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出过一本书,名叫《北京地域特色农产品集萃》,里面介绍了产自北京的20余种地域特色农产品以及其产地故事。现在就想把这些北京地域特色农产品慢慢地介绍给大家。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拒马河多鳞铲颌鱼。
《北京地域特色农产品17-拒马河多鳞铲颌鱼》
一、拒马河多鳞铲颌鱼资源特点及品质特色
多鳞铲颌鱼是北京地区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现存的惟一一种,为珍稀鱼类。拒马河多鳞铲颌鱼体细长、稍侧扁、背稍隆起、腹部圆。头短、吻钝、口下位且有横裂,口角伸至头腹面的侧缘。其下颌边缘有锐利角质,须2对,上颌须极细小,口角须也很短,背鳍无硬刺,外缘稍内凹,胸部鳞片较小,埋于皮下。它体背黑褐色,腹部灰白,体侧每个鳞片的基部均有新月形黑斑,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黄色,外缘金黄色,背鳍和臀鳍都有一条桔红色斑纹。因其独特的地理分布和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人们称多麟铲颌鱼为活化石。《北京日报》2012年05月11日曾以“多鳞铲颌鱼曾与北京猿人为伴”报道过京西拒马河的多麟铲颌鱼。
据《北京日报》报道,上世纪80年代,拒马河多鳞铲颌鱼每年的捕捞产量均在1000公斤以上。然而随着游客的增多以及多麟铲颌鱼异常鲜美的味道,其市场价值陡增,商户见多麟铲颌鱼卖价高、利润大,就使用“地龙”等已经禁止使用的捕鱼器具,以增加多麟铲颌鱼的捕捞量。“渔人竭泽而渔、食客嘴下无情”,如今,多鳞铲颌鱼已被吃得濒临灭绝。再加之近些年气候偏旱,河流水位下降,多麟铲颌鱼更是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最近的一次鱼类科学考察显示,这种小鱼在本市已是凤毛麟角,很难寻找到。现在只有在渔政部门的资料档案中才能见到了这种多鳞铲颌鱼,它不足巴掌大小,这看似不起眼的鱼儿,却曾与远古时期的“北京猿人”为伴,是名副其实的鱼类“活化石”,并且还与春江鲥鱼、青海裸鲤、大理裂腹鱼和异华鲮鱼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鱼,因此就显得尤其珍贵。
拒马河多鳞铲颌鱼生活于拒马河,每年要在拒马河下游和上游的鱼谷洞之间往返迁徙,这种鱼一般于秋季白露节气前后“鱼贯进入鱼谷洞”,在春季谷雨节气前后“蜂拥游出鱼谷洞”,因此,当地人俗称拒马河多鳞铲颌鱼为“鱼谷洞”。这种“鱼谷洞”不仅科学研究价值大,而且其肉质细嫩、味美不腥,还有滋补明目等功效,并含有治疗心脏病药物的主要成分,因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养生价值。
二、拒马河多鳞铲颌鱼生长区域特点
多麟铲颌鱼在北京地区只分布在拒马河,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房山十渡拒马河段新发现并采集到标本。多麟铲颌鱼生活在拒马河上游水流较平缓、多砾石、浅水的底层水域。以藻类为主要食物,兼食底栖动物。拒马河全长61公里,行政区域跨越房山区十渡镇和张坊镇,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9′23″~115°41′13″,北纬39°34′33″~39°39′4″。
拒马河多鳞铲颌鱼多栖息在河道为砾石底质、水清澈低温、流速较大的河流中,常借助河道中溶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发育,秋后入泉越冬。拒马河上游的鱼谷洞即是一处由岩石断裂形成的溶岩洞泉,多麟铲颌鱼冬季栖身于岩石缝中,在谷雨节气前后人们就能看到泉水不断喷出鱼来(即多麟铲颌鱼随着泉水涌出游向拒马河下游),当地人称之为“出泉”。拒马河多鳞铲颌鱼的出泉多集中于夜半三更,鱼儿头部朝内,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要经过8~10天多鳞铲颌鱼才能完成出泉。
拒马河多鳞铲颌鱼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龄以上,雌性需要到4~5龄,一般怀卵量为0.6~1.2万粒,其生殖季节为5月下旬至7月下旬。多鳞铲颌鱼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及着生在砾石表层的藻类为食,取食时用下颌猛铲,然后将体翻转过来,再把食物掰入口中。因此,人们经常能在多鳞铲颌鱼出没取食的地点,看到石块上有点点白斑,那就是多鳞铲颌鱼用其下颌铲食砾石表层的藻类时留下的。
三、拒马河多鳞铲颌鱼产品生产历史
据198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鱼类志》记载,北京自然博物馆自1962年开始,陆续在北京地区各个水域及山区小溪采集和查看了六百多件标本,发现了二种在动物地理学研究上极具价值的珍贵鱼类,即鲑科的细鳞鱼和鲃亚科的多鳞铲颌鱼。多鳞铲颌鱼在北京仅产于拒马河,该鱼冬季游至拒马河上游的鱼谷洞越冬,每年的谷雨季节,在天黑以后,成群结队的拒马河多鳞铲颌鱼就会随着泉水涌出洞外,形成一大奇观。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每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当河水水温低于泉水(鱼谷洞山泉水)水温时,游入河边泉穴越冬,越冬时停食。翌年4月中旬、下旬,在鱼谷洞山泉穴,多麟铲颌鱼出泉穴时集群分批而出,先大鱼后小鱼,以午夜后出鱼最多,出泉穴的鱼鱼体长10~20厘米,出泉穴时间持续8~10天。泉穴(鱼谷洞)位于十渡镇五渡村至六渡村之间拒马河左岸边悬崖峭壁下,人称“鱼谷洞”,与拒马河相通。
为防止这一名贵的野生品种在拒马河流域灭绝,以使该品种的自然种群数量能够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水平,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已经于2009年开始了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殖研究并已初步取得成功。这不仅为北京市开展濒危水生生物品种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通过逐步开发该品种的成鱼养殖,未来将有希望将这一曾与北京猿人相伴的古老优良鱼种分期分批地向北京市场推广。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马河多鳞铲颌鱼将会像20世纪80年代以前那样,自由地游荡在拒马河中,时不时地用它那坚硬的下颌猛铲砾石表层的藻类,并在砾石上留下点点白斑,那将是人们最希望出现的自然美景,因为这可以证明多麟铲颌鱼已经度过了其种群濒临灭绝的濒危时期,并开始走向在自然水域中种群正常繁衍时期。
到那时,人们将记住历史的教训,不再捕捞拒马河自然水域中生长的多麟铲颌鱼。而拒马河畔的养鱼池也将不再是只养殖那些舶来的鱼种,而是专门养殖人工繁育的拒马河特产鱼——多麟铲颌鱼。多麟铲颌鱼也将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进入老百姓的餐桌,进而实现其更高的经济价值。到那时,自然水域珍稀鱼种的保护和人工养殖用于消费的鱼美食,两者将会并行不悖、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四、产地文化特点与故事传说
1、关于拒马河
拒马河古称涞水。从河北涞水县经由十渡镇套港入房山区境,流经十渡镇、张坊镇,在张坊村村西出山,到铁锁崖分南、北两支,南支称南拒马河,从铁锁崖处东南流入河北省涿州市,北支称北拒马河,河水东南流,在大石窝镇南河村出境,入河北省涿州市。
拒马河在房山区境内主河道长61公里,流域面积43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河道长41.5公里,流域面积395.4平方公里。房山区境内拒马河支流有宝水、南泉水河和北泉水河。
宝水原称豹儿水,源自小寒岭东南,汇合东村水、雀鸣山水、黑龙山港水、五条坑水、姑娘港水至十渡村村东南入拒马河。
南泉水河古称独树水,源自大石窝镇水头村村西北丘陵区,水源主要来自水头泉和高庄泉,河道基流长年不断,河水流经大石窝镇水头、下庄、石门、高庄、南半壁店等村和长沟镇南正、双磨等村,在北良各庄村村东出境,出境后与北泉水河汇合称胡良河,至河北省涿州市张村村南汇入北拒马河。
北泉水河原称长沟河,源自长沟镇三座庵村村西丘陵区,水源主要来自甘池泉群,河道基流长年不断,河水流经西甘池、北甘池、南甘池、东甘池村和长沟小城镇,在长沟镇南出境,出境后入河北省涿州市,与南泉水河汇合后入北拒马河。
2、关于拒马河的古老传说
很久以前,在山西有一户张姓人家,祖祖辈辈都在山旮旯里生活,家里男人死得早,母子两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历经多少风风雨雨,母亲终于把孩子拉扯大了,但是因为家穷,儿子年过三十还未娶妻,老母亲非常着急,但也无计可施。
有一年大旱,地里庄稼颗粒无收,周围饿死了不少人,来乞讨要饭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一个寡妇名叫翠花,年纪三十出头,无儿无女,无依无靠。老太太见了觉得不错,就托人给儿子说媒,年轻的寡妇翠花答应了这门亲事。二人结婚后,家里多了一口人但又没有新的生计来源,结果日子就过得更加清苦了。
迫于生计,翠花过门没多久就同丈夫一起去东山村的李姓财主家打短工,每天雇主只管饭,不给工钱。李家靠伐木为生,老当家的年已六十多岁,老太太五十多岁。家里的老头是老实人,当家全靠这个老太太。老太太特别能算计,雇佣的短工被使得筋疲力尽,还常常挨打挨骂。翠花和丈夫来到这里,老太太分配男的去伐木,女的去喂马。喂马的草料倒是充足,就是马的喝水是个问题。当地没有水井,村民喝水全靠山沟里的泉水,但是泉水远在十几里路外,需要翻山越岭去担水。所以翠花每天给马担水的任务非常繁重。从前的妇女都是裹小脚,每天走山路,爬上爬下十分辛苦。
但是为了生计,翠花每天天一亮就去担水,一直要干到日头落山,这样才能保证马的饮水。那膘肥体壮的马,干活儿累,吃得多也喝得多,有时一口气就喝掉一桶水。饮牲口的地方有一口大水缸,能盛放七、八担水。老太太规定,担的水要饮完牲口水缸不满了,还要马上担水把水缸灌满。山路遥远而崎岖,一个小脚妇女每天担水的辛劳可想而知。尽管翠花已经竭尽全力,但有时老太太还觉得不满意,有时甚至还要打骂翠花。
翠花起初还能忍着,但时间长了也就承受不住了,经常到无人处偷偷地掉眼泪。以后在担水途中,翠花每每想到自己凄苦的身世,就禁不住要坐下来嚎啕大哭一场。她哭诉自己死了丈夫又改嫁,哭诉自己现今身陷老太太的魔爪。“我的命好苦哇!老天爷你真的看不见人受的难吗?我什么时候才算熬到头呢?……天哪!救救我这苦命的人吧!……”翠花越哭越伤心,哭着哭着她就睡着了。
正在翠花熟睡之际,忽然听到有人喊她的名字:“翠花……翠花……”她猛然醒来一看,眼前站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对着翠花说:“孩子,不要怕,我是此山的土地神。因你太苦了,感动了天上神仙,特派我来转告你,从今以后就再不叫你受苦受罪了。”翠花定了定神,问道:“土地公公,您真能救我吗?”老者笑着说道:“不会跟你说谎,我一定有办法救你逃出苦海。”翠花问:“您有什么办法能使我逃出这人间地狱呢?”
老者从袍袖里拿出一个马鞭子来,对翠花说:“你看,此鞭是神仙所赐,用它就可以让你不用担水了。”翠花问:“那么这鞭子怎么用呢?”老者微微一笑说:“这是仙鞭,用时只稍在缸中把鞭子一搅,顿时水缸就能出水了,但要想着缸满了就不要再搅了。”翠花听后慌忙跪下,叩了三个头,说:“谢谢老神仙给我的宝贝,回去一定照你说的办。”翠花双手接过鞭子。老者又对翠花说:“此鞭非同一般,千万藏于别人见不到的地方,等用时再拿出来,这秘密谁也不能告诉。”翠花千恩万谢,然后把鞭子藏在上衣内赶紧往回走。老者马上就踪影全无了。
翠花刚一回到财主家门口,就听到里面老太太的骂声。见到翠花回来,水桶里又没有水,她不禁勃然大怒,拾起木棒就朝着翠花打过来。翠花怒不可遏,夺过木棒劈手撅成两截。老太太一见,大声嚷道:“反了,反了!”边喊边往屋里退,进屋后还是骂声不绝。这次翠花真的是愤怒已极,大踏步走到水缸前,迅速取出怀里的马鞭,急忙插向缸内使劲搅着,水花飞舞,霎时水缸满了。
可是由于积压在心头的愤怒难以按捺,翠花忘记了老者嘱咐,水缸已满她仍旧在搅动。她心头的怒火犹如火山爆发、晴天霹雳一般,老太太的骂声虽高但早已被她的怒火淹没,翠花越搅越猛,好像要把缸底戳穿。霎时间,只见马鞭飞舞旋转,水缸里如山洪暴发,大水从水缸里流出,从屋内流到屋外,水势越来越急,水流越来越大……
财主家的那匹大马,见满院子都是水,惊恐万状,挣脱了缰绳一跃而起,跳出了马棚,四蹄蹬开,疾驰飞奔着向东北而去。这里洪水如箭,轰轰作响,如电闪雷鸣一般。那匹马惊魂未定,闻水声越发慌乱,拼命往前奔,一路上水随马走,马引水行。就这样,洪水咆哮着奔腾出山西,沿着山沟直奔河北省涞源县,冲出紫荆关,直奔易州,从易州到涞水,从涞水直捣入涿州平原……从此,人们就叫这条河为“拒马河”。
3、关于“十渡”地名的传说
拒马河多麟铲颌鱼每年春季谷雨节气前后,会从“鱼谷洞”蜂拥游出,进入拒马河房山段。这个“鱼谷洞”就位于房山区十渡镇。
相传,古代的拒马河水量很大、流水很急,河上不能架桥,因此,拒马河每拐一个大弯进入一个村庄就会有一个渡口。房山境内的拒马河在一渡至十渡之间的二十公里之内,总共有十个大拐弯,沿河分布着十个村庄,也就有十个渡口,“十渡”就是由此而得名的。
“十渡”地名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就与佛教有关。“十渡”是佛教的“十方世界,普渡众生”的简称。“十方世界”即指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南方、东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和下方。为什么“十渡”地名中的“一渡”至“五渡”都没有叫做“渡”,而从“六渡”开始才叫“渡”呢?因为佛教的信徒要做到“五戒”(亦称五关),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有过了这五关才能“得以度化”,因此,“五渡”名叫“西关上”。佛经中的“六波罗蜜”又称为“六度”,是指菩萨的行为,在古印度语中其意思是“度到彼岸”,即“六到彼岸”,具体是指佛教提出的从生死彼岸到达涅槃彼岸的六种途径。这六种途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佛教中把有缘、应该得度的众生,统统度化了,即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自利利他”。因此,“十度”既是功圆果满的象征,也是“十渡”地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