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国时期的世家大族的牛人1、范阳卢氏2、清河崔氏3、荥阳郑氏4、太原王氏5、河东裴氏6、弘农杨氏7、琅琊王氏8、颍川荀氏9、颍川陈氏10、吴郡陆氏11、吴郡顾氏12、吴郡朱氏13、琅琊诸葛氏

作者:一梭烟雨江湖行

中国有不少世家大族从汉末延续到唐朝,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五姓七望”。这“五姓”在“三国”时期已经崭露头角。

三国时期的世家大族的牛人1、范阳卢氏2、清河崔氏3、荥阳郑氏4、太原王氏5、河东裴氏6、弘农杨氏7、琅琊王氏8、颍川荀氏9、颍川陈氏10、吴郡陆氏11、吴郡顾氏12、吴郡朱氏13、琅琊诸葛氏

卢植(?-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

卢植性格刚毅,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 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后被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又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上谷军都山,后被袁绍请为军师。初平三年(192年),卢植去世。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今皆失佚。唐代时配享孔子,北宋时被追封为良乡伯。白马将军公孙瓒以及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皆为卢植门下弟子。

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人。东汉末年名士,司空崔林从兄,丞相曹操谋士。相貌俊美,生有一部虬髯,很有威望。初随袁绍,拜骑都尉。曹操平定河北,以为别驾从事,十分敬畏,迁东曹掾。曹操晋封魏公,以为魏国尚书,迁中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通信杨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被曹操认为有不逊之意。坐罪下狱,为曹操所赐死。

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中尉崔琰从弟。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崔林为坞长,后改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时,历任幽州刺史、大鸿胪、司隶校尉。明帝时,升任司空,封安阳亭侯,后进封安阳乡侯。正始五年(244年)去世,谥号孝侯。其家族即著名北方大族“清河崔氏”。

郑泰(151年—191年),字公业,河南开封(今河南开封南)人。东汉末官吏。少有才略,好交豪侠。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灵帝末,大将军何进辅政,征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谏不用,乃弃官去。董卓专政,拜议郎。后与何颙、荀攸共谋诛卓,事泄,出逃,东归袁术,术表以为扬州刺史。未之官,道卒,年四十一。

郑浑(生卒年不详),字文公。开封(今河南开封南)人。汉末及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东汉名儒郑众曾孙、名士郑泰之弟。郑浑早年避乱淮南,后转投豫章太守华歆。又被曹操辟为掾属,历任下蔡县长、邵陵县令,任内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任左冯翊时,击杀扰乱郡县的梁兴,又击败作乱的山贼。历任上党太守、京兆尹、丞相掾属等职。曹丕称帝后,拜侍御史,加驸马都尉。先后任阳平、沛郡太守,任内兴修水利,使农田常年丰收,被百姓称为“郑陂”。后转任山阳和魏郡太守。魏明帝曹叡听闻郑浑的事迹之后,下诏将其政绩布告天下。官至将作大匠。其家族是北方大族“荥阳郑氏”。

王昶(2世纪-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子。出身太原王氏,少有名气,进入曹丕幕府,授太子文学。曹丕即位后,拜散骑侍郎,迁兖州刺史,撰写《治论》、《兵书》,作为朝廷提供施政参考。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升任扬烈将军,封关内侯。齐王曹芳即位,迁徐州刺史,拜征南将军。太傅司马懿掌权后,深得器重,奏请伐吴,在江陵取得重大胜利,升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京陵侯。正元年间(255年),参与平定“淮南三乱”有功,迁骠骑大将军,守司空。甘露四年(259年),去世,赠司徒,谥号为穆。其家族是北方大族“太原王氏”,故汉司徒王允、魏太尉王凌都被诛灭,家族衰落。

王沈(?—266年),字处道,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汉护匈中郎将王柔之孙,东郡太守王机之子,司空王昶之侄。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史学家。王沈少年失去父母,被叔叔王昶收养,王沈善写文章,最初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后升任中书门下侍郎,高平陵政变后,王沈因为是曹爽的故吏被免职。曹髦即位之后历任侍中、散骑常侍,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初六,曹髦欲起兵讨伐司马昭,召王经、王沈、王业商议,王沈、王业向司马昭告密,导致曹髦被杀。王沈因告密之功封安平侯,接连迁任尚书、豫州刺史等职。又整理贾逵以来的法制禁令,使得九郡之士移风易俗。后来,都督江北诸军事,镇守魏吴边境。西晋建立后,拜骠骑将军。次年去世,谥曰元公。

裴潜(?-244年),字文行,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生卒年不详。曹操平定荆州时,裴潜归附曹操并出任丞相府军参谋,历任三县县令,后入京任丞相府仓曹掾,代郡太守。后任沛国相、兖州刺史。曹丕继位之后,出任散骑侍郎、魏郡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荆州刺史,晋封关内侯。魏明帝时出任尚书、太尉军师、大司农、尚书令、光禄大夫,晋封清阳亭侯。在任期间,使得“北边大震,百姓归心”。死后追封太常,谥号贞侯。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 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光禄大夫裴潜之子。裴秀出身著名的大族“河东裴氏”,少年时便颇有名气,后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袭爵清阳亭侯,又迁黄门侍郎。高平陵之变后,因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此后历任廷尉正、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参与谋划军国之政,参与平定诸葛诞叛乱。因功转任尚书,进封鲁阳乡侯。魏元帝继位后,进爵鲁阳县侯,任尚书仆射。咸熙元年(264年),受命负责修改官制,又提议恢复五等爵制。五等制恢复后,获封济川侯。他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司马炎继位晋王后,拜裴秀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西晋建立后,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泰始三年(267年),升任司空。泰始七年(271年),裴秀因服食寒食散后饮冷酒而逝世,年四十八,谥号“元”。

杨赐(?-185年11月4日 [1] ),字伯献(一作伯钦、子献)。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时期名臣,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杨赐出身“弘农杨氏”,少时研习儒学,常隐居教授弟子,不应州郡礼命。后为大将军梁冀所征辟,又出任陈仓令,因病未就职,连辞三公礼命。后以高第迁侍中、越骑校尉。建宁元年(168年),于华光殿侍讲,教授汉灵帝刘宏。历任少府、光禄勋、司空,因灾异被罢免。建宁三年(169年),拜光禄大夫,又升为司徒,因直言劝谏被免。光和元年(178年),因屡现灾异,与议郎蔡邕等入金商门,陈述时事。后为国三老,转任少府、光禄勋、太常等职。光和五年(182年),升任太尉。黄巾起义爆发后,杨赐因与灵帝争辩而被罢免。灵帝移居南宫时,得到杨赐在事前关于防范起义的上书,于感悟之下封其为临晋侯。又拜尚书令、廷尉,杨赐推辞,以特进回府。中平二年(185年),杨赐再任司空,不久即去世。获赠骠骑将军,谥号“文烈”

杨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东汉末年名臣,太尉杨赐之子、名士杨修之父。杨彪少年时受家学熏陶,初举孝廉、茂才。其后征拜为议郎,参与续写《东观汉记》。任京兆尹时,揭发黄门令王甫的贪赃行为,使其被定罪诛杀。累任侍中、五官中郎将、卫尉等职。汉献帝时,遍历三公(司空、司徒、太尉)之职。权臣董卓意图迁都时,他据理力争。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曹操挟献帝定都许县后,将杨彪下狱,获释后又任太常。他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曹魏建立后,拒绝出任太尉,改光禄大夫,待以客礼。

王祥(184年一作180年-268年),字休徵。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孝友村)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王祥于东汉末隐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封爵睢陵侯。西晋建立,拜太保,进封睢陵公。泰始四年(268年)去世,年八十五(一作八十九),谥号“元”。 有《训子孙遗令》一文传世。王祥侍奉后母极孝,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有“孝圣”之称。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为“敬”,后追赠太尉。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在官渡之战中,计斩颜良,又计斩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又力劝曹操采纳许攸之计奔袭乌巢,又力劝曹洪接纳张郃、高览,皆立下大功。建安八年(203年),刘表强盛。荀攸力排众议,主张趁袁绍诸子不和而先攻河北,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途中去世。谥曰敬侯。

陈纪(129年-199年6月),字元方,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人,陈寔之子。享年七十一岁。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兄弟孝养,闺门雍和。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在当时并称为“三君”。遭父丧,哀痛欧血豫州刺史表上尚书,绘象百城,以励风俗。遭党锢后,累辟不就。董卓入洛阳,就家拜五官中郎将。纪不得已而到京师。累迁尚书令。建安元年(196),袁绍为太尉,欲让于纪,纪不受。拜太鸿胪,卒于官。纪子群尝谌子忠各誉其父公德,相争不决,质于祖父实。实道:“元方难为兄,季方(谌字)难为弟。”纪于遭党锢后,发愤著书,号曰《陈子》,凡数万言。

陈群(?-237年2月7日),字长文。颍川郡许昌县(今河南许昌东)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东汉太丘长陈寔之孙、大鸿胪陈纪之子。陈群出身名门,早年被刘备辟为豫州别驾。曹操入主徐州时,被辟为司空西曹掾属,后转任参丞相军事。曹操封魏公时,任魏国的御史中丞。后拜吏部尚书,封昌武亭侯。曹魏建立后,历任尚书令、镇军大将军、中护军、录尚书事。曹丕驾崩后,陈群受诏辅政。曹叡即位,任司空、录尚书事,累封颍阴侯。青龙四年十二月(237年2月)病逝,谥号“靖”。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庙庭。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陈群撰有文集五卷,今已佚失。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吴国丞相陆逊次子,长沙桓王孙策外孙。陆抗袭父爵为江陵侯,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五千人。后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吴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终年49岁。与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并称“逊抗”,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

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顾雍少时受学于蔡邕,弱冠即任合肥县长,历任娄、曲阿、上虞县长,所在之处皆有治绩。任会稽郡丞,代行太守事,讨平寇贼,安定郡县。数年后,入孙权幕府为左司马。后迁大理、奉常,又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年),改任太常。同年升任丞相、平尚书事,进封醴陵侯。他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辅正之词。赤乌六年(243年),顾雍去世,年七十六。孙权素服临吊,赐谥“肃”。《唐会要》将顾雍等八人评为“魏晋八君子”。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初拜郎中,转廷尉正,历任诸王僚属,封嘉兴伯。顾荣见北方大乱,故弃官南归。后任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安东将军府军司,加散骑常侍。司马睿但凡有谋划,都与顾荣商议。永嘉六年(312年),顾荣去世,获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元”。建武元年(317年),追封嘉兴公。原有《顾荣集》传世,今已佚。

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骠骑将军朱据从兄、镇南将军朱异之父、朱桓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 建安五年(200年),朱桓成为余姚长,为当地人民解决瘟疫,又招募士卒,讨伐当地山贼,所到之处,山贼都平定。后来代替周泰成为濡须督。在夷陵之战后,曹仁率领几万步骑出征濡须。朱桓手下只有五千军队,诸将都十分恐惧。朱桓鼓舞士气,又设计引诱曹仁派兵攻城。于是,朱桓火攻曹泰,又转攻常雕,并斩常雕,擒王双,重挫曹仁的军队。周鲂引诱曹休出兵皖城,朱桓为右督,助陆逊破曹休,吴军斩获万余人。朱桓又献计阻塞曹休退路,进图寿春,但陆逊认为不可行,于是没有实施。庐江主簿打算开城迎接吴军,全琮和朱桓率军接应,但事情败露,被迫退军。退军时吴军渡河,魏军打算出击拦截,但见到朱桓押后,于是不敢出击。后来朱桓狂病发作,回建业治病,并于第二年(赤乌元年)病死,时年六十二岁。

朱异(?—257年),字季文,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前将军、青州牧朱桓之子,骠骑将军朱据之侄 。朱异幼时与张纯、张俨皆因年幼有才而知名。初以父亲军功而任郎官。嘉禾六年(237年),升任骑都尉,代父掌管军队。次年,朱桓逝世,朱异袭爵嘉兴侯。赤乌四年(241年),朱异献计攻破魏国樊城外围,回师后升任偏将军。同年击败曹魏庐江太守文钦,升任扬武将军。建兴元年(252年),朱异升任镇南将军,同年击败魏将诸葛诞。太平二年(257年),诸葛诞在寿春反叛魏国,并派人请求吴国出兵援救。吴主孙亮任命朱异为假节、大都督,率军援救诸葛诞。同年八月,朱异因军中缺粮而引兵撤退,孙綝大怒将其杀害。

诸葛靓(jìng),字仲思,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少子。诸葛诞叛乱后入仕东吴。吴亡后投降晋朝,但因父仇而终身不仕,时人称许他至孝。诸葛亮、诸葛瑾的后人都衰败了,只有诸葛靓的后人在西晋发迹。当年晋军就攻到建业,孙晧投降。东吴灭亡后,诸葛靓逃走不知所踪,司马炎知道诸葛靓的姐姐是琅琊王妃,必然在姐之处,前去见他,诸葛靓逃到厕所里始终不肯露面。后再召为侍中,亦不接受。后诸葛靓回到家乡,仍因晋室与他有杀父之仇而终身不面向洛阳方向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