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剧是一种以演员为中心的舞台艺术。京剧各个行当中的艺术流派的形成,和这种划分行当的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以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行当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擅长某种行当的表演特点的杰出演员。他们又由于各自的天赋条件、师承来源,接受、理解和表现力,文化修养、技巧水平、社会经历和艺术实践的积累,对生活的感受和反应的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具有独特表演特色和自己艺术风格的艺术流派。
在京剧的形成与成熟时期先后出现了两组(各三位)杰出的老生行表演艺术家,领袖剧坛,彪炳菊圃,对京剧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起了突出的推动作用,时被人称为京剧界的新老“三鼎甲”!
老三鼎甲
老三鼎甲也称前三鼎甲或老生前三杰。指京剧形成初期活跃在舞台上的三位杰出艺术家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
程长庚 剧照
程长庚(1811年-1880年),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市人。清代徽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长庚幼年在徽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同治、光绪年间,任三庆班主,同仁尊称其大老板。历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在京剧第一代人物中,与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并称为“老生三鼎甲”,程为“三鼎甲”之首。
程长庚 画像
程长庚演唱沉雄高亢,声情交融,兼擅昆、黄而尤精于徽调,是合徽、汉、昆之美而为京剧奠基的艺术大师,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京剧之父”等。
程长庚其擅演剧目有《群英会》、《伏虎》、《战樊城》、《鱼肠剑》、《举鼎观画》、《让成都》、《镇潭州》、《捉放曹》、《击鼓骂曹》、《风云会》、《战太平》、《法门寺》、《长亭会》、《文昭关》、《状元谱》、《庆唐虞》、《钗钏大审》、《八大锤》、《战长沙》、《临江会》、《华容道》、《安居平五路》、《天水关》等。除老生戏外,花脸、小生诸行角色,亦能串演。京剧关羽的形象也始于程长庚。
余三胜(1802年----1866年),湖北罗田人,清道光时为春台班领衔主演,同治二年(1863年)入广和成班。他的演唱以汉调为基础,融合徽调、昆曲、梆子腔,吐字以湖北音为主,在当时被称作“汉派”或“余派”。
余三胜
他的嗓音洪亮,运用自如,行腔圆润流畅,婉转缠绵,以擅唱“花腔”着称。他演出的《战樊城》、《定军山》等剧目为后人所效仿传唱。在从徽、汉合流,向京剧嬗变的过程中,很有贡献,尤其在唱腔上的创造、革新,对谭鑫培影响很大。
张二奎(1814年-----1864年),北京人。起先以票友身份在和春班客串,后正式加入和春班,曾为该班班主,后入四喜班为首席老生演员。他的唱功平稳宽亮,气足腔劲,在吐字发声上于徽、汉基础上吸收了不少秦腔(梆子腔)的技巧和北京的语调,为皮黄戏的京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张二奎 画像
张二奎扮相雍容端庄,擅长扮演帝王贵胄一类角色,如《打金枝》、《金水挢》等。由于他的演唱夹以京音,时称“京派”或“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