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漿養殖常見病害及其防治
通過幾年的調查和實踐,吉山華軒梳理了贻貝養殖中的常見疾病,總結了該病的病因、症狀和預防方法,供大家參考。

1 紅皮病
1.1 病因:由熒光假單胞菌引起。主要發生在高溫季節,水溫越高,感染越嚴重,死亡率越高。
1.2 症狀:病魚鳍或體表皮部分剝落,灰白色,肌肉開始腐爛,肛門區域發紅,然後出現在這些部位的血斑,并逐漸變成深紅色。在嚴重的情況下,疾病的表面發炎,鳍,腹部皮膚和肛門充滿血液,潰爛,尾鳍,胸鳍充血和腐爛,鳍之間的組織經常以掃帚的形式破壞,直到死亡才進食。
1.3 防控方法:(1)為避免贻貝損傷,放養前對幼苗施用3%~4%的鹽水浴消毒5~10min;(2)撒上1g/m3漂白劑,整個池内或0.2g/m3稀釋整池,連續3~4d。(3)五次,每立方米水體4g,将五次研磨浸泡,每15d一次,疫情季節每15d滿池溢出一次。(4)大黃,2.5~3.7mg/L,先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後效果,再加水加渣,病流行季節每15d整池灑一次。(5)鮮薯片10g,在冷水中攪拌均勻,灑于整個池中,濃度為0.5mg/L,每3d1次。(6)蓖麻鮮莖葉15公斤捆成幾捆,放在池塘周圍浸泡,每次浸泡3~4d,連續2次,可防治病害。(7)每畝水面用紫蘇0.5公斤,行走馬箭250克幹粉油炸汁,撒在整個池子裡。
2 細菌性佝
2.1 病因:由柱狀屈肌細菌引起。該病常年在全國各地發生,通常水溫超過15°C,15~35°C水溫越高,越容易爆發,死亡時間越短。水中的病原體越多,密度越大,泥漿的阻力越小,水質越差,越容易爆發。
2.2 症狀:個體贻貝黑色,尤其是頭部,遊慢,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呼吸困難,食欲不振。蠶絲腐爛變白,尖端軟骨暴露,鰓上有污泥,粘液多,蓋子上有透明孔的嚴重病例。
2.3 防控方法:(1)将生石灰徹底清除池内消毒或将整個池内撒上原石灰,使池水濃度達到25g/m3。(2)放養魚種時,用10~20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30min,或用2%~3%鹽水浸泡5~10min。(4)外用與内衣相結合更好。外層土黴菌3~5g/m3水藥浴,内劑量1g的土黴素與1kg飼料混合,投餌1次/d,4~6d即可。
3.腐鳍病(又稱紅鳍病、腐爛性皮膚病)
3.1 病因:由親水性單細胞細菌引起。這種疾病最有可能是由水質惡化和儲存不良引起的。該病在夏季流行,發病率高。
3.2 症狀:尾鳍、胸鳍充血、潰爛、變白、潰爛、魚體兩側從頭到尾浮腫、紅斑。泥漿不進食,并變弱至死。
3.3 防控方法:(1)在幼苗徹底清除池塘前,對池塘下的幼苗進行嚴格的魚類消毒,可減少本病的發生。(2)噴入0.2g/m3的淡化海納全池,連續3~4d。(3)用大綠葉、五倍、磨碎的錦緞草、卵杉、大蒜按3∶2∶2∶2的比例混合成粉末,按每公斤飼料加入50~100g粉狀混合飼喂,2次/d,均勻飼料5~6d。 同時按0.3%的進料比例混合成"氟苯甲"進料5~7d。
4 出血性疾病
4.1 病因:由多種因素共同誘發。該病發生于早春至10月,夏季發病率最高。
4.2 症狀:病體表面有點或塊狀充血,喉嚨、腹部比較明顯,有時口、眼出血。該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傳播非常迅速,并被懷疑是細菌性敗血症。
4.3 防控方法:(1)改善養殖環境,及時清除殘留餌料殘留物,防止水質惡化。(2)每半月在整個池中撒上生石灰一次,用量為25~30g/m3。
5 列印疾病
5.1 病因:由産點型單核細胞細菌點狀亞系統引起。
5.2 症狀:身上病變蓬松,橢圓形或圓形,紅色部分主要在尾部搖桿的兩側,像海豹一樣,主要流行于7-9月。
5.3 預防方法:(1)撒上1mg/L漂白粉。(2)灑滿0.3毫克/升的溴氯整個池。(3)2~4mg/L的五倍于兒子進行全池灑水。(4)用漂白粉和苦甜交替處理,第一天,每立方米灑水1.5g漂白粉;(5)用青蒿素根5kg搗碎汁,加入青檸1.5kg/畝,混合均勻,加入适量水灑滿池。
6 水模
6.1 原因:泥釣或運輸過程中的機械損壞,各種水黴和黴菌感染造成的傷口。這種疾病可以全年發生,早春和冬末的可能性最大。魚卵和幼苗也極易對人類孵化。
6.2症狀:主要表現為最初肉眼看不見的症狀,幾天後肉眼可見成簇白色或灰色棉絮。疾病緩慢,食欲下降,瘦身緻死。
6.3 防控方法:(1)捕集、運輸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機械損壞,苗木在放養前施用3%~4%鹽水浴消毒5~10min。(3)每畝水面用2.5~5公斤,鹽0.5~1kg成肉,加上人尿2~5公斤,整個池水溢出。(4)将五倍的麥芽漿在溫水中完全溶解,整個池水溢出,使池中水的濃度為4mg/L。(6)整個泳池濺水模具網0.6~0.75mL/m3。(7)雞蛋:每立方米水用400g鹽加400g蘇打液浸泡1小時,防控。
7 腸炎
7.1 病因:由腸斑氣單核細胞菌感染引起。一般從物種到成蟲都會生病,水溫在20°C以上的時候流行,峰值水溫在25~30°C,該病往往與細菌腐爛、皮膚發紅等疾病有關。
7.2 症狀:疾病運動緩慢,停止進食,身體發黑,頭部出現特異,腹部出現紅斑,腸充血發炎,發紅,腹部血液淡黃,黃包粘液流出,重發紫色,迅速死亡。
7.3 防控方法:(1)保持池塘水源新鮮,投餌堅持"四套"原則。(2)飼料按重量5%加入"魚用多元"混合飼料,均勻喂料3d.(3)采用内藥和全池消毒劑"内外處理"法,外藥有漂白粉、強氯濃縮物、二氧化氯等;裡面的藥可以配用釣魚藥"腸炎寶""漁夫音樂"等,或者每10公斤魚用大蒜搗碎50g搗碎到飼料飼料中,每天1次。
8 白尾病
8.1 病因:由皮膚白的假單胞菌引起。
8.2 症狀:幼苗初始尾柄部位為灰色,然後延伸至背鳍基部後面的所有體表,由灰色變為白色,幼苗頭朝下,尾巴朝上,垂直于水面掙紮,嚴重尾鳍部分或完全腐爛, 并很快死亡。每年5-7月是熱門季節,主要表現在夏季花塘前後,夏季花期有大量輪蟲等原生動物攻擊寄生蟲,使贻貝受傷,受傷的泥漿易感染,死亡率可高達30%~50%。
8.3 防控方法:(1)将三黃分散液加入重量25倍的0.3%氨水浸泡,均勻汁渣與礦渣滿池溢出,使本體水濃度為3mg/L。 然後用滿池噴灑的爐渣煮10分鐘,使池内水濃度為4mg/L.(3)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中,使整個池水溢出,使池内水的濃度為1g/m 3。4小時後,撒上5倍于浸泡過的液體(研磨後浸泡),使池水濃度達到3g/m3,以促進病變的快速愈合。(4)具有有毒清洗(二氧化氯一維穩定性),每立方米水體用量0.15g,全池溢出,1天1次,重病可連接配接2~3次;
9 白體紅環病
9.1 原因:長期貯存後淤泥被捕獲。
9.2 症狀:病魚和魚翅清單灰白色,體表呈紅環狀,嚴重潰瘍。
9.3 防控方法:(1)放養後的泥漿中撒有0.2mg/L的"上百毒清澈"灑水體;
10 泡泡病
10.1 病因:水中氧氣或其他氣體含量過高,主要危害魚苗。
10.2 症狀:泥漿漂浮在水面上,腹部像氣泡一樣鼓起,病害最容易發生在幼苗期。
10.3 防控方法:(1)加水前曝氣,充分降解水中的有機物。(2)加強日常管理,合理飼養,防止水質惡化。(3)發病時,立即加入清水,并用鹽溶液與整個池中灑下,劑量為4~6公斤/畝。(4)發病後,适當改善水的pH值和透明度,具有良好的緩解效果。
11.骨病
11.1 原因:由孵化過程中水溫異常和維生素缺乏引起。
11.2 症狀:肉體血糖體的椎骨彎曲而小。
11.3 防控方法:保持良好的孵育水溫,并在今後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
12 車輪錯誤
12.1 病因:由輪蟲寄生蟲引起。在我國各養殖區都很受歡迎,主要危害苗、贻貝嚴重,可造成大量死亡。
12.2 症狀:輪蟲通常在飛蛾的鰓和身體表上消退。贻貝病後,食物攝入量減少,單獨出組。嚴重時昆蟲密集,若不及時處理,輕便會影響生長,重物會造成死亡。受歡迎的季節是5月至8月。
12.3 防控方法:(1)放養前用生石灰徹底清洗池塘。(2)在整個池中撒上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組合(0.7g/m3)。(3)每英畝水深1米,用苦葉30kg開水灑滿池,或每畝加韭菜2kg加鹽500g鹽到果肉中喂魚。(4)根據池水每立方與水晶敵人10000g整個池灑水。(5)配合"輪速網"全池溢漏。
13 舌杯蟲病
13.1 病因:由舌蚯蟲寄生蟲引起。該病可全年發生,在5月至8月更常見。
13.2 症狀:泥漿的皮膚或鰓,通常攝取食物在周圍的水中作營養,對泥漿影響不大。但是,如果大量寄生蟲在幼苗上,會造成呼吸困難,嚴重導緻幼苗死亡。
13.3 防控方法:(1)在播種前浸泡硫酸銅溶液(8g/m 3)15~20分鐘。(2)在整個池中撒上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組合(0.7g/m3)。
14 第三代蠕蟲病
14.1 病因:由三代寄生蟲引起。主要在5-6月流行,對幼苗的風險更大。
14.2 症狀:寄生在泥台和淤泥中。寄生幼苗,常漂浮在水面上,躁動不安,或在水周圍旋轉。患病身體的皮膚有灰白色的粘膜,失去了原來的光澤。同時食欲不振,魚瘦,呼吸困難。用肉眼仔細檢查可見的蠕蟲。
14.3 防控方法:(1)采用浸泡法,小池可浸泡在整池中,大池應集中在角落,濃度為20mg/L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
15 至 25 分鐘。(2)撒上0.5克/米3隻水晶蟲。
15 側生血吸蟲病(俗稱"閉口病")
15.1 病因:由外吸寄生蟲引起。
15.2 症狀:感染泥漿生長停滞,解剖後可見前腸大量吸附劑積聚,腸道無食。
15.3 防控方法:清理池塘,徹底消毒;
16 生物敵人
16.1 敵人:Muddy的生物敵人較多,主要是青蛙、水生昆蟲、鳥類和兇猛的食肉魚類,尤其是鳥類最為嚴重。
16.2 防控方法:(1)清除池邊雜草,保持養殖衛生,嚴格防止青蛙入侵,發現青蛙應及時捕獲,青蛙卵應及時打撈幹淨。(2)入口應用鐵篩堵住,防止野生魚類流水進入水池。(3)不要讓鳥類接近池塘,發現靠近池塘的鳥類及時趕走。
總之,在贻貝養殖過程中,特别是在規模養殖中要高度重視泥漿病蟲害的防治,做到及時治病,無病主動預防,保證水源清潔,隻有科學、生态、健康地開展泥漿養殖,才能達到增産增收的目的, 增加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