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斯•希伯
1897-1941
男,出生于波蘭克拉科夫,後定居德國,大學畢業後從事記者工作。1925年第一次來華,在廣州北伐軍總政治部編譯處工作。1928年在柏林出版《從廣州到上海》一書,介紹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産黨的情況,此書吸引了無數關心中國的讀者來到中國。九一八事變後,他第二次來華,在外國報刊上發表政論和報道,揭露日本侵略罪行。短時間返歐後第三次來華,在上海同史沫特萊、馬海德、路易•艾黎等人組織了一個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共同研究中國的形勢。1938年到延安采訪,受到了毛澤東的親切會見。1939年到皖南新四軍軍部,1941年到新四軍蘇北抗日根據地采訪,撰寫了《中國團結抗戰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同年9月到達山東濱海抗日根據地,撰寫了《在日寇占領區的旅行》、《為收複山東而戰》、《八路軍在山東》等多篇通訊。11月初,參加了由羅榮桓上司的留田突圍之役,并在八路軍第115師的《戰士報》上發表戰地通訊《無聲的戰鬥》。11月下旬,希伯所在的連隊在山東大青山與日軍遭遇,他投筆持槍參加戰鬥,不幸在交戰中犧牲。
1939年3月,漢斯•希伯(前排右7)在新四軍軍部與周恩來等合影
1940年,漢斯•希伯和沈其震(新四軍軍醫處長)在皖南雲嶺
徐向前、聶榮臻元帥分别為希伯題詞:“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希伯同志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中國人民的親密戰友漢斯·希伯同志永遠活在我們心中”。1942年山東軍民為他建立了一座紀念碑,羅榮桓題寫碑文:“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1982年,作家王火以希伯為原型的傳記小說《外國八路》出版,後被拍攝成為電視劇。1989年,漢斯·希伯誕辰92周年紀念大會和希伯雕塑揭幕儀式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隆重舉行,會後召開了紀念漢斯·希伯座談會。
(推薦機關: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資料來源: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提供)
保羅•羅伯遜
1898-1976
男,出生于美國紐澤西州普林斯頓的一個黑人牧師家庭,美國著名歌唱家、演員、社會活動家。1923年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此後一直從事戲劇演出和電影拍攝等活動。他曾擔任美國黑人進步組織“非洲事務會議”的主席,關注黑人的平等權利,并為改善勞工的生産和生活條件而呼籲。他還寫有文字著作《我站在這兒》、《黑人民族的歌曲》等。
1940年,保羅・羅伯遜參加“保衛中國同盟”在美組織的義演
中國的抗日戰争爆發後,他在不同的集會上公開聲讨日本的侵華戰争。他說:“我們黑人和中國人民同樣是被壓迫的民族,我們要向堅決抗日的中國人民緻敬。我要學會幾支中國歌,我要把中國人民的歌曲唱給全美國和全世界的人聽!”他用漢語演唱《義勇軍進行曲》,表達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援,還灌了唱片,取名《起來!》。從此,《義勇軍進行曲》便開始在美國的進步人士中間流傳。
保羅・羅伯遜與劉良模灌制的中國抗戰歌曲集《起來》
1941年,宋慶齡邀請羅伯遜擔任她所建立的“保衛中國同盟”的榮譽會員,他積極參加“保盟”在美國的募捐義演。新中國成立後,他立即緻電毛澤東:“我們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因為它是争取世界和平與人類自由的一個偉大力量。”他雖然終其一生沒有到過中國,但對中國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因在保衛世界和平上的卓越貢獻,他曾榮獲國際和平獎。
文幼章
1899-1993
文幼章全家1936年合影
男,出生于中國四川省樂山市加拿大傳教士家庭,畢業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1925年再次來華在華西協和大學及華西協中任教。1944年到1945年,擔任美國軍方和共産黨之間的聯絡人,協商對日作戰事宜,首次接觸了周恩來、董必武等中共上司人。曾在上海創辦了共産黨的地下英文刊物《上海新聞通訊報》(Shanghai Newsletter),面向西方發行,宣傳中國共産黨,批評南京當局的獨裁和腐敗行徑。回加拿大後當選為多倫多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和加拿大全國和平大會主席。曾率團赴北韓調查,寫了《我的控訴》,譴責美國使用細菌武器。1953年,文幼章獲斯大林和平獎,并創辦了《加拿大遠東新聞通訊報》(Canadian Far Eastern Newsletter), 向西方世界宣傳介紹共産黨上司下的新中國,積極倡導世界和平,反對使用生化武器和核武器。
文幼章1938年在重慶向中國新兵作動員
文幼章是“中國人民最忠實的老朋友”,“他用畢生的精力為中國人民的事業呐喊、助陣”。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稱号。
毛澤東接見文幼章夫婦
周恩來1972年接見文幼章
李約瑟
1900-1995
男,出生于英國。1942-1946年在中國工作,曆任英國駐華大使館科學參贊、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是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科學技術史專家,他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對現代中西文化交流影響深遠。李約瑟曾帶領路易·艾黎前往甘肅,為工合培黎學校尋找新校址。
1943年,李約瑟與吳作人等拍攝于中國西北之行途中
1943年,李約瑟赴重慶考察動植物
新中國成立後,為促進英中人民之間的友好,李約瑟親自發起成立英中友好協會(英中了解協會),并擔任會長。英中了解協會成立之初有數千名會員,是20世紀70年代英中民間溝通交流的唯一途徑。李約瑟認為:“今天保留下來的和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化、中國傳統、中國社會的精神氣質和中國人的人事事務在許多方面,将對日後指引人類世界作出十分重要的貢獻。”李約瑟獲評“中國緣-十大國際友人”。
(推薦機關: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資料來源: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提供)
1992年,李約瑟在劍橋大學辦公室内留影
李約瑟與《中國科學技術史》
雅各布•羅生特
1903-1952
羅生特在新四軍
男,原名雅各布·羅森弗爾德,出生于奧地利的萊姆貝格。1928年畢業于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他早年加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因從事反帝活動多次被捕,繼而又因反對希特勒吞并奧地利被投入集中營,關押一年後被驅逐出境。
1941年,羅生特與劉少奇(左)、陳毅(右)合影
1937年來到中國,先是在上海開辦診所,1941年赴新四軍與陳毅、劉少奇見面,被安排在新四軍軍部醫院工作,曾任軍區醫學顧問和縱隊衛生部主任。在抗日前線,他随軍隊轉戰各地,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和病房裡搶救傷員,挽救了無數戰士的生命。194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傳回奧地利。1952年4月病逝于以色列特拉維夫。
1943年冬,羅榮桓(左3)與為其治病的羅生特在山東莒南縣大坊前村合影
為了紀念他為中奧友誼作出的貢獻,1992年,在山東莒南縣(原八路軍山東軍區指揮機關所在地)為他建立了一尊4米高的漢白玉全身塑像,莒南縣醫院被命名為羅生特醫院。1993年,奧地利也命名了一所羅生特醫院。他生前著有《奧地利-中國》一書。
1944年夏,羅生特(前排左2)在山東莒南下峪子與山東軍區衛生部部分人員合影
複制下方連結到浏覽器,或點選下方“閱讀原文”
http://www.bjyx.org.cn/portal/xsbnmyyg/#/
作者:李 佳
編輯:李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