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上评|刷屏的论文后记留下的不该只有“感动”“看哭”

作者:澎湃新闻

澎湃特约评论员 江城

一篇篇论文后记突然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表面看,这是因为很多论文后记确实写得情真意切。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许多作者深情地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艰难求学并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些故事引发了共鸣,也让很多人看到了人生奋进、阶层上升的希望。

最近,一篇中科院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又在网络刷屏,文章里写道:“母亲说她不能死,因为她要让我上学。”朴实的话语再次感动了无数网友。

这篇文章笔触很真切动人。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几乎是用尽全力才让他上得起学。同时,因为贫穷所受到的挫折、排斥与压抑,甚至亲戚在他考上北大后前倨后恭的势利,作者也没有回避,很真实地写了出来。当然,也有很多人在关键时候给了他巨大的帮助。

论文的学术语言,是排斥个性化表达与个体化叙事的,唯独到了后记或致谢部分,作者可以直抒胸臆、自我重现。在这里,“博士”“硕士”还原成了一个个具体的人;简历上的求学经历,变成了生动、勤勉乃至悲壮的人生历程;学术道路上的点滴,变成了生动的励志故事。

今年早些时候,一些论文后记里的金句也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比如“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等等。这些作者身处世界的不同角落,但在论文后记里呈现的人生故事、人生轨迹,又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类似的叙事模式都是:讲述自己如何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学习从乡村山坳里走出来了,最后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绩。这样的故事如果是拍成一部影视剧,人们或许会觉得“假”。但用论文后记写出来,却自带一种真实感与说服力,也更加动人。

其实,出现在舆论场上的论文,都是“成功”的——只有通过答辩的论文,才有可能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些后记其实都是在说明,作者笔下的坎坷经历没有被辜负,最后迎来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人们爱看这样的故事,也是因为这种故事让我们相信“读书有用”“人生有希望”。

这样的故事,其实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具体展现。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读书确实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原本小山村里的孩子,最后成了教授与科学家。人们读这样的故事,其实也是在吸取一种奋进的力量:他们犹能披荆斩棘,我为何不能乘风破浪?

社会也很需要这样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是社会价值观的压舱石。改革开放后最大的社会共识之一,其实就是服膺教育的力量。今天社会日益多元了,人们自我实现的途径也多了,甚至不乏机会主义式的成功。但这种故事,无疑将人们心底对知识的信仰,对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等价值观的信念再一次唤醒,帮助无数人重新校准人生的方向。

不过,那些没有能够出现在论文后记里的人生故事呢?走出寒门,走向成功,这当然是美好的人生愿望,但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际遇。有些人成功了,而有些人也许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尽管,他们也和论文后记里的主人公一样努力、奋斗、拼搏。

所以,光有“感动”“看哭”是不够的。苦难本身不值得被赞美,我们需要的为更多有能力、有天赋、有志向的年轻人提供向上攀登的阶梯。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拉”他们一把。

今年7月底,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着眼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推出更多类似举措,很有必要。

既然我们“感动”于这样的故事,那么更应该想方设法为更多中国少年搭好那架奋发向上的阶梯,也让更多人有机会写下自己的“人生后记”。

责任编辑:李勤余

校对:张亮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