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東已完成超八成年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

10月27日,廣東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暨廁所革命、集中供水現場會在廣州增城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底全省要完成1000個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務,目前已完工866個。同時,已按要求完成農村改廁三年行動任務,農村集中供水也取得進展。

廣東已完成超八成年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

到2025年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60%以上

目前,廣東全力推進鄉村振興,農村生活污水、廁所革命、集中供水是重點任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又是其中的難點。

近日,廣東印發《深化我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确到2021年底新增1000個自然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珠三角地區基本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60%以上。

會上介紹,在2020年,廣東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由2018年不到20%提升至40%以上,近2年新增設施占已建設施近七成,較為有效地緩解農村水污染問題。

廣東已完成超八成年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

日常維護

另外,截至今年10月中旬,全省納入民生實事辦理儲備庫的866個自然村已完工,對照任務目标,完工率為86.6%。

“今後不僅要加大力度投入,還要用‘繡花功夫’推動工作。”省生态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村具有分散性、多樣性特征,需要針對具體鄉村情況,用最适宜的技術方式解決。未來,還将聯合省有關部門,開展民生實事辦理情況督導調研和評估認定,并依托省級技術團隊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教育訓練。

廣東已完成超八成年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

污水處理後資源化利用

會上也通報了廣東廁所革命進展。截至9月底,全省農村現有衛生戶廁1272萬多戶,普及率達95%以上,标準化公廁71023座等,新改建農村旅遊廁所7479座、中國小廁所1700座,按要求完成農村改廁三年行動任務。同時會上提出,農村公廁要按需建設,外來人員較少、不能保障管護經費的村莊不要建立公廁。

而在全省農村集中供水方面,自5月底實施攻堅行動以來,全省已開工建設4266宗供水工程,開工率80.6%,新增覆寫人口320.7萬人。

增城四模式因地制宜治理農村生活污水

記者還走訪增城多個村。“以前用山泉水,肯定擔心水質不好,現在接入了自來水,水量穩定,也安全了。”在增城小樓鎮鄧山村,村民梁定美擰開水龍頭介紹。同時,配備的雨污分流管讓生活污水準确進入污水管。而自家廁所的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後,再排入污水管道。

事實上,走在鄧山村村内,房前屋後幹淨整潔,這得益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的實施,其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關鍵。

相比于城市,農村更分散且各不相同,更需強調因地制宜。增城探索出“接市政管網、集中式設施、分散式設施、資源化利用”4種農村污水治理模式,推行差異化、針對性治理。

廣東已完成超八成年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

派潭鎮鄧村村巷道

對于靠近市政管網的自然村,增城采用接駁城鎮污水處理系統方式進行處理。在派潭鎮污水處理廠,服務範圍内有4個農村約5100人産生的污水進入這裡,“這幾個村子離污水處理廠較近,做雨污分流接駁管網相對友善,目前每天來自村裡的污水約700噸,占總處理量的五分之一。”污水處理廠負責人介紹。

而針對較分散、偏遠的村子,則采用多種方式就地分散處理。在派潭鎮鄧村村的石屋社,就建有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污水經過裝置處理達到二級标準後,排放至農灌渠。

而在沙崗村陳屋社,分散農莊的污水更是成為灌溉水。在農戶居住庭院内建設三格化糞池、隔油池、灰水處理池,污水經過無害化處理後,進入農戶小菜園消納,實作資源再利用。

廣東已完成超八成年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

污水處理設施

另外,各類污水處理設施的持續運維也尤為重要。增城探索建構“四維”管理模式,包括全面壓實區級“監督+考核+技術指導”職責、鎮街“協調+管理+落實”職責等。在此基礎上,再建構“區排水公司+農戶”的運維管理模式,聘請當地村民維管,提高村民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複雜的系統工程,專業技術性強,各地市治理中需要更多專業化力量。在此次推進會上,還舉行了裝備技術展,多家企業現場展示了水生态修複技術、裝配式污水處理廠、智慧監測系統等。

“農村污水治理首先要從運維角度入手,要確定能長期運維才去做設施。”廣州資源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建甯表示,在具體實施中,建議以縣或鎮為機關統一設計規劃,并尋找有研發、實施和運維經驗的企業,同時在實施中要發動村民參與。實際工作中,基層幹部的履職能力又尤為關鍵,“目前,華南河湖長教育訓練中心已針對農村污水治理設計了面向基層幹部的10門專題課程,免費送百縣千鎮。”

【記者】張子俊

【作者】 張子俊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