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聊现代韩国影视:剥离某些滤镜,我们能学到什么?

作者:喜脉的世界

任何时代,我们都会遇见一种容易盲目崇拜或者盲目贬低的群体,形成这种带着某种滤镜来看待周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识、经历、政治宣传等等。

记得之前韩国“申遗”的事儿,冷不丁就引发了网络讨论的热点,极端一些的言论自然是对韩国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否定。

正巧最近有个与【滤镜】有关的话题,我姑且从这个角度来简单聊聊现代韩国影视业。

聊现代韩国影视:剥离某些滤镜,我们能学到什么?

【1】先说说《鱿鱼游戏》

之前有部名为《鱿鱼游戏》的网剧突然就火了,一时之间,大有一种“不看不是人”的错觉。这部韩剧综合质量的确很高,但如果牵扯到一种奇怪的“类全民化”,就显得不太正常。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有:第一,网飞希望加强品牌在中国的影响力,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强化概念输出;第二,国内各种媒体号、营销号实在是缺少热点炒作,好不容易抓了一个质量的确不错的作品,就死命地压榨价值。

第1种原因显然不太可能。中国市场虽大,网飞根本进不来,没必要搞什么品牌宣传。而且,对于国内想看海外作品的人,方法多的是。

第2种原因实在没什么聊的意义,差不多得了。

《鱿鱼游戏》这种利用人性弱点极限赌钱赌命的故事设计,之前的作品有《赌博默示录》《欺诈游戏》《饥饿游戏》等等,通常一部作品成功,剧本底子是第一位的,主演的演技是第二位的,服化道+音乐+剪辑+后期是第三位的——

当然,正如你我都知道的,在某个神秘国度,主演不需要演技只需要脸就能胜过一切。哦,不对,听过现在的ai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后期植入,看来主演以后不要脸只需要一个名字就能保证作品在商业上的全面成功!啊哈!威武!

这部作品我是刷2倍速看的,核心原因是,我更好奇这个故事是怎么编的,而不是导演是如何取景、主演的演技是否在线等。虽然《鱿鱼游戏》的导演是《熔炉》的黄东赫,然而,我只看过《奇怪的她》;虽然《鱿鱼游戏》集结了李政宰、李秉宪、朴海秀、孔刘等一众实实在在会演戏的人。

平心而论,单纯从剧本角度看,如果是第一次接触这类作品,肯定会产生有极大的震撼感;可是,如果接触过《赌博默示录》《欺诈游戏》《饥饿游戏》等作品,可能考虑或者说关注的点儿就不太一样。

那么,《鱿鱼游戏》的成功,在我眼中就是运用了当代影视工业化的思路打造出的“标准品”,它的运作逻辑与好莱坞包装全球化发行的电影一样,标配就是:演员阵容豪华、剧本质量扎实、服化道拼命砸钱、宣发高调包装。

ok,这里要提一个所谓的【滤镜】是,如果以《鱿鱼游戏》的成功来过分赞誉韩国影视作品(的同时贬低国内影视作品),或者,轻蔑地认为韩国影视作品也不过是欧美影视工业的“拿来主义”——即一个是【褒奖】,一个是【贬损】,都是不合理的。

聊现代韩国影视:剥离某些滤镜,我们能学到什么?

【2】滤镜之下的韩国影视业

好几年前,我们是能在国内看到正版的韩国综艺节目和影视作品,韩国的资方与艺人是挺看好中国这块大市场。

当年的“韩流”可是比今天的“国内偶像”更凌厉,而且,当年的一批试图在中国谋求发展机会的韩国艺人(演员),综合实力是真的高,真的是提起话筒就能唱,放下话筒能搞怪,颜值与演技双双在线的一抓一大把——今天咱国内的一票“小鲜肉”真的与之没法比。

之后,由于导弹的事儿,就有了“限韩令”。韩国影视业想要寻求市场机会,那就是进一步“出海”,主攻的方向也无非是东南亚和欧美,如果单看市场,美国的市场想象力更大——当然,面对的竞争压力也大。

这里就要提及【netflix】,至于netflix是如何韩国影视产业一步步深度融合的,就是另外一个故事。而我这里要说的,确切地说,是我认为的,【netflix】给韩国影视产业提供了【钱】和【模式】,那么,【netflix】五年来在韩国投资了多少钱呢?

答案是7700 多亿韩元(约 41 亿人民币)。根据新的计量单位——“一爽”就是1.6亿, “爽一天”就是208万。约等于26爽,以中国市场角度看,似乎并不是个多大的数字。

嗯,但这是韩国。

同时,美国电视剧编剧主导制,之前我们曾提过,这是在时间历练下打造好作品性价比最高的【创作模式】。【netflix】在韩国投资的诸多作品,采用的基本都是这种【编剧主导制】,加上韩国之前就有影视剧会根据观众反馈当周修改“下1集情节”的【高压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极高,不仅要对市场反馈有精准拿捏,更要有连轴拍戏+制作的强大工业流水线),以及,制作方不差钱,打造一部市场反馈极好的作品就相对容易。

对了,当年美国编剧们曾有一次规模极大的罢工,对于整个业界的生态有深远影响,有兴趣可以了解下。

再者,其实韩国影视作品的题材并不单一,对于有些观众,可能对韩剧的印象(姑且也算是一种滤镜吧)还停留在各种苦逼兮兮的爱情韩剧或者家庭伦理戏(婆婆妈妈的事儿)。

那么,如果你留心关注下韩剧动态,会发现近几年韩剧题材也算是百花齐放了,职场辛酸、家庭高校、悬疑侦探、妖魔鬼怪等类都有。

当然啊,咱也可以说不少作品太像是把那些经典的美剧进行韩国本地化后的“翻拍”,像《机智的医生生活》就很像《实习医生格蕾》。

平心而论,这几年韩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化思路的确卓有成效,口碑与收益双丰收。

如果拨开各种所谓的“滤镜”,我还是想说,韩国影视业的硬实力,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国内市场就那么点大(韩国总人口是不到5300万的),不谋求发展创新,加上外部作品侵入,本国产业注定走向衰亡。

咱真的不应该只吹韩国影视业“国际化”的那一面,而是要想想,如果咱国内影视业也融进全世界的文化产业竞争中,能不能亮亮肌肉秀秀身材?

聊现代韩国影视:剥离某些滤镜,我们能学到什么?

【3】我们要学习啥?

稍微抽象一点说,韩国影视业的成功,就是找对人,给够钱。

咱自个儿吧,钱应该是不缺的,缺的是人,还有一些制度的放宽。

同时,我影响国内影视作品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抛开审核(审查)机制的客观存在,更让不少观众觉得“无聊”的还是制作方过于“商业化”——作品质量一般般,大家就想着“圈钱”,不厚道地可能还想着“圈钱”+“跑路”。

综艺嘛,原创的东西太少,制作方还是喜欢从日韩综艺里“搜索灵感”——对嘛,文化人的事儿能说“抄”嘛;电视剧和电影嘛,我就不敢说太多了,以免被人恶意讥讽说“不爱国”、“不支持国内文化产业发展”云云。

说起来,如果资方真的愿意花钱请人做个扎实的剧本,请一堆演技在线的人挑大梁,作品质感可圈可点,国内影视作品才能真正走上“以品质带动文化产业振兴”之路。

但是,就是因为咱自个儿的市场足够大——人口14.1亿,只要稍微刺激1%的人在影视产业消费,都可能收益颇丰。说个不中听的,哪怕端上的菜再烂,也总有人甘之如饴。这样出品方自然就没动力出【好作品】。

另外,正如前面提及的,韩国影视业的成功(至少是从宏观层面),不是像国内这样的唯数据论——动不动就是什么大数据或者模型,文化产业本身就属于根本不能量化的产业,你用模型堆出来的东西只是过去,可不能预测未来。

那么,国内呢,特别喜欢搞什么模型和大数据——其实,很多数据都是造假搞出来的,基本没啥参考性——似乎忽略了【讲故事的核心】。国内总是爆出各种“黑马”作品,能直接把那些搞分析(模拟预测)的人的脸打成霸王龙的头那么大。

对了,那些带着什么大数据看待事物,也算是一种“滤镜观测”。

我并不是说大数据不对或者不好,而是不要把【大数据】和【模型】视为参考的唯一。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部极为小众却很有趣的电影——《奇迹》 。

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电影有帅哥美女,笑点与泪点齐飞,爱情与亲情共舞,甚至还有灵异物加盟。整个故事的伏笔、明线、暗线交织地相当巧妙,让人大呼“好有趣!”

瞧,一部类文艺的剧情片都能拍的这么精致,咱真是要好好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