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顾宪成为何人,为何如此厉害,来看后人如何评价他

顾宪成时常上疏直言,得罪权贵,又触怒明神宗,被革职回家,后与弟弟顾允成维修东林书院,在此宣扬其政治主张,广招有志之士,发展成了著名的“东林党”。

顾宪成为何人,为何如此厉害,来看后人如何评价他

顾宪成雕像

  顾宪成为什么那么厉害

顾宪成,一手创办了反抗独裁、廉洁清正的东林党,在历史上写下浓浓的一笔。在那样的时代,我们无法苛求他能创办如英法等国的议会体制,其反对独裁的思想已经难能可贵。

顾宪成被赶回家,不仅没淡出人们视野,相反名声暴涨,成了反抗皇权的代表,大家纷纷推举他再次出山。可见万历时期,对大臣还是相对客气的,这一点比起朱元璋来了,真是进步百倍。若是朱重八老顽固再世,十个顾宪成也斩了,一点儿动静也别想闹腾出来。

顾宪成回家后,他弟弟顾允成和同乡高攀龙也辞官回家。官不当了,但胸中的政治抱负却不能不实现。三个关心国事,有着一大批同道的三个在野士大夫一核计:办个学院讲学吧!以他们的威望,办个学院实非难事,东林书院很快成立,东林党也正式形成。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东林党汇聚了当时最优秀、最有抱负的士大夫,焕发出不可思议的魔力。它宣传的反对独裁的政治观点和宁为玉碎的高风亮节,成为一种信仰,很多士大夫争先攀附,成为其忠实信徒,终于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大到可以掌控大明帝国的时局。

因为始终是幕后策划者,所以得以善终。但他一手创立的东林党及其信徒大都没那么好运,很多人不仅死的极惨,而且被阉党诛连九族,惨不堪言。这在杨涟、汪言慎等人的记述中会有详细记述。

  顾宪成评价

顾宪成为何人,为何如此厉害,来看后人如何评价他

顾宪成

《明史》: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

樊树志:顾宪成在一片诽谤声中与世长辞。

《剑桥中国明代史》:东林运动的主要创始人顾宪成(1550—1612年),作为吏部的高级官员,成功地阻挠了任命一个翰林学士来领导他自己的部,理由是,所有大学士已是翰林成员,由这样一个排他的内廷集团控制外廷的一些主要职位将有损于健全的政府的利益。

顾宪成创办东林书院、发起东林大会、推动了实学思潮的高涨,在东林书院写下了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被反对者称之为“东林党”。

  顾宪成与东林书院

顾宪成回到了家乡,决定从事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恰好在无锡有一所宋朝学者杨时曾经讲过学的东林书院,他就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维修书院的事,得到许多地方人士以至常州知府、无锡知县的资助和支持,在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修复了这所书院。同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举行大会一、二次,每月小会一次。

院内现存石碑坊、仪门、丽泽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筑,内有顾宪成所撰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他们不顾道路远近,纷来沓至,人数之多,竟使东林书院的学舍都容不下。

顾宪成曾经说:“在朝廷做官,志向并不在皇上,在边地做官,志向不在民生,居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是不这样做的。”他在讲学之余,往往议论朝政,品评人物。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风范,多和他遥相呼应。由此东林名声大噪,而忌恨的人也多。从而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为“东林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