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洋野蚱蜢
學名雙翅蛞蝓,又名黃洋軒、黃陽黑邊、鱗翅蛞蝓,除了危害小葉黃楊樹外,還危害大葉黃楊樹、矛等園林植物,是小葉黃楊的重要食葉害蟲之一。

1、危險特性
幼蟲吃植物的葉子,吐絲為巢,常有幾片葉子用絲綴,卷曲成巢,巢與幼蟲一起生長。在嚴重的情況下,所有的葉子都被吃掉,導緻枯枝甚至整個植物的死亡,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和景觀。近年來,全國各地對危害逐年增加。
2、形态特征
成蟲:長14毫米至19毫米,翅膀長33毫米至45毫米,頭部深褐色,頭部觸角間白色鱗片,觸手褐色,胸部淺棕色,腹部淺棕色,胸部有棕色鱗片,腹部末端深褐色;機翼白色半透明,帶紫色閃光,前翼前緣褐色,中間室有兩個白點,一個小,另一個彎成新月形,外緣和後緣有一條棕色帶,後翼外緣黑褐色。
卵:橢圓形,長0.8毫米至1.2毫米,出生初期為白色至乳白色,孵化前為榛子。
幼蟲:成熟時長42毫米至60毫米,頭部寬3.7毫米至4.5毫米,孵化開始時呈乳白色,幼蟲前頭部為黑褐色,黃綠色,有光澤的毛發惡性良性腫瘤和稀疏的毛發表面刺,胸部後部有大黑點,三角形,兩片;背線綠色,副背線和閥門線上黑褐色,閥門線淺黃綠色,基線和腹部線淡藍灰色;胸足黃,腹足淡黃綠色。
紡錘,棕褐色,長24毫米至26毫米,寬6毫米至8毫米,腹部尾端有6塊臀部,葉子絲綴,長25毫米至27毫米。
3、發生法律
黃洋野蚱蜢栖栖于河北省任丘市華北油礦區,一年2代,幼蟲在黃陽葉稀薄的冬季。第二年的4月中旬左右,冬季幼蟲出來覓食,5月底,老熟的幼蟲在點綴的葉子上是飛蛾,在6月中旬,它們變成了昆蟲。成蟲對光敏感。成蟲大多在晚上有羽毛,第二天交配,交配結束後的第2天産卵,卵多産在葉或樹枝的背面,很多塊,少量散落。成蟲晝夜外出,白天常栖息在陰涼處,驚吓得飛快,夜裡從尾巴上出來,産卵,有光。幼蟲孵化後,它們被分散開來尋找嫩葉作為食物,第一批幼蟲在葉子的後面被吃掉。2~3歲幼蟲吐葉,枝條嫩至巢,在内部受損的葉片中,缺乏切口。3歲以後,食物攝入範圍擴大,食物量增加,危害增加,嚴重影響植物隻有殘留絲網、蟲皮、蟲糞、少量殘留葉緣、葉緣。轉移4年後因傷害,遇到震動立即藏在巢中,老煮熟後吐出絲綴的葉子為繭。一代幼蟲發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發生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
4、防控方法
(1)冬季枯枝卷葉的去除和冬季蠕蟲的集中破壞,可有效減少第二年昆蟲的來源。
(2)利用其築巢習慣,在第1代幼蟲期及時清除蟲巢,去除氡氣階段,集中銷毀,可減少當年害蟲的發生。
(3)利用成蟲的光敏誘殺裝置,成蟲的發生期為誘殺裝置設定黑光。
(4)藥物防治:防控關鍵時期為冬季幼蟲蜇傷期和第一代幼蟲在低齡期,可使用20%速殺丁基乳膏2000~3000次液态,2.5%敵殺乳液2000~2500倍液态,50%速殺乳液1000~1500倍液态, 20%菊花乳液1000~1500倍液體等藥劑用于防控。
也可以使用一些低毒、無污染的農藥和生物農藥,如16000IU/mg的Bt潤濕粉500~700倍液體,1.2%苦煙乳液800~1000倍液體,25%抗幼蟲懸浮液1500~2000倍液體,20%米全懸浮液1500~2000倍液體。
(5)保護天敵:保護寄生的凹眼蜂、跳蜂、白色剛性細菌和寄生蟲蠅等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