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雯爱娱乐
《小屁孩日记》里,杰夫·金尼描绘了一个12—15岁小孩的日常生活:他不那么完美,却足够真实;他调皮捣蛋,但心地善良;他是全球畅销书的主人公,也是无数少年里的普通一员。

金尼的《小屁孩日记》在2007年闯入美国公众视野后,收获了一批批来自全球的“格雷粉”。书中的主人公格雷“时而天真,时而无奈,时而顽皮,时而叛逆”,读者在这个刚上初中的美国少年身上看到了这个群体在生活中的多样性:勉强算得上诚实,偶尔又爱耍点小聪明;外表长得略有欠缺,所以希望用“鬼点子”吸引大家的眼球。
这也许是第一本以“少年”为主题的全球畅销书。在书中,金尼为12—15岁的少年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能够看见外面的世界,也让外面的世界能够打量和正视一下这个少年群体。
这样一本以“不完美初中生”为主角的另类日记,在2009—2011年连续三年获得美国儿童选择奖,2009年获美国图书馆协会优良图书奖,2010年被评为美国“全国最受欢迎图书”,且常年排在美国《时代》周刊儿童类书籍第二名,仅次于《哈利·波特》。
金尼本人也被《时代》周刊提名为2009年百位风云人物,并在2017年的“全球作家富豪榜”中排名第三。
此后,金尼再接再厉,开始了他“小屁孩系列丛书”的创作,该系列目前已被翻译成25种语言版本,并被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改编为同名电影。
但《小屁孩日记》问世的前8年里,金尼的创作节奏是“画图写书—投稿—退稿—继续画”的反复循环。从1998年动笔创作出《小屁孩日记》,到2006年最终被出版社接纳并定稿,金尼说自己如果不乐观的话,估计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在写一本新书前,金尼一般需要花五六个月的时间准备。这个准备期漫长但也简单,总结起来其实只有一件事:编笑话。
他热衷于营造各式各样有利于笑话诞生的场景和环境。2016年他买了辆自行车,希望踩着踏板编出更好的笑话,随后他又在自家院子门外的两棵树之间做了个秋千,希望在吊椅飞起和降落的瞬间,能抓住好笑话的尾巴。
2018年4月底,金尼在广州的一次活动中被儿童读者的热情震惊。活动结束后,他低声问身边人:“我在中国真有这么多读者吗?”
对方给出了肯定的回答。金尼点头,但片刻后又故意露出“不满意”的表情:“我以为他们是装出来的。发自内心地喜欢我的书,我当然开心,但这也让我没办法以此为素材编笑话了。”
看来给《小屁孩日记》再加点笑料这件事,他始终没有忘记。
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力,大多数孩子都能嗅出传统说教的陈腐气息。
12—15岁年龄段的那些荒唐事,那些说出来可能不算太光彩却真实存在过的事。一个道理,那就是永远不要低估现在这些孩子的理解力。一件事和一个故事,你以怎样的方式讲给他们听,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孩子都能嗅出传统说教的陈腐气息,他们不会喜欢这种生硬的方式。
这也就是我的书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因为它告别了传统的说教,回归了生活里的真实场景。书中的主人公格雷是个自恋、胆小、懒散却又风趣十足的小孩子,而非一般书里英雄式或全能式的小主人公。
孩子们在书里可以看到身边的死党、对头甚至自己的某个方面,这让他们感到有趣。格雷在书里不完美,但这却造就了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孩子们有时会觉得自己都比格雷强,但他们和书中主人公遇到的困境和烦恼又那么相似。
格雷是平庸的,平庸到有时我甚至都会自问:为什么我拿这样一个小屁孩来做主人公?他多普通啊!但恰恰就是他的普通造就了真实。于是,大家挥手和英雄式完美主人公说再见,开始渐渐接受和喜爱这些平凡无奇但却足够真实的人物。
全世界12—15岁的孩子都有很多烦恼,只不过没有太多人关注和在意他们的感受。
书中的主人公是小孩里最古怪的一个,因为他的年纪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最大的你可以装成熟,最小的你会得到一大堆的爱,于是就苦了我这个不上不下的“中间人”。成长的过程中会和他们发生很多矛盾,很多故事和经历都在小屁孩格雷身上得到了体现。
这是《小屁孩日记》里希望体现的:没有人规定12—15岁的初中生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包容这个群体的性格棱角,也善待这个群体偶尔蹦出的一些古怪言论。
或许可以这样说,我现在的本职工作是电脑编程,是it界的极客,副业是写畅销书,算是文字界的极客。
少儿影视剧《快乐时光记》目前正在试镜剧中的小演员,欢迎有表演兴趣的在下方留言!
雯爱娱乐欢迎各位看官的评论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