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斯•希伯
1897-1941
男,出生于波兰克拉科夫,后定居德国,大学毕业后从事记者工作。1925年第一次来华,在广州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1928年在柏林出版《从广州到上海》一书,介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情况,此书吸引了无数关心中国的读者来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他第二次来华,在外国报刊上发表政论和报道,揭露日本侵略罪行。短时间返欧后第三次来华,在上海同史沫特莱、马海德、路易•艾黎等人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共同研究中国的形势。1938年到延安采访,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会见。1939年到皖南新四军军部,1941年到新四军苏北抗日根据地采访,撰写了《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同年9月到达山东滨海抗日根据地,撰写了《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为收复山东而战》、《八路军在山东》等多篇通讯。11月初,参加了由罗荣桓领导的留田突围之役,并在八路军第115师的《战士报》上发表战地通讯《无声的战斗》。11月下旬,希伯所在的连队在山东大青山与日军遭遇,他投笔持枪参加战斗,不幸在交战中牺牲。
1939年3月,汉斯•希伯(前排右7)在新四军军部与周恩来等合影
1940年,汉斯•希伯和沈其震(新四军军医处长)在皖南云岭
徐向前、聂荣臻元帅分别为希伯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希伯同志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汉斯·希伯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1942年山东军民为他建立了一座纪念碑,罗荣桓题写碑文:“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1982年,作家王火以希伯为原型的传记小说《外国八路》出版,后被拍摄成为电视剧。1989年,汉斯·希伯诞辰92周年纪念大会和希伯雕塑揭幕仪式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隆重举行,会后召开了纪念汉斯·希伯座谈会。
(推荐单位: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资料来源: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提供)
保罗•罗伯逊
1898-1976
男,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黑人牧师家庭,美国著名歌唱家、演员、社会活动家。192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此后一直从事戏剧演出和电影拍摄等活动。他曾担任美国黑人进步组织“非洲事务会议”的主席,关注黑人的平等权利,并为改善劳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而呼吁。他还写有文字著作《我站在这儿》、《黑人民族的歌曲》等。
1940年,保罗・罗伯逊参加“保卫中国同盟”在美组织的义演
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不同的集会上公开声讨日本的侵华战争。他说:“我们黑人和中国人民同样是被压迫的民族,我们要向坚决抗日的中国人民致敬。我要学会几支中国歌,我要把中国人民的歌曲唱给全美国和全世界的人听!”他用汉语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还灌了唱片,取名《起来!》。从此,《义勇军进行曲》便开始在美国的进步人士中间流传。
保罗・罗伯逊与刘良模灌制的中国抗战歌曲集《起来》
1941年,宋庆龄邀请罗伯逊担任她所创建的“保卫中国同盟”的荣誉会员,他积极参加“保盟”在美国的募捐义演。新中国成立后,他立即致电毛泽东:“我们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因为它是争取世界和平与人类自由的一个伟大力量。”他虽然终其一生没有到过中国,但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因在保卫世界和平上的卓越贡献,他曾荣获国际和平奖。
文幼章
1899-1993
文幼章全家1936年合影
男,出生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加拿大传教士家庭,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1925年再次来华在华西协和大学及华西协中任教。1944年到1945年,担任美国军方和共产党之间的联络人,协商对日作战事宜,首次接触了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曾在上海创办了共产党的地下英文刊物《上海新闻通讯报》(Shanghai Newsletter),面向西方发行,宣传中国共产党,批评南京当局的独裁和腐败行径。回加拿大后当选为多伦多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和加拿大全国和平大会主席。曾率团赴朝鲜调查,写了《我的控诉》,谴责美国使用细菌武器。1953年,文幼章获斯大林和平奖,并创办了《加拿大远东新闻通讯报》(Canadian Far Eastern Newsletter), 向西方世界宣传介绍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积极倡导世界和平,反对使用生化武器和核武器。
文幼章1938年在重庆向中国新兵作动员
文幼章是“中国人民最忠实的老朋友”,“他用毕生的精力为中国人民的事业呐喊、助阵”。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毛泽东接见文幼章夫妇
周恩来1972年接见文幼章
李约瑟
1900-1995
男,出生于英国。1942-1946年在中国工作,历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是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李约瑟曾带领路易·艾黎前往甘肃,为工合培黎学校寻找新校址。
1943年,李约瑟与吴作人等拍摄于中国西北之行途中
1943年,李约瑟赴重庆考察动植物
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英中人民之间的友好,李约瑟亲自发起成立英中友好协会(英中了解协会),并担任会长。英中了解协会成立之初有数千名会员,是20世纪70年代英中民间沟通交流的唯一途径。李约瑟认为:“今天保留下来的和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的精神气质和中国人的人事事务在许多方面,将对日后指引人类世界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李约瑟获评“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
(推荐单位: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资料来源: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提供)
1992年,李约瑟在剑桥大学办公室内留影
李约瑟与《中国科学技术史》
雅各布•罗生特
1903-1952
罗生特在新四军
男,原名雅各布·罗森弗尔德,出生于奥地利的莱姆贝格。1928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他早年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因从事反帝活动多次被捕,继而又因反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被投入集中营,关押一年后被驱逐出境。
1941年,罗生特与刘少奇(左)、陈毅(右)合影
1937年来到中国,先是在上海开办诊所,1941年赴新四军与陈毅、刘少奇见面,被安排在新四军军部医院工作,曾任军区医学顾问和纵队卫生部主任。在抗日前线,他随军队转战各地,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和病房里抢救伤员,挽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返回奥地利。1952年4月病逝于以色列特拉维夫。
1943年冬,罗荣桓(左3)与为其治病的罗生特在山东莒南县大坊前村合影
为了纪念他为中奥友谊作出的贡献,1992年,在山东莒南县(原八路军山东军区指挥机关所在地)为他建立了一尊4米高的汉白玉全身塑像,莒南县医院被命名为罗生特医院。1993年,奥地利也命名了一所罗生特医院。他生前著有《奥地利-中国》一书。
1944年夏,罗生特(前排左2)在山东莒南下峪子与山东军区卫生部部分人员合影
复制下方链接到浏览器,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http://www.bjyx.org.cn/portal/xsbnmyyg/#/
作者:李 佳
编辑:李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