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出過一本書,名叫《北京地域特色農産品集萃》,裡面介紹了産自北京的20餘種地域特色農産品以及其産地故事。現在就想把這些北京地域特色農産品慢慢地介紹給大家。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拒馬河多鱗鏟颌魚。
《北京地域特色農産品17-拒馬河多鱗鏟颌魚》
一、拒馬河多鱗鏟颌魚資源特點及品質特色
多鱗鏟颌魚是北京地區鯉形目、鯉科、鲃亞科現存的惟一一種,為珍稀魚類。拒馬河多鱗鏟颌魚體細長、稍側扁、背稍隆起、腹部圓。頭短、吻鈍、口下位且有橫裂,口角伸至頭腹面的側緣。其下颌邊緣有銳利角質,須2對,上颌須極細小,口角須也很短,背鳍無硬刺,外緣稍内凹,胸部鱗片較小,埋于皮下。它體背黑褐色,腹部灰白,體側每個鱗片的基部均有新月形黑斑,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黃色,外緣金黃色,背鳍和臀鳍都有一條桔紅色斑紋。因其獨特的地理分布和對生态環境的适應性,人們稱多麟鏟颌魚為活化石。《北京日報》2012年05月11日曾以“多鱗鏟颌魚曾與北京猿人為伴”報道過京西拒馬河的多麟鏟颌魚。
據《北京日報》報道,上世紀80年代,拒馬河多鱗鏟颌魚每年的捕撈産量均在1000公斤以上。然而随着遊客的增多以及多麟鏟颌魚異常鮮美的味道,其市場價值陡增,商戶見多麟鏟颌魚賣價高、利潤大,就使用“地龍”等已經禁止使用的捕魚器具,以增加多麟鏟颌魚的捕撈量。“漁人竭澤而漁、食客嘴下無情”,如今,多鱗鏟颌魚已被吃得瀕臨滅絕。再加之近些年氣候偏旱,河流水位下降,多麟鏟颌魚更是面臨着生存的危機。
最近的一次魚類科學考察顯示,這種小魚在本市已是鳳毛麟角,很難尋找到。現在隻有在漁政部門的資料檔案中才能見到了這種多鱗鏟颌魚,它不足巴掌大小,這看似不起眼的魚兒,卻曾與遠古時期的“北京猿人”為伴,是名副其實的魚類“活化石”,并且還與春江鲥魚、青海裸鯉、大理裂腹魚和異華鲮魚并稱為中國五大名魚,是以就顯得尤其珍貴。
拒馬河多鱗鏟颌魚生活于拒馬河,每年要在拒馬河下遊和上遊的魚谷洞之間往返遷徙,這種魚一般于秋季白露節氣前後“魚貫進入魚谷洞”,在春季谷雨節氣前後“蜂擁遊出魚谷洞”,是以,當地人俗稱拒馬河多鱗鏟颌魚為“魚谷洞”。這種“魚谷洞”不僅科學研究價值大,而且其肉質細嫩、味美不腥,還有滋補明目等功效,并含有治療心髒病藥物的主要成分,因而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保健養生價值。
二、拒馬河多鱗鏟颌魚生長區域特點
多麟鏟颌魚在北京地區隻分布在拒馬河,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在房山十渡拒馬河段新發現并采集到标本。多麟鏟颌魚生活在拒馬河上遊水流較平緩、多礫石、淺水的底層水域。以藻類為主要食物,兼食底栖動物。拒馬河全長61公裡,行政區域跨越房山區十渡鎮和張坊鎮,其地理坐标為東經115°29′23″~115°41′13″,北緯39°34′33″~39°39′4″。
拒馬河多鱗鏟颌魚多栖息在河道為礫石底質、水清澈低溫、流速較大的河流中,常借助河道中溶岩裂縫與溶洞的泉水發育,秋後入泉越冬。拒馬河上遊的魚谷洞即是一處由岩石斷裂形成的溶岩洞泉,多麟鏟颌魚冬季栖身于岩石縫中,在谷雨節氣前後人們就能看到泉水不斷噴出魚來(即多麟鏟颌魚随着泉水湧出遊向拒馬河下遊),當地人稱之為“出泉”。拒馬河多鱗鏟颌魚的出泉多集中于夜半三更,魚兒頭部朝内,尾部向外,叢集而出,一般要經過8~10天多鱗鏟颌魚才能完成出泉。
拒馬河多鱗鏟颌魚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齡以上,雌性需要到4~5齡,一般懷卵量為0.6~1.2萬粒,其生殖季節為5月下旬至7月下旬。多鱗鏟颌魚以水生無脊椎動物及着生在礫石表層的藻類為食,取食時用下颌猛鏟,然後将體翻轉過來,再把食物掰入口中。是以,人們經常能在多鱗鏟颌魚出沒取食的地點,看到石塊上有點點白斑,那就是多鱗鏟颌魚用其下颌鏟食礫石表層的藻類時留下的。
三、拒馬河多鱗鏟颌魚産品生産曆史
據198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魚類志》記載,北京自然博物館自1962年開始,陸續在北京地區各個水域及山區小溪采集和檢視了六百多件标本,發現了二種在動物地理學研究上極具價值的珍貴魚類,即鲑科的細鱗魚和鲃亞科的多鱗鏟颌魚。多鱗鏟颌魚在北京僅産于拒馬河,該魚冬季遊至拒馬河上遊的魚谷洞越冬,每年的谷雨季節,在天黑以後,成群結隊的拒馬河多鱗鏟颌魚就會随着泉水湧出洞外,形成一大奇觀。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每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當河水水溫低于泉水(魚谷洞山泉水)水溫時,遊入河邊泉穴越冬,越冬時停食。翌年4月中旬、下旬,在魚谷洞山泉穴,多麟鏟颌魚出泉穴時叢集分批而出,先大魚後小魚,以午夜後出魚最多,出泉穴的魚魚體長10~20厘米,出泉穴時間持續8~10天。泉穴(魚谷洞)位于十渡鎮五渡村至六渡村之間拒馬河左岸邊懸崖峭壁下,人稱“魚谷洞”,與拒馬河相通。
為防止這一名貴的野生品種在拒馬河流域滅絕,以使該品種的自然種群數量能夠恢複到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水準,北京市水産科學研究所已經于2009年開始了多鱗鏟颌魚的人工繁殖研究并已初步取得成功。這不僅為北京市開展瀕危水生生物品種的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通過逐漸開發該品種的成魚養殖,未來将有希望将這一曾與北京猿人相伴的古老優良魚種分期分批地向北京市場推廣。
或許在不遠的将來,馬河多鱗鏟颌魚将會像20世紀80年代以前那樣,自由地遊蕩在拒馬河中,時不時地用它那堅硬的下颌猛鏟礫石表層的藻類,并在礫石上留下點點白斑,那将是人們最希望出現的自然美景,因為這可以證明多麟鏟颌魚已經度過了其種群瀕臨滅絕的瀕危時期,并開始走向在自然水域中種群正常繁衍時期。
到那時,人們将記住曆史的教訓,不再捕撈拒馬河自然水域中生長的多麟鏟颌魚。而拒馬河畔的養魚池也将不再是隻養殖那些舶來的魚種,而是專門養殖人工繁育的拒馬河特産魚——多麟鏟颌魚。多麟鏟颌魚也将通過人工養殖的方式進入老百姓的餐桌,進而實作其更高的經濟價值。到那時,自然水域珍稀魚種的保護和人工養殖用于消費的魚美食,兩者将會并行不悖、和諧發展、造福人類。
四、産地文化特點與故事傳說
1、關于拒馬河
拒馬河古稱涞水。從河北涞水縣經由十渡鎮套港入房山區境,流經十渡鎮、張坊鎮,在張坊村村西出山,到鐵鎖崖分南、北兩支,南支稱南拒馬河,從鐵鎖崖處東南流入河北省涿州市,北支稱北拒馬河,河水東南流,在大石窩鎮南河村出境,入河北省涿州市。
拒馬河在房山區境内主河道長61公裡,流域面積433.8平方公裡,其中山區河道長41.5公裡,流域面積395.4平方公裡。房山區境内拒馬河支流有寶水、南泉水河和北泉水河。
寶水原稱豹兒水,源自小寒嶺東南,彙合東村水、雀鳴山水、黑龍山港水、五條坑水、姑娘港水至十渡村村東南入拒馬河。
南泉水河古稱獨樹水,源自大石窩鎮水頭村村西北丘陵區,水源主要來自水頭泉和高莊泉,河道基流長年不斷,河水流經大石窩鎮水頭、下莊、石門、高莊、南半壁店等村和長溝鎮南正、雙磨等村,在北良各莊村村東出境,出境後與北泉水河彙合稱胡良河,至河北省涿州市張村村南彙入北拒馬河。
北泉水河原稱長溝河,源自長溝鎮三座庵村村西丘陵區,水源主要來自甘池泉群,河道基流長年不斷,河水流經西甘池、北甘池、南甘池、東甘池村和長溝小城鎮,在長溝鎮南出境,出境後入河北省涿州市,與南泉水河彙合後入北拒馬河。
2、關于拒馬河的古老傳說
很久以前,在山西有一戶張姓人家,祖祖輩輩都在山旮旯裡生活,家裡男人死得早,母子兩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清苦。經過多年的辛勤勞作,曆經多少風風雨雨,母親終于把孩子拉扯大了,但是因為家窮,兒子年過三十還未娶妻,老母親非常着急,但也無計可施。
有一年大旱,地裡莊稼顆粒無收,周圍餓死了不少人,來乞讨要飯的人絡繹不絕,其中有一個寡婦名叫翠花,年紀三十出頭,無兒無女,無依無靠。老太太見了覺得不錯,就托人給兒子說媒,年輕的寡婦翠花答應了這門親事。二人結婚後,家裡多了一口人但又沒有新的生計來源,結果日子就過得更加清苦了。
迫于生計,翠花過門沒多久就同丈夫一起去東山村的李姓财主家打短工,每天雇主隻管飯,不給工錢。李家靠伐木為生,老當家的年已六十多歲,老太太五十多歲。家裡的老頭是老實人,當家全靠這個老太太。老太太特别能算計,雇傭的短工被使得筋疲力盡,還常常挨打挨罵。翠花和丈夫來到這裡,老太太配置設定男的去伐木,女的去喂馬。喂馬的草料倒是充足,就是馬的喝水是個問題。當地沒有水井,村民喝水全靠山溝裡的泉水,但是泉水遠在十幾裡路外,需要翻山越嶺去擔水。是以翠花每天給馬擔水的任務非常繁重。從前的婦女都是裹小腳,每天走山路,爬上爬下十分辛苦。
但是為了生計,翠花每天天一亮就去擔水,一直要幹到日頭落山,這樣才能保證馬的飲水。那膘肥體壯的馬,幹活兒累,吃得多也喝得多,有時一口氣就喝掉一桶水。飲牲口的地方有一口大水缸,能盛放七、八擔水。老太太規定,擔的水要飲完牲口水缸不滿了,還要馬上擔水把水缸灌滿。山路遙遠而崎岖,一個小腳婦女每天擔水的辛勞可想而知。盡管翠花已經竭盡全力,但有時老太太還覺得不滿意,有時甚至還要打罵翠花。
翠花起初還能忍着,但時間長了也就承受不住了,經常到無人處偷偷地掉眼淚。以後在擔水途中,翠花每每想到自己凄苦的身世,就禁不住要坐下來嚎啕大哭一場。她哭訴自己死了丈夫又改嫁,哭訴自己現今身陷老太太的魔爪。“我的命好苦哇!老天爺你真的看不見人受的難嗎?我什麼時候才算熬到頭呢?……天哪!救救我這苦命的人吧!……”翠花越哭越傷心,哭着哭着她就睡着了。
正在翠花熟睡之際,忽然聽到有人喊她的名字:“翠花……翠花……”她猛然醒來一看,眼前站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對着翠花說:“孩子,不要怕,我是此山的土地神。因你太苦了,感動了天上神仙,特派我來轉告你,從今以後就再不叫你受苦受罪了。”翠花定了定神,問道:“土地公公,您真能救我嗎?”老者笑着說道:“不會跟你說謊,我一定有辦法救你逃出苦海。”翠花問:“您有什麼辦法能使我逃出這人間地獄呢?”
老者從袍袖裡拿出一個馬鞭子來,對翠花說:“你看,此鞭是神仙所賜,用它就可以讓你不用擔水了。”翠花問:“那麼這鞭子怎麼用呢?”老者微微一笑說:“這是仙鞭,用時隻稍在缸中把鞭子一攪,頓時水缸就能出水了,但要想着缸滿了就不要再攪了。”翠花聽後慌忙跪下,叩了三個頭,說:“謝謝老神仙給我的寶貝,回去一定照你說的辦。”翠花雙手接過鞭子。老者又對翠花說:“此鞭非同一般,千萬藏于别人見不到的地方,等用時再拿出來,這秘密誰也不能告訴。”翠花千恩萬謝,然後把鞭子藏在上衣内趕緊往回走。老者馬上就蹤影全無了。
翠花剛一回到财主家門口,就聽到裡面老太太的罵聲。見到翠花回來,水桶裡又沒有水,她不禁勃然大怒,拾起木棒就朝着翠花打過來。翠花怒不可遏,奪過木棒劈手撅成兩截。老太太一見,大聲嚷道:“反了,反了!”邊喊邊往屋裡退,進屋後還是罵聲不絕。這次翠花真的是憤怒已極,大踏步走到水缸前,迅速取出懷裡的馬鞭,急忙插向缸内使勁攪着,水花飛舞,霎時水缸滿了。
可是由于積壓在心頭的憤怒難以按捺,翠花忘記了老者囑咐,水缸已滿她仍舊在攪動。她心頭的怒火猶如火山爆發、晴天霹靂一般,老太太的罵聲雖高但早已被她的怒火淹沒,翠花越攪越猛,好像要把缸底戳穿。霎時間,隻見馬鞭飛舞旋轉,水缸裡如山洪暴發,大水從水缸裡流出,從屋内流到屋外,水勢越來越急,水流越來越大……
财主家的那匹大馬,見滿院子都是水,驚恐萬狀,掙脫了缰繩一躍而起,跳出了馬棚,四蹄蹬開,疾馳飛奔着向東北而去。這裡洪水如箭,轟轟作響,如電閃雷鳴一般。那匹馬驚魂未定,聞水聲越發慌亂,拼命往前奔,一路上水随馬走,馬引水行。就這樣,洪水咆哮着奔騰出山西,沿着山溝直奔河北省涞源縣,沖出紫荊關,直奔易州,從易州到涞水,從涞水直搗入涿州平原……從此,人們就叫這條河為“拒馬河”。
3、關于“十渡”地名的傳說
拒馬河多麟鏟颌魚每年春季谷雨節氣前後,會從“魚谷洞”蜂擁遊出,進入拒馬河房山段。這個“魚谷洞”就位于房山區十渡鎮。
相傳,古代的拒馬河水量很大、流水很急,河上不能架橋,是以,拒馬河每拐一個大彎進入一個村莊就會有一個渡口。房山境内的拒馬河在一渡至十渡之間的二十公裡之内,總共有十個大拐彎,沿河分布着十個村莊,也就有十個渡口,“十渡”就是由此而得名的。
“十渡”地名的由來還有另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就與佛教有關。“十渡”是佛教的“十方世界,普渡衆生”的簡稱。“十方世界”即指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南方、東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和下方。為什麼“十渡”地名中的“一渡”至“五渡”都沒有叫做“渡”,而從“六渡”開始才叫“渡”呢?因為佛教的信徒要做到“五戒”(亦稱五關),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隻有過了這五關才能“得以度化”,是以,“五渡”名叫“西關上”。佛經中的“六波羅蜜”又稱為“六度”,是指菩薩的行為,在古印度語中其意思是“度到彼岸”,即“六到彼岸”,具體是指佛教提出的從生死彼岸到達涅槃彼岸的六種途徑。這六種途徑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佛教中把有緣、應該得度的衆生,統統度化了,即為“衆生度盡、方證菩提、自利利他”。是以,“十度”既是功圓果滿的象征,也是“十渡”地名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