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野蚱蜢
学名双翅蛞蝓,又名黄洋轩、黄阳黑边、鳞翅蛞蝓,除了危害小叶黄杨树外,还危害大叶黄杨树、矛等园林植物,是小叶黄杨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

1、危险特性
幼虫吃植物的叶子,吐丝为巢,常有几片叶子用丝缀,卷曲成巢,巢与幼虫一起生长。在严重的情况下,所有的叶子都被吃掉,导致枯枝甚至整个植物的死亡,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景观。近年来,全国各地对危害逐年增加。
2、形态特征
成虫:长14毫米至19毫米,翅膀长33毫米至45毫米,头部深褐色,头部触角间白色鳞片,触手褐色,胸部浅棕色,腹部浅棕色,胸部有棕色鳞片,腹部末端深褐色;机翼白色半透明,带紫色闪光,前翼前缘褐色,中间室有两个白点,一个小,另一个弯成新月形,外缘和后缘有一条棕色带,后翼外缘黑褐色。
卵:椭圆形,长0.8毫米至1.2毫米,出生初期为白色至乳白色,孵化前为榛子。
幼虫:成熟时长42毫米至60毫米,头部宽3.7毫米至4.5毫米,孵化开始时呈乳白色,幼虫前头部为黑褐色,黄绿色,有光泽的毛发肿瘤和稀疏的毛发表面刺,胸部后部有大黑点,三角形,两片;背线绿色,副背线和阀门在线黑褐色,阀门线浅黄绿色,基线和腹部线淡蓝灰色;胸足黄,腹足淡黄绿色。
纺锤,棕褐色,长24毫米至26毫米,宽6毫米至8毫米,腹部尾端有6块臀部,叶子丝缀,长25毫米至27毫米。
3、发生法律
黄洋野蚱蜢栖栖于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矿区,一年2代,幼虫在黄阳叶稀薄的冬季。第二年的4月中旬左右,冬季幼虫出来觅食,5月底,老熟的幼虫在点缀的叶子上是飞蛾,在6月中旬,它们变成了昆虫。成虫对光敏感。成虫大多在晚上有羽毛,第二天交配,交配结束后的第2天产卵,卵多产在叶或树枝的背面,很多块,少量散落。成虫昼夜外出,白天常栖息在阴凉处,惊吓得飞快,夜里从尾巴上出来,产卵,有光。幼虫孵化后,它们被分散开来寻找嫩叶作为食物,第一批幼虫在叶子的后面被吃掉。2~3岁幼虫吐叶,枝条嫩至巢,在内部受损的叶片中,缺乏切口。3岁以后,食物摄入范围扩大,食物量增加,危害增加,严重影响植物只有残留丝网、虫皮、虫粪、少量残留叶缘、叶缘。转移4年后因伤害,遇到震动立即藏在巢中,老煮熟后吐出丝缀的叶子为茧。一代幼虫发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发生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
4、防控方法
(1)冬季枯枝卷叶的去除和冬季蠕虫的集中破坏,可有效减少第二年昆虫的来源。
(2)利用其筑巢习惯,在第1代幼虫期及时清除虫巢,去除氡气阶段,集中销毁,可减少当年害虫的发生。
(3)利用成虫的光敏诱杀装置,成虫的发生期为诱杀装置设置黑光。
(4)药物防治:防控关键时期为冬季幼虫蜇伤期和第一代幼虫在低龄期,可使用20%速杀丁基乳膏2000~3000次液态,2.5%敌杀乳液2000~2500倍液态,50%速杀乳液1000~1500倍液态, 20%菊花乳液1000~1500倍液体等药剂用于防控。
也可以使用一些低毒、无污染的农药和生物农药,如16000IU/mg的Bt润湿粉500~700倍液体,1.2%苦烟乳液800~1000倍液体,25%抗幼虫悬浮液1500~2000倍液体,20%米全悬浮液1500~2000倍液体。
(5)保护天敌:保护寄生的凹眼蜂、跳蜂、白色刚性细菌和寄生虫蝇等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