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所理解的教育

作者:沙漠柳
我所理解的教育

一直以来,总有个想法,就是以通俗易懂的表述方法,对教育这种社会现象作个比喻,使人好理解,又好记忆。读了一些专家、学者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论述,在那些十分正确而又高深的宏论中,我抽不出能达到上述条件的表述。

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了中科大前校长、川籍院士朱清时的一篇谈话文章,有了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他认为,现在的教育像在“施化肥”,虽然偶尔使用可以起到短期高产的作用,但长期使用,却会使土壤板结,土质变弱,粮食产量降低。

于是对以提高分数为目的的教育,我有了两个比喻:

1、像“施化肥”,虽然看起来禾苗粗壮,产量上去了,但土壤板结了,果实的营养价值也打折扣了。

2、像“催猪”。但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一头猪正常生长到可以宰杀食用,一般需要8-12个月。用了什么“饲宝920”、“三月肥”之类的饲料添加剂,三、四个月就可以出拦。猪的出拦数上去了,但肉质下降了。

于是人们开始怀念过去的天然、绿色食品,带“土”字的东西又物以稀为贵了。

我所理解的教育

从中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天然绿色的教育又该是怎样的呢?

1、像“施农家肥”。虽然产量增长慢,工作流程也相对复杂(集肥、堆肥、施肥等),但能使土地逐渐肥沃,促进粮食持续增产,还能保证粮食品质。

2、像“翻苕藤”。 红苕和其它作物不一样,不需要上过多的肥,但红苕在生长的时候,要不停地去翻动它那藤状的苗,不然,苗长得很旺,最后结的红苕小而少。

教育孩子,就好比红苕生长时我们要不停地翻动它的苗,只有时常翻动,红苕的茎才不会在土里到处扎根,把养料都供应在苗上,红苕苗吸收的养分才能被埋在土里的果实吸收,才能结出多而大的红苕。

以上比喻或许不当,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尊重教育规律,勤“施农家肥”、“翻苕藤”,对禾苗的茁壮成长,果实的优良品质形成,肯定是有益无害的,至少不会造成土壤板结。

我所理解的教育

教育是以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活动与过程。“施化肥”、加“饲料添加剂”式的教育,内容谈不上有价值,方式也谈不上道德,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无从谈起。

另据报道,近二十年评出的“两院”院士、全国科技创新人才,无一人是各省市高考状元。这似乎也说明,分数能“催”出来,但能力是“催”不出来的。

我本是农民子弟,对教育的认识也带着泥土的气息。但农民对拨弄土地的那份执著,对庄稼生长规律的朴素认识,对我们教育似乎也应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