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写了一篇散文《两只鹅》,文中将两只白天鹅定义为“大白鹅夫妇”。之所以这样写,也是来自道听途说,并未求证过。
有一天宏波同学对我说,他听说这两只鹅是哥俩。后来沈教授在课堂上偶然提及这两只鹅,也说他们是兄弟,因为另外两只白天鹅姐妹结伴潜逃了,不知所终。他还说,校园的水面都是黑天鹅的世界,白天鹅很受排挤,也没法养育后代与黑天鹅们斗争。
尽管目前还没用科学方法证实两只鹅都是雄性的,但这件事给我很大警醒:观察事物或现象的确要更加细致、严谨,要多方求证,尽到真实性审查义务,才可下结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信哉斯言。
今天就说说黑天鹅吧。

(配图:增彦同学)
黑天鹅们统治着校园绝大部分的水面,它们的日常是姿态优雅地四处巡游。最帅的时刻,是两只黑天鹅展开双翼急速掠过,在水面上划出一道长线,这个场景往往引起湖边行人的惊叹声。更多的时候,爱干净的它们在岸边弯着长颈用喙仔细梳理着羽毛,不染一粒尘埃,不沾一丝世俗。
当然,关于黑天鹅最有代表性的风景,是他们和锦鲤的亲密互动。开学之初,北固楼同学就给我发微信视频,说的是黑天鹅亲吻式喂食锦鲤的温馨画面。感觉好有爱啊!让人震撼于这种动物间不同物种和谐共处的情景。万物有灵。我的发小、在校园工作20多年的孙老师有次聊天也很自豪地说,我们学校的黑天鹅会喂鱼!
视频加载中...
入学既久,在蜿蜒连绵的校园水系旁边散步,经常遇到同学们拍摄“黑天鹅喂锦鲤”。于是我也在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究竟有什么生物学机制?
经过长时间持续深入的观察和分析,眼下大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黑天鹅喂食锦鲤,也许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真相大概是,并非黑天鹅主动喂食锦鲤。当黑天鹅从岸边食槽啄食干性饲料后,它们要迅速喝一些水予以软化,否则可能“因噎废食”。这一过程中,会有饲料落入水中,锦鲤就围上来争抢。“黑天鹅喂食锦鲤“的温馨,只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臆想出来的精神感受,实质上是动物性“民以食为天”的利益之争。
观察“黑天鹅与锦鲤的互动”这一现象,也让我完成了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黑天鹅喂食锦鲤”是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它的片面性、表面性显而易见,无法反映事物的本质。眼见未必为实。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的发小都有“黑天鹅喂锦鲤”的执念,可见错误的感性认识有多么深厚的认识基础,甚至会形成刻板偏见。
(配图:增彦同学)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要靠概念、判断、推理。不能轻信固有观点对黑天鹅喂食的描述。只有以科学的精神认真地多维地探索,将所获得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理,才能看到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我们得出的概念是,黑天鹅啄食饲料可引发锦鲤抢食,并形成景观。除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掌握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对校园大约七八处“黑天鹅与锦鲤互动”的景观进行长时间细致观察,并通过网络搜索关键词“黑天鹅喂锦鲤”,亦可得到大量此类信息,甚至国外的黑天鹅也有此类行为艺术。
判断:在有黑天鹅栖息的地方架设干性饲料槽(如果是湿的饲料会导致发霉,引发疾病),在湖水中放养锦鲤,黑天鹅啄食干性饲料沾水软化时,大概率会引来锦鲤抢食。久而久之,会形成锦鲤群居于饲料槽周围水面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会强化为锦鲤的一种记忆。
可见,做决策一定不能完全凭借感性认识“一拍脑袋”,过于相信直觉和“常识”。要谨记陈云同志的教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搞好调查研究。要做到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论两个层次的飞跃,增强思考的科学性、全面性、精准性,将辩证唯物主义贯穿思考全过程。第二次飞跃是知行合一,从认识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认识论到实践论的飞跃,最终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实践证明思维的此岸性,实现思维的真理性。
这就是“黑天鹅喂锦鲤”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