升受援单位信息科技水平……

“你的病情已经明显好转,明天抽个时间到村里的卫生室来,我给你做一次全面的检查。”这是今年年初新疆阿克陶县皮拉力乡墩都热村卫生所医生图布都塔伊尔正上门为村民巡诊的情景。

“这要是换了以前,村里人病情稍微复杂一点我们只能建议他们往县里的医院去,如今武警官兵为我们开展长期医疗援助,彻底解决了村里人看病难的问题。”提起官兵的帮助,图布都塔伊尔感慨颇多。去年新疆总队医疗队来村里给村民巡诊,发现村卫生所缺少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很多群众的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便联系总队将村卫生所确定为医疗定点援助单位,为他们购买赠送了心电图机、紫外线消毒车、电动吸引器等价值7万多元的医疗设备和50多种常用药品,还分批次安排村卫生所的医务人员到医院进修学习,提升业务能力。

人民军医心向善,真情帮扶传美名。武警官兵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带动了贫困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扶贫攻坚的长远工程中,作为部队医院,担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授之以鱼只能扶贫治标,授之以渔才能扶智治本,部队医院不仅做好输血工程,更做好造血工程,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和孩子们带去美好的希望。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子弟兵将不忘初心,朝着新的扶贫目标继续前行……

医疗扶贫 武警部队在行动

作者:傅海波、章士平、刘通

(崔兰斌、王国银、高红春为稿件撰写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