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我叫朱瑞云,今年97岁了,家住河南省永城市城关镇。在家无聊的她翻翻家中的影集,看着年轻时自己的照片,家人的照片,还有一部分给别人冲印的照片,这些照片已有50多年了。这些照片像一部电视剧,看到了这个地方半个世纪的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自拍我的故事#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1938年,日本人侵略了永城。我当时15岁,随着父母来到了西班牙传教士雷斯崇建的天主教堂避难。第一次见到雷斯崇神父是蓝眼珠,长鼻子,卷头发的外国人,有60多岁的样子。他还在永城开了家治眼的医院,从西班牙带来一部照相机,平时给城里的老百姓还照些照片,或者照些教会的日常活动。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在天主教堂避难时还见到自己由家人做主介绍的“对象”——柏玉行。那时大家都在一个大院子里,在一起生活,或者帮帮雷斯崇神父做一些简单的日常工作。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一天,日军驻永城的头目找到雷斯崇,让他帮助日军给老百姓照良民证。由于照照片人多,雷斯崇忙不过来,他就在在教堂避难的人群中找了几位有文化,有灵气的年轻人做徒弟,帮忙照照片。柏玉行就是雷斯崇带的徒弟。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柏玉行在天主教堂一边学习照相技术,一边帮助雷斯崇照良民照,每个月给30斤的高粱作为报酬,就这样干了几年。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日本人投降后,柏玉行和我也结婚了。柏玉行离开了天主教堂,自己就开个照相馆,叫行云照像馆,朱瑞云和柏玉行最后的一个字和起来,组成的名字。就在现在永城老城的城河边上。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柏玉行借了好多亲友钱,到商丘买的人家旧照像机,八寸的镜头,买到家的时候还没有材料,没有纸没有底片,也没有药水。又借了在国民党税务所上班名叫蒋士乡100块现大洋,一月长10块的高利贷,买齐了照相用的材料。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刚开始学照像,都是用的玻璃底片。玻璃底片是6寸的,上面涂有药水,如果玻璃底片见水,底片上的图象容易脱落。如果有顾客要底片,就用玻璃刀给他划开。玻璃底片冲出来没有现在的胶片图象柔和,黑白分明,中间没有过渡,感觉图象很生硬。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那时候的照相馆还是个露天的,院子里搭了个黑布蓬,用的是一块一块的黑布,用几个竹竿挑在上面。在照相的时候,需要侧光的,需要逆光和顺光的,就用手拨开哪个方向的光。那时候没有电,没有闪光灯,只能想出这样的方法。如果遇到阴天就不能照相了,晚上也不能照,只能选择在晴天的时候营业。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照了一两年,行云照相馆又挪到了新地方,面积比以前大的多,那是一一溜五间房子,赁的人家的,那时候叫“当”不叫赁,“当”金是100块钱。当时把房子上的瓦都掀了,放上很多玻璃,光线透过玻璃直摄到房间里,这都是没有电的时候想出的办法。在房间里吊上很多铁丝,放的是白布,哪边暗就把白布打开,哪边亮就把白布放下,用这种方法来调整光线,这这样又照了几年。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1946年,国民党“新五军”来了一个团。团长的一位亲戚也是照相的师傅,技术很好,我跟他学习了修底片的技术。修照片是个细心活,是用铅笔来修,把铅笔头有刀片削的尖尖的,细细的,底片亮的地方,冲洗出来是黑的,用铅笔一笔一笔的都填充上;底片薄的部位就用颜色涂红,衬的就和这个一样了,这都是我自己钻研的。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国民党“新五军”把永城县城3家私人照相馆收编了,一月每家给几十块钱,也就是够吃饭的。国民党没住二年,也没叫照啥证,就是这乡里的,结婚的,小孩照个像。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解放后,三家合营的照相馆分开了,各自干各自的。1955年底,全国各行各业都合作化了。土地合作耕种了,做生意合营了,照像馆也合营了。永城县城三家私营照相馆合成一家,名字就是国营照相馆。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1960年代前永城县城还没有通电,晚上用汽油灯照明。天不黑就点上灯,一摆弄就是半夜,大家洗照片的洗照片,剪的剪,还得对底片呢,一张一张的特别难对。相片和相片装一块,底片和底片装在一起,很是费事。那时候农村照像照的也不少。老百姓进城都要凭证件,证件上贴上一张一寸的本人照片。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有一次柏玉行到乡下拍照片,为了能及时把底片送到城里的照相馆冲洗,就托进城的老乡把照完的底片捎到城里来洗洗。底片用黑布包好后,放到架子车上。柏玉行千嘱咐万嘱咐老乡在路上一定小心,底片是玻璃的,容易破碎。在去城里的路上有个放水沟,架子车在过沟子时颠簸了一下,老乡停下车心想着别烂了,打开布看看吧,一看好好的,都没有烂,拿到城里照相馆时,所有的底片都曝光了。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那时候没有彩色的照片,就是在黑白照片上上色。给照片上色也得需要个功夫。照片的人上穿什么衣服,就琢摸着用什么颜色搭配起来好看。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我的摄影作品在郑州和商丘都得过奖,奖的有奖被面子和床单子。我这辈子都没有干够照相这个行业,最大的快乐也就是照相,因为一辈子都喜欢!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当年的国营照相馆是这座县城最光鲜的单位,照相馆里的“照相的”也是最体面的。到哪去照相,都受到人们的尊重。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影楼摄影通过广州口岸传到中国大地,并雨后竹笋发展到各个乡镇,原有国营照相馆的技术、设备、审美观念的落后,生意每况愈下,国营照相馆慢慢地也成为了人们的集体记忆。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

岁月无痕,照相却能抓住逝去光阴的一瞬,留下永久的记忆。这就是一个关于农村照相馆的故事。当然,它的故事远不止这些,那些故事还藏于那些散落在农村不同家庭每张的照片上, 家庭的故事和记忆通过家中的相框里的照片向人们诉说着乡村里人的变化……

朱瑞云因病在上个月去世,此篇图文故事根据她生前的口述编辑,以此悼念这位民间影像艺术家保存了乡村记忆,而这些 泛黄的艺术塑造了我们的乡愁 。

一位照相馆师傅怎样用泛黄的照片塑造我们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