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农夫”两次转型 带领乡亲奔富路

作者:哈尔滨新闻网
“小农夫”两次转型 带领乡亲奔富路
“小农夫”两次转型 带领乡亲奔富路

七月桃养人,八月桃生津。

“小农夫”两次转型 带领乡亲奔富路
8月28日,走进宾县常安镇营口村小农夫专业种植合作社的黄桃园,沉甸甸的黄桃挂满枝头,圆润饱满的果实压弯了枝条,走到桃树下,阵阵桃香扑鼻。“我们已经做足了准备,下月初就要开园迎客,诚邀八方游客进园采摘,尝尝我们种出的鲜桃有多美味。”合作社社员高兴地告诉记者,丰收的喜悦挂在每个人脸上。
“小农夫”两次转型 带领乡亲奔富路
“小农夫”两次转型 带领乡亲奔富路

试水黄桃 收获“致富果”

黄桃如何成了营口村乡亲们的“致富果”?事情还要从2019年说起。2019年,小农夫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赵铜军去长春考察项目。当他看到果实个头大、色泽金黄、口感甜脆、香气浓郁的黄桃深受消费者欢迎时,就萌生了把黄桃引进宾县种植的想法。

去年,“小农夫”第一次“试水”从长春引进优质黄桃品种——黄金蜜一号。“当时只试种了一棚,桃子刚熟,社员们的微信朋友圈就引来一群采摘客,不到3天一棚桃就摘光了。”赵铜军说,有的社员亲手种下桃,自己都没捞着尝尝鲜。

今年,“小农夫”黄桃种植扩大到3棚。由于掌握了种植技巧,今年的黄桃长势格外好。“我们种的黄桃汁多、个大,吃着更甜,今年1斤桃最少能卖30多元。”赵铜军算了笔账,3棚黄桃能让“小农夫”进账10余万元。

“小农夫”两次转型 带领乡亲奔富路

两次转型,看到新“钱”景

走进小农夫专业种植合作社的种植基地,不仅有香喷喷、令人垂涎的黄桃,种植基地里,苹果、甘蔗、葡萄、香瓜、西瓜、树莓、草莓、圣女果、红菇娘、荷兰小黄瓜……各种特色果蔬看得人眼花缭乱。

跟随合作社种植了3年小黄瓜的社员马丽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特色种植带来的可观效益。马丽华说:“小黄瓜种植效益挺好的,一亩地能剩4000至5000元,比种传统作物效益能翻两番。”

土地增效、农户增收的背后,是合作社艰辛的转型之路。小农夫专业种植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起初是一家以种植蔬菜为主的专业农业合作社。“小农夫”经营的蔬菜种植,刚起步时很顺利,蔬菜质量和产量都比较好,收益也不错。但不久,社员们发现,蔬菜同业竞争太激烈了,受市场大环境波动影响很大。于是,“小农夫”将一部分大棚转种草莓、甘蔗、香瓜、生姜等多种绿色、有机经济作物。这次由“单”向“多”的转型,让他们的市场供应和适应能力大大增强,收益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在尝试多品种种植绿色、有机作物时,他们还“顺便”试验了一下果木栽植,没想到大获成功。2016年试验当年,大棚内的果树就开花了。试验成功,他们决定开辟一批大棚,集中种植果木,建成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向游客开放,发展观光农业。该休闲农业园区占地150亩,已经建设蔬菜大棚41栋、温室2栋,棚内种植水果及时令蔬菜。其中,10个大棚种植的3000余棵桃树、苹果树全部采用盆景式栽培方式,既能以盆景模式销售苗木,也可以采摘或者以市场销售方式销售果品。

由“种”转“赏”,“小农夫”的经营思路再次打开。随着黄桃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越来越成功。明年,他们还要举办桃花节,计划广邀游客来赏桃花。以节庆带动观光,以观光客流带动特产销售,新模式让“小农夫”看到了新“钱”景。

“小农夫”两次转型 带领乡亲奔富路

“农夫”触网,追求“大梦想”

“小农夫”的脚步并未停歇。去年,合作社成立了自己的电商部,直接在互联网上销售农产品,运营半年,就在网上就售出秋木耳2000多斤,加上果菜、核桃、蜂蜜等农产品,销售额近50万元。

赵铜军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还要注册自己的“小农夫”品牌,打造特色产品,在线上和线下推广和销售。还要请农业专家和营销人士对合作社经营的各种产品进行专业化“梳理”,做到“杂”中有“专”。“种就种出个样儿,卖也卖个地道,办节要热热闹闹也要有钱赚,”赵铜军说,“说到底,还得你的东西吸引人。”赵铜军说。

“小农夫”两次转型 带领乡亲奔富路

“小农夫”一点一点实现着“小目标”,

带领乡亲们转变种植结构,

追求幸福生活的“大梦想”

也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小农夫”两次转型 带领乡亲奔富路
“小农夫”两次转型 带领乡亲奔富路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戚牧 张可新 记者:郝欣

编辑:马云鹏

“小农夫”两次转型 带领乡亲奔富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