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暨厕所革命、集中供水现场会在广州增城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底全省要完成1000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目前已完工866个。同时,已按要求完成农村改厕三年行动任务,农村集中供水也取得进展。
到2025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0%以上
当前,广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农村生活污水、厕所革命、集中供水是重点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又是其中的难点。
近日,广东印发《深化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1年底新增1000个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珠三角地区基本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
会上介绍,在2020年,广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由2018年不到20%提升至40%以上,近2年新增设施占已建设施近七成,较为有效地缓解农村水污染问题。
日常维护
另外,截至今年10月中旬,全省纳入民生实事办理储备库的866个自然村已完工,对照任务目标,完工率为86.6%。
“今后不仅要加大力度投入,还要用‘绣花功夫’推动工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具有分散性、多样性特征,需要针对具体乡村情况,用最适宜的技术方式解决。未来,还将联合省有关部门,开展民生实事办理情况督导调研和评估认定,并依托省级技术团队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培训。
污水处理后资源化利用
会上也通报了广东厕所革命进展。截至9月底,全省农村现有卫生户厕1272万多户,普及率达95%以上,标准化公厕71023座等,新改建农村旅游厕所7479座、中小学厕所1700座,按要求完成农村改厕三年行动任务。同时会上提出,农村公厕要按需建设,外来人员较少、不能保障管护经费的村庄不要新建公厕。
而在全省农村集中供水方面,自5月底实施攻坚行动以来,全省已开工建设4266宗供水工程,开工率80.6%,新增覆盖人口320.7万人。
增城四模式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记者还走访增城多个村。“以前用山泉水,肯定担心水质不好,现在接入了自来水,水量稳定,也安全了。”在增城小楼镇邓山村,村民梁定美拧开水龙头介绍。同时,配备的雨污分流管让生活污水准确进入污水管。而自家厕所的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再排入污水管道。
事实上,走在邓山村村内,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这得益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实施,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关键。
相比于城市,农村更分散且各不相同,更需强调因地制宜。增城探索出“接市政管网、集中式设施、分散式设施、资源化利用”4种农村污水治理模式,推行差异化、针对性治理。
派潭镇邓村村巷道
对于靠近市政管网的自然村,增城采用接驳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方式进行处理。在派潭镇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有4个农村约5100人产生的污水进入这里,“这几个村子离污水处理厂较近,做雨污分流接驳管网相对方便,目前每天来自村里的污水约700吨,占总处理量的五分之一。”污水处理厂负责人介绍。
而针对较分散、偏远的村子,则采用多种方式就地分散处理。在派潭镇邓村村的石屋社,就建有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过设备处理达到二级标准后,排放至农灌渠。
而在沙岗村陈屋社,分散农庄的污水更是成为灌溉水。在农户居住庭院内建设三格化粪池、隔油池、灰水处理池,污水经过无害化处理后,进入农户小菜园消纳,实现资源再利用。
污水处理设施
另外,各类污水处理设施的持续运维也尤为重要。增城探索构建“四维”管理模式,包括全面压实区级“监督+考核+技术指导”职责、镇街“协调+管理+落实”职责等。在此基础上,再构建“区排水公司+农户”的运维管理模式,聘请当地村民维管,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技术性强,各地市治理中需要更多专业化力量。在此次推进会上,还举行了装备技术展,多家企业现场展示了水生态修复技术、装配式污水处理厂、智慧监测系统等。
“农村污水治理首先要从运维角度入手,要确保能长期运维才去做设施。”广州资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建宁表示,在具体实施中,建议以县或镇为单位统一设计规划,并寻找有研发、实施和运维经验的企业,同时在实施中要发动村民参与。实际工作中,基层干部的履职能力又尤为关键,“目前,华南河湖长培训中心已针对农村污水治理设计了面向基层干部的10门专题课程,免费送百县千镇。”
【记者】张子俊
【作者】 张子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