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庚子赔款与水木清华

作者:辰星海阔
庚子赔款与水木清华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它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当时清政府的一年财政收入不到九千万两。在这其中,美国就占3200多万两的赔款份额,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据理力争。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这说明美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梁诚非常机敏地放弃了谈判战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

庚子赔款与水木清华

1908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留下的那部分“实应赔偿”,内容包括美国出兵中国的军费赔偿及美在华商人与传教士的损失赔偿。但问题来了,这部分钱该用在什么地方呢? 此时的清政府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资金缺口很大,美国退还赔款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建议,应该将部分退款优先用于兴办路矿、发展经济,再用所获余利去办学,那就是标本兼顾的两全之策,这个观点也是清中央政府的主流意见,但是美国坚决反对,坚持将退款完全用于办学。从此,中美之间便拉开了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大潮,虽然派遣的学生不多,但毕竟打开了中美交流的大门。

头4年每年遣送100名学生,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选派50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直至该项退款用完为止。包括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人都曾经是此项计划的留美学生。但派遣留学生之前得稍微培训一下吧,否则光语言不通就够留学生受得了。于是,作为留美预备学校,游美肄业馆开始招收学生,培训半年或一年后方可被派往美国留学。然而没想到的是,随后这个学校开设的规模越来越大,竟开始设立初等、高等两科,各设四个年级,参照美国大学课程办理,采用分科教授,学生毕业时能插班到美国大学修本科,或直接进入大学研究科作研究生。换句话说,本来是作为中国派遣留学生的预备学校,转身一变竟开始自主办学了。至此清华进入到迅速发展时期。

如何看待美国利用庚子赔款来建立清华学堂呢,笔者认为近代学者章太炎先生看的比较透彻清楚。

庚子赔款与水木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