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三月過半,院線一直沒什麼振奮人心的大片,隻能指望經典影片的重映扛起救市的大旗。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三月雖然大片寥寥,但仍然有一些新作值得關注。

将在明天上映的《又見奈良》,便是其中一部。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早在去年的上影節和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影片就收獲了非常多的贊譽,也被不少提前看過影片的影評人或觀衆,列入國産年度十佳電影。

而從前期點映的評價和口碑來看,它也毫無疑問,會成為本月最佳的國産新作了。

視訊加載中...

作為鵬飛導演的第三部影片,《又見奈良》擁有出人意料的強大班底,最初我們也是被這豪華的幕後陣容吸引,進而關注到它的。

為影片護航的兩位監制,一位是在國際影壇頗具影響力的大導賈樟柯,另一位是被視為戛納“親女兒”的日本導演河濑直美。

值得一提的是,河濑直美不僅親自參與了影片的制作,同時還“牽線搭橋”,邀請到她的禦用演員永濑正敏,以及合作過其處女作《萌之朱雀》的國寶級演員國村隼出演影片。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永濑正敏

而影片幕後班底——攝影師廖本榕(《愛情萬歲》《郊遊》)、配樂鈴木慶一(《情書》《座頭市》)和剪輯陳博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也都是大師級别的創作者。

這一超強班底的加持,保證了影片過硬的品質。相比鵬飛導演上一部作品《米花之味》,《又見奈良》顯然更加成熟,而且碰觸到更複雜、宏大的「反戰」主題。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影片講述了一段發生在日本的尋親之旅,吳彥姝飾演的陳奶奶遠赴奈良,在遺孤二代小澤(英澤 飾)的陪伴下,一同尋找失聯的養女陳麗華。

一路上她們結識了退休警察吉澤(國村隼 飾),曾經接觸、幫助過麗華的朋友,以及其他生活在日本的遺孤,麗華到達日本之後的人生,也在這些人的描述中,慢慢清晰了起來。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又見奈良》對曆史的切入,是翻開曆史不為人知的一面。

然而影片的絕妙之處,在于故事角度的選取以及呈現的方式——

它用一段充滿懸念的追尋來走近曆史真相,用輕盈诙諧的喜劇形式來消解這一嚴肅命題的沉重感。

沒有疾言厲色的控訴,沒有淺顯枯燥的陳詞濫調,有的是導演敏銳卻溫柔的觀察,深刻卻靈動的表達。

《又見奈良》注定是一部“非典型”的反戰電影,落腳點不在于展現戰争的醜惡與殘酷,而是用美好與善良,去論證戰争的愚蠢與無意義。

它像一顆層次豐富的酒心巧克力,待外層絲滑甘甜的糖衣融化後,回蕩在味蕾中的是一絲無奈與苦澀的回味。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曆史的宿命就被包裹在個體的奇遇中。

故事以“找尋”為線索,陳奶奶、小澤和吉澤遊走在奈良的城鎮鄉野間,不停尋找着面目模糊、下落不詳的遺孤陳麗華。

同許多公路類型片一樣,這場追尋的結果和目的地其實并不重要。陳麗華這個角色就是影片的麥格芬,她是那個推動劇情不斷向前演進的懸念。

然而随着故事的發展,“她是誰”“她在哪”“她過得好嗎”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攝影機背後創作者的凝視從被找尋者,變成了找尋者,它真正想讓人們看到的是尋找的過程中,這些不同的個體都經曆了什麼,又獲得了什麼。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毫無疑問,三位主角在他們所處的環境中,都是孤獨和邊緣的:

陳奶奶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國家,她本身就是一個外來者,而養女麗華,也是年邁的她在人世上唯一的親人與依靠了;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擁有二分之一日本血統的小澤,通過學日語、改變生活習慣來淡化遺孤的身份,卻仍然因為另一半中國血統得不到男友父母的認可;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吉澤雖然是土生土長的日本人,可退休後他越來越被社會乃至親人遺忘在角落,不得不獨自忍受着晚年的寂寥。

是以,他才會主動搭讪小澤:“你長得很像我的女兒”,也用“曾經見過陳麗華”的謊言,加入到尋親的隊伍中。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表面上,他們尋找的是陳麗華,但本質上,每個角色都在尋找着屬于自己的身份認同。

有趣的是,當他們一路追查下來,拼湊出的陳麗華的經曆,同樣是一條努力在日本獲得身份的人生軌迹。而從這一個體的遭遇,又投射出許許多多日本遺孤的真實處境:

輾轉到血緣上的故鄉,卻很難在這個陌生的國度找到歸屬感;然而曾經成長生活過的“異國故土”,卻又再也回不去了。

最終,他們變成了曆史夾縫中的幽靈,失語的精神流亡者。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影片中,陳奶奶在湖邊放生了小澤買來的螃蟹,本想積點功德沒想到卻殺了生,小澤告訴她放生的是一隻海螃蟹,奶奶隻能悻悻地說,希望它能适應湖裡的生活。

這诙諧的一幕,巧妙地呼應着遺孤的境遇:他們都是被放生在湖裡的海螃蟹,要在陌生的環境中抵禦一切生理和心理層面的水土不服。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因為共同的邊緣處境,三位主角在尋親過程中由陌生到熟悉,不知不覺間彼此依靠、互相取暖,甚至成為了“沒有血緣關系的家人”,在對方獲得各自遺失的情感,也成為彼此的慰藉與救贖。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電影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有趣而真誠的。

比如陳奶奶去買肉的一段情節,語言不通的她在肉店學起了動物的叫聲,而店員默契地心領神會,也模仿起動物叫聲,介紹櫃台裡的肉類,兩個成年人孩子般的互動成為了整部電影最幽默的一幕。

另一幕中,陳奶奶和吉澤并排坐在長椅上,沒有小澤這個“翻譯”,兩位老人顯得有些尴尬。

很快,吉澤打破了沉默,在他的主動示意下兩個人交換起各自年輕時的全家福,他們認真仔細檢查照片的樣子可愛又好笑。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這一出默劇般的情節,也是影片最動人的時刻,它證明了人的交流能夠打破語言的邊界,而人類的善意與友好,也不會受限于國界。

更重要的是,愛也不會受困于血緣的桎梏。

《又見奈良》同樣是一部關于母愛的電影。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年近八旬的中國養母,遠赴千裡之外尋找異國養女,然而更多的情感停留在畫面和故事之外,麗華歸國前的50年時間裡:

陳奶奶是如何跨越民族之間的仇恨,收養了來自敵國的女兒;

她又是如何選擇放手,讓辛苦養育成人的養女回歸故土,即便她知道,這一分别或許就是永别。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陳奶奶與麗華的故事,足以喚起人們對母愛與血緣的思辨:

親情的羁絆到底是先天的連結,還是後天的習得?

影片中這對母女的關系,也讓答案不言自明。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鵬飛導演對母女情的刻畫非常克制,電影中沒有提到一個“愛”字,然而這種深情始終湧動在畫框之内,被掰碎成影片一個又一個動人而具體的細節:

是麗華來信中的那句“一切都好”,是她的日本姓名上村明子,而“明”是養母的名字;

是陳奶奶對女兒照片視如珍品的保管,也是她在聽聞麗華真實遭遇時的淚眼。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實際上,信中報喜不報憂的麗華,在日本的生活沒有那麼順利。

而這種錯位也造成巨大的失落,當陳奶奶從他人口中得知到麗華在日本的經曆時,臉上浮現出的悲傷讓人無比動情。

這當然也有賴于吳彥姝的表演,在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長鏡頭中,她塑造了悲恸而隐忍的母親形象。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畫面裡,永濑正敏飾演的聾啞遺孤用筆寫下麗華的經曆,小澤在一旁翻譯,而陳奶奶坐在中間,一邊等待,一邊聆聽。溢滿關切的雙眼很快噙滿淚水,眼淚一滴滴滑落面頰。

她時不時低頭擦落淚滴,整個動作很緩慢,又透着一種小心翼翼。在巨大的悲傷湧來時,她像無助的孩子一樣手足無措。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影片是一場愛的追尋,同時也是證明一個人、一段曆史真實存在過的探求。

我們借角色的視角,了解到遺孤的曆史,也一路深入到日本的社會文化之中。

陳奶奶一行人的足迹,從最初遊客雲集的景點、街邊的豆腐店,到清幽的日本寺廟、傳統的祭祀慶典,一步一步觸及涉及日本傳統文化的中心。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而這由外向内的路徑,也暗示了遺孤的命運:随着時間的推移,他們也漸漸融入到當地的社會文化的環境中。

這對于歸國後經曆了無數颠沛流離的遺孤,以及關心他們的養父母來說,也算是一種溫柔的慰藉吧。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然而新身份的出現,意味着舊身份的消失。

當陳麗華變成了上村明子,在某種意義上,陳奶奶也永遠失去了她。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就像麗華正逐漸被人淡忘一樣,與遺孤有關的曆史也正經曆着被人忘卻的宿命。

這部影片重新提及了這段故事,更重要的是,它不僅注意到塵埃之下的曆史一角,也向人們展示了角落中那些超越了仇恨、沖突、偏見而存在的愛與美好。

三月最佳國産新片,關于一段塵封的愛

而它們,才是真正需要人們去習得和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