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特斯拉的股票突破1000美元/股,总市值也突破1万亿美元,马斯克世界首富的位置坐得稳稳的。
这次上涨来源于一则报道,美国百年租车巨头赫兹,向特斯拉下定了10万辆model 3的订单。这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电动汽车采购交易,将为特斯拉带来约42亿美元的收入。
不过,马斯克又发骚操作消息:尚未与赫兹租车公司签署合约,合约对公司财务没有影响,向赫兹出售电动汽车的毛利与出售给普通消费者一样。
随后,11月2日消息,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表示,特斯拉将召回2017年以来售出的近1.2万辆美国汽车,因为软件更新中的一个通信错误,可能导致错误的前向碰撞警告或紧急制动系统意外启动。
特斯拉宣布召回11704辆model s、model x、model 3和model y汽车,起因是10月23日对部分全自动驾驶测试版车辆实行的软件更新。
于是,特斯拉的股价在11月3日又应声回落,但目前还是超过了1100美元。
潮涨潮落,有人赞,有人贬,但马斯克这几年真是出尽了风头。
但你可曾想象到,如今这么牛的马斯克,当年也被年薪第一的ceo杨元庆“羞辱”。
前几天,突然这段《对话》在朋友圈被转发。
在节目中,马斯克发挥了他一贯的“低情商”风格,说道:“我真的不喜欢“营销”这个概念,这个东西很奇怪。我觉得有时很多市场营销就好像是一群人在试图引诱另一批人来购买产品,这并不好。“
很快啊,主持人倒是准备得很充分,马上提到特斯拉的粉丝经济策略,让很多明星买特斯拉的车,还主动给车子代言,但特斯拉也不掏钱。言下之意,你马斯克说不喜欢营销,但是你营销玩得很溜啊。
然后瞬间把这个问题抛给一旁听得着急的杨元庆。
“你羡慕他这种做法吗?”
杨元庆自然听不下去了,你个毛头小子没做过大企业就别瞎说。
于是,他问出了杀手锏问题:
“但是他现在有多少客户,我有多少客户,你知道吗?”
要说,做过大生意ceo的人确实是不一样,一下子就能抓到对手的软肋。
主持人赶紧说:“我不知道,所以来比拼一下。”
杨元庆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当众笑了起来,看看观众,看看主持人,结果还用说?
主持人也顶真,问马斯克,你现在有多少客户?就特斯拉汽车来说吧。
马斯克回复:“我们还没生产太多,只是略微超过了3万辆。”
主持人赶紧看杨元庆,来吧,你的高光时刻来了,大声宣布你的客户数量吧!
杨元庆说道:“3月31日截止,这过去的一个财年,一共销售了1.15亿台设备。”
高下立现。
1.15亿设备,假设平均1个人一台,那就是过亿的用户了啊。
杨元庆补充道:“每秒五台设备。其中包括5500万台pc,五千万台手机和一千万台平板。”
主持人赶紧圆场:“elon,回去让那些明星多宣传一点,明年我们也可以这么大声地说我们的销量!”
看起来,杨元庆赢了场面。
但7年过去了,高下也立现。
客观点讲,当时的联想在全球数一数二,特斯拉确实轮不到与联想比业绩比销量。
作为联想ceo,对外要宣传企业地位,保持团队士气,不可能涨他人气势,灭自己威风,尤其是中美企业的对话,在国家电视台播放,要不卑不亢。
所以,杨元庆这么说也没错。
只不过,我们不清楚他心里是不是真的认为差距有那么大。
首先,大家卖的产品类别都不同,客单价也不同,销售业绩上没啥可比性。
其次,生产工艺/周期和供应链难度不同,汽车毕竟是消费品制造业上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再次,赛道的趋势不同,3c消费品比较成熟了,而电动汽车才刚刚起步,未来可能有较大的时代红利。
所以,对外怎么说是一方面,但是心里怎么理性分析形势是另外一回事。
可惜的是,杨元庆表现得看不上新秀和新赛道。
现如今回头看过去,联想之所以越来越平庸,正是缺乏居安思危。
再看看马云与马斯克的对话,就显得更加令人回味。
马云也不想比有多少用户,多少生意,因为说了也没有可比性,你马斯克要上火星我可不和你比,我更加关心地球上的事。
这样显得大家格局都很高,但是和而不同,各有各的优势,也不排斥新赛道的可能性,保持开放性对话但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值得借鉴与学习。
在没搞清楚形势的情况下,不要轻视那些新赛道的选手。
道理很简单,新赛道如果起风了,猪都能飞一会,如果是一头老鹰,那就可能飞得更高。
但是传统赛道的发展已经平稳,头部玩家也已经成规模,要想再创新高是难上加难。
保持一定的市场和技术敏感度,好好研究一下新赛道,千万不要因为对方规模小而轻视对手。
甚至反过来应该研究一下新赛道新秀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的。
有则改进,无则加勉。
最关键的是要考虑三个核心问题:
1. 如何继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譬如联想,虽然规模第一第二了,但是产品已经打造成极致了吗?利润率已经是全球第一了吗?
联想是更加擅长产品创新,还是品牌已经深入人心?
如果是干的附加值较低的组装,是不是该担心一下未来?
总之,自己的护城河是不是稳固。
2. 要不要投入新赛道
这个因企业而异。
在原来的赛道上站稳脚跟后,可以投资别人进入新赛道,也可以自己干,也可以选择观望。
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
新赛道意味着高风险高收益,是不是要主动出击,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选择。
但是,一个企业要追求不断的增长,总要进入新赛道。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所以,当年打不过联想的华为消费品,小米,现在都在准备着新能源汽车。
肯德基也开始卖热干面和周黑鸭汉堡。
咖啡店开始卖茶,茶饮店也会卖咖啡。
做视频的想要卖货,卖货的又想做内容。
不是每次尝试新赛道都会成功,但如果一直保持在舒适区,可能就会错过下一个时代的船票。
3. 怎么吃到新赛道红利
如果决定了要出击,何时出击,怎么出击,都有讲究。
比较稳妥的方法还是要看新赛道与自己原有赛道之间的协同效应有多少。
简单点说,就是新赛道与原有赛道合起来能不能增加收入,或者降低成本。
譬如华为小米要造车,与原有设备互联了,体验更好,消费者可能更容易买单,一些专利的研发成本也能被更多设备摊薄。
譬如,长尾流量卖不出广告,是不是可以利用起来卖货?
又譬如,如果杨元庆认为联想的优势就在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和组装能力,有专业团队可以做行业延伸,是不是就可以考虑做智能制造,甚至切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
但如果跨界太大,那基本上成功概率就很低了。
总之,先总结自己成功的方法论,巩固好护城河。
然后时刻保持好奇心,敬畏每个赛道的玩法和玩家,通过向新人学习,挖掘内部协同效应与小范围试错的方式选择自己企业扩展的边界。
最后,保持定力与耐心,相信很多企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新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