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两晋南北朝人物和故事连载(36)-西晋末年流民起义

西晋末年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内迁游牧民族趁乱举兵,中原战祸连连,再加上旱灾、蝗灾不断,大量农户被迫沦为流民,不断爆发反晋起义。

齐万年起义:西晋末年,匈奴人郝散起兵攻上党(今山西潞城东北),两年后北地郡的马兰羌、卢水胡起兵反晋,秦(治今甘肃甘谷)、雍(治今西安西北)二州氐、羌数十万民众纷起响应,共推氐帅齐万年为帝。先后攻打天水、略阳、始平、武都、阳平诸郡,后晋派遣将军孟观率京师宿卫军前往镇压,起义失败,齐万年被俘,从此遍及各地的流民大起义此起彼伏。

巴氐流民起义:公元301年,连续几年的干旱和饥荒,逼得六郡汉、氐、羌等各族流民十余万人进入巴蜀地区。但当地官府逼迫他们返乡,这才激起流民起义,流民队伍大败巴蜀晋军,攻占广汉,进围成都。公元303年,流民起义军领袖李特、其弟李流和其子李雄赶走益州刺史罗尚,攻下成都。公元304年,李雄称先成都王,后称帝,成汉建立。这次流民起义,是西晋末年流民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李雄建立的成汉政权,共存在44年之久,直至公元347年,被东晋桓温率军消灭。

荆州流民起义:公元303年 ,西晋朝廷为了扑灭巴氐流民起义,紧急征荆州男丁,结果遭到了荆州民众的强烈反抗。蛮民首领张昌,在安陆(今湖北云梦)聚众起义,荆州流民和逃避服役的丁壮纷纷参加,并且趁着趁诸王争夺朝权的时候,很快占领了武昌(今湖北鄂州)、湘东(今湖南衡阳)、弋阳(今河南潢川)、襄阳,攻占了江(治今南昌)、扬(治今南京)二州,势力迅速扩大到荆、江、徐、扬、豫五州的大部地区,还杀死了西晋都督荆州诸军事新野王司马歆。西晋只得派荆州刺史刘弘调集大军围攻张昌,起义军被晋将陶侃率部击败,张昌被杀,荆州流民起义被镇压。

雍州流民起义:公元310年,雍州部分流民流亡至宛(今河南南阳)一带、西晋朝廷逼流民返回故里,遭到流民强烈反抗。京兆人王如在宛乘势发动起义,很短时间就聚集了四五万人,在襄阳一带屡次打败晋军。王如自称大将军,与汉镇东大将军石勒部联合消灭异己侯脱、严嶷,雍州流民起义军大部分被石勒兼并。王如和石勒同床异梦,趁着石勒进攻襄阳偷袭石勒,但被击败,公元312年走投无路投降东晋扬州刺史王敦被杀。

蜀人杜弢起义:公元311年,巴蜀流民数万家为避战乱,流亡到荆、湘地区。湘州刺史荀眺欲尽诛流民,流民愤而皆反,共推蜀人杜弢为主。杜弢率众攻占长沙,生擒荀眺,攻克零陵(今属湖南)、桂阳(今湖南郴州),占据豫章(今南昌)。公元315年,晋琅玡王司马睿遣征南将军王敦、荆州刺史陶侃集结大军围攻杜弢,义军将士死伤甚众,杜弢突围未成被杀。

石勒王弥起义:公元305年,石勒同汲桑率数百骑参加公师藩在赵魏地区(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的部分地区)的反晋起义,不久公师藩兵败被杀。公元307年石勒和汲桑再度起义,攻占邺城(今河北临漳),杀死西晋新蔡王司马腾,后来被晋兖州刺史苟唏打败,汲桑被杀,石勒投奔汉王刘渊。公元306年,东莱郡(治今山东掖县)王弥参加刘伯根反晋起义,刘伯根战死之后王弥统领部众,转战于今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有数万之众,后被西晋司徒王衍率大军击败,王弥率余部投奔刘渊。在北方中原爆发的石勒和王弥领导的山东、河北起义影响最大,最终也都投奔了刘渊,充实了刘渊的实力。

西晋王朝末期的流民起义,耗费了西晋朝廷许多财力与物力,这些起义的结果就是对西晋王朝的统治实施了沉重的打击,使得西晋灭亡的速度加快,相对于他们发起起义推翻西晋王朝的目的来讲,因为流民分散太广,没有形成合力,最终只是消耗了西晋的军事力量而没有消灭西晋王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