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过半,院线一直没什么振奋人心的大片,只能指望经典影片的重映扛起救市的大旗。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三月虽然大片寥寥,但仍然有一些新作值得关注。
将在明天上映的《又见奈良》,便是其中一部。

早在去年的上影节和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影片就收获了非常多的赞誉,也被不少提前看过影片的影评人或观众,列入国产年度十佳电影。
而从前期点映的评价和口碑来看,它也毫无疑问,会成为本月最佳的国产新作了。
视频加载中...
作为鹏飞导演的第三部影片,《又见奈良》拥有出人意料的强大班底,最初我们也是被这豪华的幕后阵容吸引,从而关注到它的。
为影片护航的两位监制,一位是在国际影坛颇具影响力的大导贾樟柯,另一位是被视为戛纳“亲女儿”的日本导演河濑直美。
值得一提的是,河濑直美不仅亲自参与了影片的制作,同时还“牵线搭桥”,邀请到她的御用演员永濑正敏,以及合作过其处女作《萌之朱雀》的国宝级演员国村隼出演影片。
永濑正敏
而影片幕后班底——摄影师廖本榕(《爱情万岁》《郊游》)、配乐铃木庆一(《情书》《座头市》)和剪辑陈博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也都是大师级别的创作者。
这一超强班底的加持,保证了影片过硬的质量。相比鹏飞导演上一部作品《米花之味》,《又见奈良》显然更加成熟,而且碰触到更复杂、宏大的「反战」主题。
影片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日本的寻亲之旅,吴彦姝饰演的陈奶奶远赴奈良,在遗孤二代小泽(英泽 饰)的陪伴下,一同寻找失联的养女陈丽华。
一路上她们结识了退休警察吉泽(国村隼 饰),曾经接触、帮助过丽华的朋友,以及其他生活在日本的遗孤,丽华到达日本之后的人生,也在这些人的描述中,慢慢清晰了起来。
《又见奈良》对历史的切入,是翻开历史不为人知的一面。
然而影片的绝妙之处,在于故事角度的选取以及呈现的方式——
它用一段充满悬念的追寻来走近历史真相,用轻盈诙谐的喜剧形式来消解这一严肃命题的沉重感。
没有疾言厉色的控诉,没有浅显枯燥的陈词滥调,有的是导演敏锐却温柔的观察,深刻却灵动的表达。
《又见奈良》注定是一部“非典型”的反战电影,落脚点不在于展现战争的丑恶与残酷,而是用美好与善良,去论证战争的愚蠢与无意义。
它像一颗层次丰富的酒心巧克力,待外层丝滑甘甜的糖衣融化后,回荡在味蕾中的是一丝无奈与苦涩的回味。
历史的宿命就被包裹在个体的奇遇中。
故事以“找寻”为线索,陈奶奶、小泽和吉泽游走在奈良的城镇乡野间,不停寻找着面目模糊、下落不详的遗孤陈丽华。
同许多公路类型片一样,这场追寻的结果和目的地其实并不重要。陈丽华这个角色就是影片的麦格芬,她是那个推动剧情不断向前演进的悬念。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她是谁”“她在哪”“她过得好吗”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摄影机背后创作者的凝视从被找寻者,变成了找寻者,它真正想让人们看到的是寻找的过程中,这些不同的个体都经历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
毫无疑问,三位主角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都是孤独和边缘的:
陈奶奶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国家,她本身就是一个外来者,而养女丽华,也是年迈的她在人世上唯一的亲人与依靠了;
拥有二分之一日本血统的小泽,通过学日语、改变生活习惯来淡化遗孤的身份,却仍然因为另一半中国血统得不到男友父母的认可;
吉泽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可退休后他越来越被社会乃至亲人遗忘在角落,不得不独自忍受着晚年的寂寥。
所以,他才会主动搭讪小泽:“你长得很像我的女儿”,也用“曾经见过陈丽华”的谎言,加入到寻亲的队伍中。
表面上,他们寻找的是陈丽华,但本质上,每个角色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
有趣的是,当他们一路追查下来,拼凑出的陈丽华的经历,同样是一条努力在日本获得身份的人生轨迹。而从这一个体的遭遇,又投射出许许多多日本遗孤的真实处境:
辗转到血缘上的故乡,却很难在这个陌生的国度找到归属感;然而曾经成长生活过的“异国故土”,却又再也回不去了。
最终,他们变成了历史夹缝中的幽灵,失语的精神流亡者。
影片中,陈奶奶在湖边放生了小泽买来的螃蟹,本想积点功德没想到却杀了生,小泽告诉她放生的是一只海螃蟹,奶奶只能悻悻地说,希望它能适应湖里的生活。
这诙谐的一幕,巧妙地呼应着遗孤的境遇:他们都是被放生在湖里的海螃蟹,要在陌生的环境中抵御一切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水土不服。
因为共同的边缘处境,三位主角在寻亲过程中由陌生到熟悉,不知不觉间彼此依靠、互相取暖,甚至成为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在对方获得各自遗失的情感,也成为彼此的慰藉与救赎。
电影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有趣而真诚的。
比如陈奶奶去买肉的一段情节,语言不通的她在肉店学起了动物的叫声,而店员默契地心领神会,也模仿起动物叫声,介绍柜台里的肉类,两个成年人孩子般的互动成为了整部电影最幽默的一幕。
另一幕中,陈奶奶和吉泽并排坐在长椅上,没有小泽这个“翻译”,两位老人显得有些尴尬。
很快,吉泽打破了沉默,在他的主动示意下两个人交换起各自年轻时的全家福,他们认真仔细检查照片的样子可爱又好笑。
这一出默剧般的情节,也是影片最动人的时刻,它证实了人的交流能够打破语言的边界,而人类的善意与友好,也不会受限于国界。
更重要的是,爱也不会受困于血缘的桎梏。
《又见奈良》同样是一部关于母爱的电影。
年近八旬的中国养母,远赴千里之外寻找异国养女,然而更多的情感停留在画面和故事之外,丽华归国前的50年时间里:
陈奶奶是如何跨越民族之间的仇恨,收养了来自敌国的女儿;
她又是如何选择放手,让辛苦养育成人的养女回归故土,即便她知道,这一分别或许就是永别。
陈奶奶与丽华的故事,足以唤起人们对母爱与血缘的思辨:
亲情的羁绊到底是先天的连结,还是后天的习得?
影片中这对母女的关系,也让答案不言自明。
鹏飞导演对母女情的刻画非常克制,电影中没有提到一个“爱”字,然而这种深情始终涌动在画框之内,被掰碎成影片一个又一个动人而具体的细节:
是丽华来信中的那句“一切都好”,是她的日本姓名上村明子,而“明”是养母的名字;
是陈奶奶对女儿照片视如珍品的保管,也是她在听闻丽华真实遭遇时的泪眼。
实际上,信中报喜不报忧的丽华,在日本的生活没有那么顺利。
而这种错位也造成巨大的失落,当陈奶奶从他人口中得知到丽华在日本的经历时,脸上浮现出的悲伤让人无比动情。
这当然也有赖于吴彦姝的表演,在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长镜头中,她塑造了悲恸而隐忍的母亲形象。
画面里,永濑正敏饰演的聋哑遗孤用笔写下丽华的经历,小泽在一旁翻译,而陈奶奶坐在中间,一边等待,一边聆听。溢满关切的双眼很快噙满泪水,眼泪一滴滴滑落面颊。
她时不时低头擦落泪滴,整个动作很缓慢,又透着一种小心翼翼。在巨大的悲伤涌来时,她像无助的孩子一样手足无措。
影片是一场爱的追寻,同时也是证明一个人、一段历史真实存在过的探求。
我们借角色的视角,了解到遗孤的历史,也一路深入到日本的社会文化之中。
陈奶奶一行人的足迹,从最初游客云集的景点、街边的豆腐店,到清幽的日本寺庙、传统的祭祀庆典,一步一步触及涉及日本传统文化的中心。
而这由外向内的路径,也暗示了遗孤的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渐渐融入到当地的社会文化的环境中。
这对于归国后经历了无数颠沛流离的遗孤,以及关心他们的养父母来说,也算是一种温柔的慰藉吧。
然而新身份的出现,意味着旧身份的消失。
当陈丽华变成了上村明子,在某种意义上,陈奶奶也永远失去了她。
就像丽华正逐渐被人淡忘一样,与遗孤有关的历史也正经历着被人忘却的宿命。
这部影片重新提及了这段故事,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注意到尘埃之下的历史一角,也向人们展示了角落中那些超越了仇恨、冲突、偏见而存在的爱与美好。
而它们,才是真正需要人们去习得和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