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浆养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通过几年的调查和实践,吉山华轩梳理了贻贝养殖中的常见疾病,总结了该病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方法,供大家参考。

1 红皮病
1.1 病因: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水温越高,感染越严重,死亡率越高。
1.2 症状:病鱼鳍或体表皮部分剥落,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区域发红,然后出现在这些部位的血斑,并逐渐变成深红色。在严重的情况下,疾病的表面发炎,鳍,腹部皮肤和肛门充满血液,溃烂,尾鳍,胸鳍充血和腐烂,鳍之间的组织经常以扫帚的形式破坏,直到死亡才进食。
1.3 防控方法:(1)为避免贻贝损伤,放养前对幼苗施用3%~4%的盐水浴消毒5~10min;(2)撒上1g/m3漂白剂,整个池内或0.2g/m3稀释整池,连续3~4d。(3)五次,每立方米水体4g,将五次研磨浸泡,每15d一次,疫情季节每15d满池溢出一次。(4)大黄,2.5~3.7mg/L,先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后效果,再加水加渣,病流行季节每15d整池洒一次。(5)鲜薯片10g,在冷水中搅拌均匀,洒于整个池中,浓度为0.5mg/L,每3d1次。(6)蓖麻鲜茎叶15公斤捆成几捆,放在池塘周围浸泡,每次浸泡3~4d,连续2次,可防治病害。(7)每亩水面用紫苏0.5公斤,行走马箭250克干粉油炸汁,撒在整个池子里。
2 细菌性佝
2.1 病因:由柱状屈肌细菌引起。该病常年在全国各地发生,通常水温超过15°C,15~35°C水温越高,越容易爆发,死亡时间越短。水中的病原体越多,密度越大,泥浆的阻力越小,水质越差,越容易爆发。
2.2 症状:个体贻贝黑色,尤其是头部,游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不振。蚕丝腐烂变白,尖端软骨暴露,鳃上有污泥,粘液多,盖子上有透明孔的严重病例。
2.3 防控方法:(1)将生石灰彻底清除池内消毒或将整个池内撒上原石灰,使池水浓度达到25g/m3。(2)放养鱼种时,用10~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30min,或用2%~3%盐水浸泡5~10min。(4)外用与内衣相结合更好。外层土霉菌3~5g/m3水药浴,内剂量1g的土霉素与1kg饲料混合,投饵1次/d,4~6d即可。
3.腐鳍病(又称红鳍病、腐烂性皮肤病)
3.1 病因:由亲水性单细胞细菌引起。这种疾病最有可能是由水质恶化和储存不良引起的。该病在夏季流行,发病率高。
3.2 症状:尾鳍、胸鳍充血、溃烂、变白、溃烂、鱼体两侧从头到尾浮肿、红斑。泥浆不进食,并变弱至死。
3.3 防控方法:(1)在幼苗彻底清除池塘前,对池塘下的幼苗进行严格的鱼类消毒,可减少本病的发生。(2)喷入0.2g/m3的淡化海纳全池,连续3~4d。(3)用大绿叶、五倍、磨碎的锦缎草、卵杉、大蒜按3∶2∶2∶2的比例混合成粉末,按每公斤饲料加入50~100g粉状混合饲喂,2次/d,均匀饲料5~6d。 同时按0.3%的进料比例混合成"氟苯甲"进料5~7d。
4 出血性疾病
4.1 病因:由多种因素共同诱发。该病发生于早春至10月,夏季发病率最高。
4.2 症状:病体表面有点或块状充血,喉咙、腹部比较明显,有时口、眼出血。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非常迅速,并被怀疑是细菌性败血症。
4.3 防控方法:(1)改善养殖环境,及时清除残留饵料残留物,防止水质恶化。(2)每半月在整个池中撒上生石灰一次,用量为25~30g/m3。
5 打印疾病
5.1 病因:由产点型单核细胞细菌点状亚系统引起。
5.2 症状:身上病变蓬松,椭圆形或圆形,红色部分主要在尾部手柄的两侧,像海豹一样,主要流行于7-9月。
5.3 预防方法:(1)撒上1mg/L漂白粉。(2)洒满0.3毫克/升的溴氯整个池。(3)2~4mg/L的五倍于儿子进行全池洒水。(4)用漂白粉和苦甜交替处理,第一天,每立方米洒水1.5g漂白粉;(5)用青蒿素根5kg捣碎汁,加入青柠1.5kg/亩,混合均匀,加入适量水洒满池。
6 水模
6.1 原因:泥钓或运输过程中的机械损坏,各种水霉和霉菌感染造成的伤口。这种疾病可以全年发生,早春和冬末的可能性最大。鱼卵和幼苗也极易对人类孵化。
6.2症状:主要表现为最初肉眼看不见的症状,几天后肉眼可见成簇白色或灰色棉絮。疾病缓慢,食欲下降,瘦身致死。
6.3 防控方法:(1)捕集、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机械损坏,苗木在放养前施用3%~4%盐水浴消毒5~10min。(3)每亩水面用2.5~5公斤,盐0.5~1kg成肉,加上人尿2~5公斤,整个池水溢出。(4)将五倍的麦芽浆在温水中完全溶解,整个池水溢出,使池中水的浓度为4mg/L。(6)整个泳池溅水模具网0.6~0.75mL/m3。(7)鸡蛋:每立方米水用400g盐加400g苏打液浸泡1小时,防控。
7 肠炎
7.1 病因:由肠斑气单核细胞菌感染引起。一般从物种到成虫都会生病,水温在20°C以上的时候流行,峰值水温在25~30°C,该病往往与细菌腐烂、皮肤发红等疾病有关。
7.2 症状:疾病运动缓慢,停止进食,身体发黑,头部出现特异,腹部出现红斑,肠充血发炎,发红,腹部血液淡黄,黄包粘液流出,重发紫色,迅速死亡。
7.3 防控方法:(1)保持池塘水源新鲜,投饵坚持"四套"原则。(2)饲料按重量5%加入"鱼用多维"混合饲料,均匀喂料3d.(3)采用内药和全池消毒剂"内外处理"法,外药有漂白粉、强氯浓缩物、二氧化氯等;里面的药可以配用钓鱼药"肠炎宝""渔夫音乐"等,或者每10公斤鱼用大蒜捣碎50g捣碎到饲料饲料中,每天1次。
8 白尾病
8.1 病因:由皮肤白的假单胞菌引起。
8.2 症状:幼苗初始尾柄部位为灰色,然后延伸至背鳍基部后面的所有体表,由灰色变为白色,幼苗头朝下,尾巴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尾鳍部分或完全腐烂, 并很快死亡。每年5-7月是热门季节,主要表现在夏季花塘前后,夏季花期有大量轮虫等原生动物攻击寄生虫,使贻贝受伤,受伤的泥浆易感染,死亡率可高达30%~50%。
8.3 防控方法:(1)将三黄分散液加入重量25倍的0.3%氨水浸泡,均匀汁渣与矿渣满池溢出,使本体水浓度为3mg/L。 然后用满池喷洒的炉渣煮10分钟,使池内水浓度为4mg/L.(3)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中,使整个池水溢出,使池内水的浓度为1g/m 3。4小时后,撒上5倍于浸泡过的液体(研磨后浸泡),使池水浓度达到3g/m3,以促进病变的快速愈合。(4)具有有毒清洗(二氧化氯一维稳定性),每立方米水体用量0.15g,全池溢出,1天1次,重病可连接2~3次;
9 白体红环病
9.1 原因:长期贮存后淤泥被捕获。
9.2 症状:病鱼和鱼翅清单灰白色,体表呈红环状,严重溃疡。
9.3 防控方法:(1)放养后的泥浆中撒有0.2mg/L的"上百毒清澈"洒水体;
10 泡泡病
10.1 病因: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高,主要危害鱼苗。
10.2 症状:泥浆漂浮在水面上,腹部像气泡一样鼓起,病害最容易发生在幼苗期。
10.3 防控方法:(1)加水前曝气,充分降解水中的有机物。(2)加强日常管理,合理饲养,防止水质恶化。(3)发病时,立即加入清水,并用盐溶液与整个池中洒下,剂量为4~6公斤/亩。(4)发病后,适当改善水的pH值和透明度,具有良好的缓解效果。
11.骨病
11.1 原因:由孵化过程中水温异常和维生素缺乏引起。
11.2 症状:肉体血糖体的椎骨弯曲而小。
11.3 防控方法:保持良好的孵育水温,并在今后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
12 车轮错误
12.1 病因:由轮虫寄生虫引起。在我国各养殖区都很受欢迎,主要危害苗、贻贝严重,可造成大量死亡。
12.2 症状:轮虫通常在飞蛾的鳃和身体表上消退。贻贝病后,食物摄入量减少,单独出组。严重时昆虫密集,若不及时处理,轻便会影响生长,重物会造成死亡。受欢迎的季节是5月至8月。
12.3 防控方法:(1)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洗池塘。(2)在整个池中撒上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组合(0.7g/m3)。(3)每英亩水深1米,用苦叶30kg开水洒满池,或每亩加韭菜2kg加盐500g盐到果肉中喂鱼。(4)根据池水每立方与水晶敌人10000g整个池洒水。(5)配合"轮速网"全池溢漏。
13 舌杯虫病
13.1 病因:由舌蚯虫寄生虫引起。该病可全年发生,在5月至8月更常见。
13.2 症状:泥浆的皮肤或鳃,通常摄取食物在周围的水中作营养,对泥浆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大量寄生虫在幼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导致幼苗死亡。
13.3 防控方法:(1)在播种前浸泡硫酸铜溶液(8g/m 3)15~20分钟。(2)在整个池中撒上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组合(0.7g/m3)。
14 第三代蠕虫病
14.1 病因:由三代寄生虫引起。主要在5-6月流行,对幼苗的风险更大。
14.2 症状:寄生在泥台和淤泥中。寄生幼苗,常漂浮在水面上,躁动不安,或在水周围旋转。患病身体的皮肤有灰白色的粘膜,失去了原来的光泽。同时食欲不振,鱼瘦,呼吸困难。用肉眼仔细检查可见的蠕虫。
14.3 防控方法:(1)采用浸泡法,小池可浸泡在整池中,大池应集中在角落,浓度为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15 至 25 分钟。(2)撒上0.5克/米3只水晶虫。
15 侧生血吸虫病(俗称"闭口病")
15.1 病因:由外吸寄生虫引起。
15.2 症状:感染泥浆生长停滞,解剖后可见前肠大量吸附剂积聚,肠道无食。
15.3 防控方法:清理池塘,彻底消毒;
16 生物敌人
16.1 敌人:Muddy的生物敌人较多,主要是青蛙、水生昆虫、鸟类和凶猛的食肉鱼类,尤其是鸟类最为严重。
16.2 防控方法:(1)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卫生,严格防止青蛙入侵,发现青蛙应及时捕获,青蛙卵应及时打捞干净。(2)入口应用铁筛堵住,防止野生鱼类流水进入水池。(3)不要让鸟类接近池塘,发现靠近池塘的鸟类及时赶走。
总之,在贻贝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在规模养殖中要高度重视泥浆病虫害的防治,做到及时治病,无病主动预防,保证水源清洁,只有科学、生态、健康地开展泥浆养殖,才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增加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