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万历在1592一、「传纸条」皇帝二、大明还剩多少银子?三、丰臣秀吉:我终于裂开啦

作者:深度书痴宝木笑
万历在1592一、「传纸条」皇帝二、大明还剩多少银子?三、丰臣秀吉:我终于裂开啦

公元 1592 年,万历二十年,五月的北京正是暮春时节,春花烂漫,气候宜人。

然而,兵部尚书石星却一点儿也感觉不到惬意,这一切都因为月初的时候来了一个叫郑昆寿的朝鲜人。这位朝鲜国王亲派的「大使」,一进石星府里倒头便拜、仰头就哭。不仅如此,这位「大使」还每天都来,每天都哭,搞得四邻八舍不明就里,还以为石府出了什么白事,让石星直嘬牙花子。

石星摊上的,是比这重要上千倍万倍的大事,心烦到直摇头。他手里正拿着的,可是朝鲜国王李昖的亲笔信,这封信写的情真意切,仿佛能透过纸背看到李昖朦胧的泪眼。

「大明自古就是我朝鲜的母国,血肉相连,如今倭人来势甚猛,我朝鲜八道儿郎已尽力,可还是无法抵挡,倭人并非仅仅冲着我们朝鲜而来,他们强迫我们当向导以便进攻天朝,狼子野心是可忍孰不可忍,请求母国准许我渡江避难,待天兵一到,我将与天朝一起剿灭倭人……」

这就是朝鲜王朝第十四代君主李昖那封著名求援信的大致内容(《宣祖实录》卷三十七),传奇般的万历朝鲜之役正是自此而起。

不过石星其实并不发愁打仗、救援这事儿本身。半年前,这位兵部尚书大人才刚刚在征讨宁夏哱拜之乱一役中大显身手。连手下一水儿蒙古铁骑的哱拜都能收拾得服服帖帖,那些日本倭寇又能算得上什么东西?

但要怎么和当今天子说上话,就让石星愁得不知道能怎么办了。只要一想起万历皇帝,石星就脑仁儿都疼,不只是他,所有大臣都集体头疼。去年,连一贯涵养功夫冠绝天下的首辅申时行大人都不堪这痛苦,辞职回家了……

万历到底为什么会让大臣们这么头疼呢?

万历朱翊钧是有万千争论傍身,但从没人说过他好的皇帝类型,一顶「明实亡于万历」的大帽子就让他永世不得解脱。无数史学家和吃瓜群众都一致认为万历是个「昏君」,就是他把国家搞坏了,好好的大明掏空了,劳动模范崇祯最后其实只是替他背了个天大的黑锅罢了。

万历作为「昏君典范」,还被进行了「归纳总结」,即「万历六条」:第一,不郊,不亲自郊祭天地;第二,不庙,不亲自祭祀宗庙、太庙;第三,不朝,不上朝;第四,不见,不接见大臣;第五,不批,对大臣的奏章不做批示;第六,不讲。不参加经筵讲席。

万历有近整整三十年的时间都没上过朝,不接见大臣,那这大明帝国到底能如何运转呢?

答案是「传纸条」。

「传纸条」不是真「纸条」,它的学名儿叫「谕旨」,有的是小本本,有的带卷轴,就像是纸质版的微信、文字版的「金口玉言」。万历的规矩是,有事儿你就写「纸条」,我高兴就给你「传纸条」,我肯定不会去看你,但你也千万别过来烦我。

万历朱翊钧先生,真可谓摸鱼界的钢铁侠、划水界的战斗机。这位「六不大神」如此生猛,上不理天地,中不理祖宗,下不理朝政,这也就怪不得让石星最发愁的事,竟会是字面意义上的「怎么和当今天子说上话」了。

那关于朝鲜来使求援的「纸条」,石星已经递上去好久了,但依然只能干等着。而朝鲜大使一边整日赖在石尚书住处号啕大哭,一边还不忘记告诉他更多使者已经正在来的路上了(「请援之使,于路络绎不绝」张廷玉《明史•神宗本纪》)。

石星头疼得更厉害了。因为在半个月后的今天,他好不容易苦等到的万历批复,却根本看不懂:

「o」(圈阅)

那位爷的风格他是知道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好」「知道了」,但这一个圈,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绝不仅仅是「圈阅」那么简单

石星明白,更多时候这一手类似中国画的「留白」,潜台词太多,不会是什么好事儿,基本意味着他对你的轻蔑一笑:「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吗?」

实在没辙,石星只得硬着头皮找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诚。禁侍张诚难得直来直去一回,只是说了两个字:

「银子。」

石星作为 1592 那年的大明帝国国防部长,他太清楚这两个字的分量了。打仗是要银子的,而且是流水一般的花销,大队人马的粮草一定要充裕,士兵的饷银和阵亡将士的抚恤更不能克扣,哪儿都得花钱啊。

想到此处,石星不由得一阵出神,这倭人实在是太会挑时间了。

1592 年的二月,才刚过完年,宁夏那边儿就出事儿了。官任宁夏卫都指挥使,也就是军区副司令的哱拜,却一直暗中蓄养着无数亡命之徒,组成「苍头军」。

他这一反,端得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中卫、广武、玉泉、灵州,又南下固原,连坐镇宁夏的庆王爷也被他绑了票儿了。要知道那可是太祖朱元璋第 16 子的直系后人,即使在万历那时的皇谱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皇亲国戚了。另外,曾经和哱拜有着深仇大恨的河套蒙古人,也和他化干戈为玉帛,趁乱来占点大明的便宜……

一时之间,明朝能打的将军都被派往了宁夏,「奔雷手」麻贵在那儿,「钢铁侠」李如松也在那儿,辽东、宣府、大同、山西最厉害的军区精锐全都在那儿……

这就是在后世大名鼎鼎、与援朝同列万历三大征的宁夏之役。在《明史》的记载中,颇可窥见当年情势的严峻:

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而在之前的三年间,大明北方所有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又均大幅减产,特别是万历十九年(1591)京师地震,宫中火患,南方洪涝,赈灾后政府又进行了减赋免税,所以到了 1592 年这个关口,真的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了。

战场开销巨大,宁夏那边每天还都在往里面砸着银子,援朝的军饷又能从哪去挤出来呢……现实很骨感,此刻大明的内承运库仅仅剩下两百万两银子,这个数目对当时庞大的帝国开支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万历「骄奢淫逸,奢华无道」,偌大的央行和财政部都被坐吃山空了。

与后世万历被频频「网暴」「背锅」的情况相比,石星心里却很清楚,军饷不是递上两张纸条,劝劝万历「勤俭节约」就能解决的。

毕竟万历已经直接下过旨,让工部停止修葺去年烧毁的宫殿,甚至还准备把那些准备修宫殿的上好木料卖掉,换成银子直接送到西北前线当军饷了。

而此时的万历自然顾不上这类键盘侠般的争论,他一个人长久地看着面前的棋盘,上面星星点点,都是他自己已经落好的棋子。

直到掌灯时分,他唤来一直在外候着的张诚,低声说道:「密旨:着福建许孚远再探平秀吉。」

四月十二日,已是早樱初上的时节,丰臣秀吉正伫立在广岛临海别墅的天台上,那是个可以清晰观察陆陆续续启航庞大舰队的地点。

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小西行长率领的东瀛第一军已在早些时候穿过了对马海峡。

丰臣秀吉虽裹着锦缎的阵羽织,却四仰八叉地躺在宽大的高级木床上。他儿时贫困、父亲早亡、母亲改嫁,继父虐待,从小营养不良,因矮矬瘦小受尽歧视,一直带着「猴子」的绰号被人欺负。

但他周围鼠目寸光的人们却怎么都想不到,未来有天,东瀛将仅仅是丰臣秀吉搅动天下起点,「大唐」竟才是他想要逐鹿的目标,才是他的「天下」。(日本极度仰慕唐代文化,直至 1592 年,日本对中国依然是「大唐」「明国」混用)

…… ……

[未完待续]

#阅读的温度##历史冷知识#

[注] 与知乎盐选合作了一个专栏,因为签了合同协议,所以只能发布这么多了,还请朋友们理解海涵,如有朋友感兴趣可以去那里看看,此为链接,祝好~

知乎盐选 | 万历在 159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