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庚子賠款與水木清華

作者:辰星海闊
庚子賠款與水木清華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華而得名。它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建校的資金源于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當時清政府的一年财政收入不到九千萬兩。在這其中,美國就占3200多萬兩的賠款份額,折合美金2400多萬元。1904年12月上旬,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就中國的賠款是用黃金還是用白銀一事,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據理力争。談話間海約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賠案實屬過多。這一資訊立刻被梁誠捕捉。這說明美政府已發現其有關部門在上報庚子之亂的損失之中,有“浮報冒報”的現象。梁誠非常機敏地放棄了談判戰略,不再去和海約翰糾纏賠款用金還是用銀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歸已失之利”。他不放過任何機會,在美國國會及議員中四處遊說。

庚子賠款與水木清華

1908年7月11日,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向中國政府正式聲明,将美國所得“庚子賠款”的半數退還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留下的那部分“實應賠償”,内容包括美國出兵中國的軍費賠償及美在華商人與傳教士的損失賠償。但問題來了,這部分錢該用在什麼地方呢? 此時的清政府正在進行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資金缺口很大,美國退還賠款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建議,應該将部分退款優先用于興辦路礦、發展經濟,再用所獲餘利去辦學,那就是标本兼顧的兩全之策,這個觀點也是清中央政府的主流意見,但是美國堅決反對,堅持将退款完全用于辦學。從此,中美之間便拉開了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的大潮,雖然派遣的學生不多,但畢竟打開了中美交流的大門。

頭4年每年遣送100名學生,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選派50名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直至該項退款用完為止。包括胡适、趙元任、竺可桢等人都曾經是此項計劃的留美學生。但派遣留學生之前得稍微教育訓練一下吧,否則光語言不通就夠留學生受得了。于是,作為留美預備學校,遊美肄業館開始招收學生,教育訓練半年或一年後方可被派往美國留學。然而沒想到的是,随後這個學校開設的規模越來越大,竟開始設立初等、高等兩科,各設四個年級,參照美國大學課程辦理,采用分科教授,學生畢業時能插班到美國大學修大學,或直接進入大學研究科作研究所學生。換句話說,本來是作為中國派遣留學生的預備學校,轉身一變竟開始自主辦學了。至此清華進入到迅速發展時期。

如何看待美國利用庚子賠款來建立清華學堂呢,筆者認為近代學者章太炎先生看的比較透徹清楚。

庚子賠款與水木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