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聊現代南韓影視:剝離某些濾鏡,我們能學到什麼?

作者:喜脈的世界

任何時代,我們都會遇見一種容易盲目崇拜或者盲目貶低的群體,形成這種帶着某種濾鏡來看待周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學識、經曆、政治宣傳等等。

記得之前南韓“申遺”的事兒,冷不丁就引發了網絡讨論的熱點,極端一些的言論自然是對南韓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否定。

正巧最近有個與【濾鏡】有關的話題,我姑且從這個角度來簡單聊聊現代南韓影視業。

聊現代南韓影視:剝離某些濾鏡,我們能學到什麼?

【1】先說說《鱿魚遊戲》

之前有部名為《鱿魚遊戲》的網劇突然就火了,一時之間,大有一種“不看不是人”的錯覺。這部韓劇綜合品質的确很高,但如果牽扯到一種奇怪的“類全民化”,就顯得不太正常。

出現這種情況,可能的原因有:第一,網飛希望加強品牌在中國的影響力,利用各種營銷手段強化概念輸出;第二,國内各種媒體号、營銷号實在是缺少熱點炒作,好不容易抓了一個品質的确不錯的作品,就死命地壓榨價值。

第1種原因顯然不太可能。中國市場雖大,網飛根本進不來,沒必要搞什麼品牌宣傳。而且,對于國内想看海外作品的人,方法多的是。

第2種原因實在沒什麼聊的意義,差不多得了。

《鱿魚遊戲》這種利用人性弱點極限賭錢賭命的故事設計,之前的作品有《賭博默示錄》《欺詐遊戲》《饑餓遊戲》等等,通常一部作品成功,劇本底子是第一位的,主演的演技是第二位的,服化道+音樂+剪輯+後期是第三位的——

當然,正如你我都知道的,在某個神秘國度,主演不需要演技隻需要臉就能勝過一切。哦,不對,聽過現在的ai技術已經可以實作後期植入,看來主演以後不要臉隻需要一個名字就能保證作品在商業上的全面成功!啊哈!威武!

這部作品我是刷2倍速看的,核心原因是,我更好奇這個故事是怎麼編的,而不是導演是如何取景、主演的演技是否線上等。雖然《鱿魚遊戲》的導演是《熔爐》的黃東赫,然而,我隻看過《奇怪的她》;雖然《鱿魚遊戲》集結了李政宰、李秉憲、樸海秀、孔劉等一衆實實在在會演戲的人。

平心而論,單純從劇本角度看,如果是第一次接觸這類作品,肯定會産生有極大的震撼感;可是,如果接觸過《賭博默示錄》《欺詐遊戲》《饑餓遊戲》等作品,可能考慮或者說關注的點兒就不太一樣。

那麼,《鱿魚遊戲》的成功,在我眼中就是運用了當代影視工業化的思路打造出的“标準品”,它的運作邏輯與好萊塢包裝全球化發行的電影一樣,标配就是:演員陣容豪華、劇本品質紮實、服化道拼命砸錢、宣發高調包裝。

ok,這裡要提一個所謂的【濾鏡】是,如果以《鱿魚遊戲》的成功來過分贊譽南韓影視作品(的同時貶低國内影視作品),或者,輕蔑地認為南韓影視作品也不過是歐美影視工業的“拿來主義”——即一個是【褒獎】,一個是【貶損】,都是不合理的。

聊現代南韓影視:剝離某些濾鏡,我們能學到什麼?

【2】濾鏡之下的南韓影視業

好幾年前,我們是能在國内看到正版的南韓綜藝節目和影視作品,南韓的資方與藝人是挺看好中國這塊大市場。

當年的“韓流”可是比今天的“國内偶像”更淩厲,而且,當年的一批試圖在中國謀求發展機會的南韓藝人(演員),綜合實力是真的高,真的是提起話筒就能唱,放下話筒能搞怪,顔值與演技雙雙線上的一抓一大把——今天咱國内的一票“小鮮肉”真的與之沒法比。

之後,由于飛彈的事兒,就有了“限韓令”。南韓影視業想要尋求市場機會,那就是進一步“出海”,主攻的方向也無非是東南亞和歐美,如果單看市場,美國的市場想象力更大——當然,面對的競争壓力也大。

這裡就要提及【netflix】,至于netflix是如何南韓影視産業一步步深度融合的,就是另外一個故事。而我這裡要說的,确切地說,是我認為的,【netflix】給南韓影視産業提供了【錢】和【模式】,那麼,【netflix】五年來在南韓投資了多少錢呢?

答案是7700 多億韓元(約 41 億人民币)。根據新的計量機關——“一爽”就是1.6億, “爽一天”就是208萬。約等于26爽,以中國市場角度看,似乎并不是個多大的數字。

嗯,但這是南韓。

同時,美國電視劇編劇主導制,之前我們曾提過,這是在時間曆練下打造好作品成本效益最高的【創作模式】。【netflix】在南韓投資的諸多作品,采用的基本都是這種【編劇主導制】,加上南韓之前就有影視劇會根據觀衆回報當周修改“下1集情節”的【高壓模式】(這種模式要求極高,不僅要對市場回報有精準拿捏,更要有連軸拍戲+制作的強大工業流水線),以及,制作方不差錢,打造一部市場回報極好的作品就相對容易。

對了,當年美國編劇們曾有一次規模極大的罷工,對于整個業界的生态有深遠影響,有興趣可以了解下。

再者,其實南韓影視作品的題材并不單一,對于有些觀衆,可能對韓劇的印象(姑且也算是一種濾鏡吧)還停留在各種苦逼兮兮的愛情韓劇或者家庭倫理戲(婆婆媽媽的事兒)。

那麼,如果你留心關注下韓劇動态,會發現近幾年韓劇題材也算是百花齊放了,職場辛酸、家庭高校、懸疑偵探、妖魔鬼怪等類都有。

當然啊,咱也可以說不少作品太像是把那些經典的美劇進行南韓本地化後的“翻拍”,像《機智的醫生生活》就很像《實習醫生格蕾》。

平心而論,這幾年南韓影視作品的國際化思路的确卓有成效,口碑與收益雙豐收。

如果撥開各種所謂的“濾鏡”,我還是想說,南韓影視業的硬實力,完全是被逼出來的,國内市場就那麼點大(南韓總人口是不到5300萬的),不謀求發展創新,加上外部作品侵入,本國産業注定走向衰亡。

咱真的不應該隻吹南韓影視業“國際化”的那一面,而是要想想,如果咱國内影視業也融進全世界的文化産業競争中,能不能亮亮肌肉秀秀身材?

聊現代南韓影視:剝離某些濾鏡,我們能學到什麼?

【3】我們要學習啥?

稍微抽象一點說,南韓影視業的成功,就是找對人,給夠錢。

咱自個兒吧,錢應該是不缺的,缺的是人,還有一些制度的放寬。

同時,我影響國内影視作品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抛開稽核(審查)機制的客觀存在,更讓不少觀衆覺得“無聊”的還是制作方過于“商業化”——作品品質一般,大家就想着“圈錢”,不厚道地可能還想着“圈錢”+“跑路”。

綜藝嘛,原創的東西太少,制作方還是喜歡從日韓綜藝裡“搜尋靈感”——對嘛,文化人的事兒能說“抄”嘛;電視劇和電影嘛,我就不敢說太多了,以免被人惡意譏諷說“不愛國”、“不支援國内文化産業發展”雲雲。

說起來,如果資方真的願意花錢請人做個紮實的劇本,請一堆演技線上的人挑大梁,作品質感可圈可點,國内影視作品才能真正走上“以品質帶動文化産業振興”之路。

但是,就是因為咱自個兒的市場足夠大——人口14.1億,隻要稍微刺激1%的人在影視産業消費,都可能收益頗豐。說個不中聽的,哪怕端上的菜再爛,也總有人甘之如饴。這樣出品方自然就沒動力出【好作品】。

另外,正如前面提及的,南韓影視業的成功(至少是從宏觀層面),不是像國内這樣的唯資料論——動不動就是什麼大資料或者模型,文化産業本身就屬于根本不能量化的産業,你用模型堆出來的東西隻是過去,可不能預測未來。

那麼,國内呢,特别喜歡搞什麼模型和大資料——其實,很多資料都是造假搞出來的,基本沒啥參考性——似乎忽略了【講故事的核心】。國内總是爆出各種“黑馬”作品,能直接把那些搞分析(模拟預測)的人的臉打成霸王龍的頭那麼大。

對了,那些帶着什麼大資料看待事物,也算是一種“濾鏡觀測”。

我并不是說大資料不對或者不好,而是不要把【大資料】和【模型】視為參考的唯一。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部極為小衆卻很有趣的電影——《奇迹》 。

根據真實曆史故事改編,電影有帥哥美女,笑點與淚點齊飛,愛情與親情共舞,甚至還有靈異物加盟。整個故事的伏筆、明線、暗線交織地相當巧妙,讓人大呼“好有趣!”

瞧,一部類文藝的劇情片都能拍的這麼精緻,咱真是要好好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