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晉南北朝人物和故事連載(36)-西晉末年流民起義

西晉末年王朝内部沖突激化,宗室諸王争權奪位,内遷遊牧民族趁亂舉兵,中原戰禍連連,再加上旱災、蝗災不斷,大量農戶被迫淪為流民,不斷爆發反晉起義。

齊萬年起義:西晉末年,匈奴人郝散起兵攻上黨(今山西潞城東北),兩年後北地郡的馬蘭羌、盧水胡起兵反晉,秦(治今甘肅甘谷)、雍(治今西安西北)二州氐、羌數十萬群眾紛起響應,共推氐帥齊萬年為帝。先後攻打天水、略陽、始平、武都、陽平諸郡,後晉派遣将軍孟觀率京師宿衛軍前往鎮壓,起義失敗,齊萬年被俘,從此遍及各地的流民大起義此起彼伏。

巴氐流民起義:公元301年,連續幾年的幹旱和饑荒,逼得六郡漢、氐、羌等各族流民十餘萬人進入巴蜀地區。但當地官府逼迫他們返鄉,這才激起流民起義,流民隊伍大敗巴蜀晉軍,攻占廣漢,進圍成都。公元303年,流民起義軍領袖李特、其弟李流和其子李雄趕走益州刺史羅尚,攻下成都。公元304年,李雄稱先成都王,後稱帝,成漢建立。這次流民起義,是西晉末年流民起義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李雄建立的成漢政權,共存在44年之久,直至公元347年,被東晉桓溫率軍消滅。

荊州流民起義:公元303年 ,西晉朝廷為了撲滅巴氐流民起義,緊急征荊州男丁,結果遭到了荊州群眾的強烈反抗。蠻民首領張昌,在安陸(今湖北雲夢)聚衆起義,荊州流民和逃避服役的丁壯紛紛參加,并且趁着趁諸王争奪朝權的時候,很快占領了武昌(今湖北鄂州)、湘東(今湖南衡陽)、弋陽(今河南潢川)、襄陽,攻占了江(治今南昌)、揚(治今南京)二州,勢力迅速擴大到荊、江、徐、揚、豫五州的大部地區,還殺死了西晉都督荊州諸軍事新野王司馬歆。西晉隻得派荊州刺史劉弘調集大軍圍攻張昌,起義軍被晉将陶侃率部擊敗,張昌被殺,荊州流民起義被鎮壓。

雍州流民起義:公元310年,雍州部分流民流亡至宛(今河南南陽)一帶、西晉朝廷逼流民傳回故裡,遭到流民強烈反抗。京兆人王如在宛乘勢發動起義,很短時間就聚集了四五萬人,在襄陽一帶屢次打敗晉軍。王如自稱大将軍,與漢鎮東大将軍石勒部聯合消滅異己侯脫、嚴嶷,雍州流民起義軍大部分被石勒兼并。王如和石勒同床異夢,趁着石勒進攻襄陽偷襲石勒,但被擊敗,公元312年走投無路投降東晉揚州刺史王敦被殺。

蜀人杜弢起義:公元311年,巴蜀流民數萬家為避戰亂,流亡到荊、湘地區。湘州刺史荀眺欲盡誅流民,流民憤而皆反,共推蜀人杜弢為主。杜弢率衆攻占長沙,生擒荀眺,攻克零陵(今屬湖南)、桂陽(今湖南郴州),占據豫章(今南昌)。公元315年,晉琅玡王司馬睿遣征南将軍王敦、荊州刺史陶侃集結大軍圍攻杜弢,義軍将士死傷甚衆,杜弢突圍未成被殺。

石勒王彌起義:公元305年,石勒同汲桑率數百騎參加公師藩在趙魏地區(今河北山東河南山西的部分地區)的反晉起義,不久公師藩兵敗被殺。公元307年石勒和汲桑再度起義,攻占邺城(今河北臨漳),殺死西晉新蔡王司馬騰,後來被晉兖州刺史苟唏打敗,汲桑被殺,石勒投奔漢王劉淵。公元306年,東萊郡(治今山東掖縣)王彌參加劉伯根反晉起義,劉伯根戰死之後王彌統領部衆,轉戰于今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等地,有數萬之衆,後被西晉司徒王衍率大軍擊敗,王彌率餘部投奔劉淵。在北方中原爆發的石勒和王彌上司的山東、河北起義影響最大,最終也都投奔了劉淵,充實了劉淵的實力。

西晉王朝末期的流民起義,耗費了西晉朝廷許多财力與物力,這些起義的結果就是對西晉王朝的統治實施了沉重的打擊,使得西晉滅亡的速度加快,相對于他們發起起義推翻西晉王朝的目的來講,因為流民分散太廣,沒有形成合力,最終隻是消耗了西晉的軍事力量而沒有消滅西晉王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