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村志和大儒李经野

作者:老虎69090
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村志和大儒李经野

土地庙村碑

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村志和大儒李经野

2018年12月《曹县标准地名图集》土地庙村位置

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村志和大儒李经野

土地庙卫图

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村志和大儒李经野

土地庙村民委员会

土地庙村,也称“土帝庙”村,位于曹县城东19千米,曹县苏集镇政府驻地西4.5千米处。聚落呈南北长块状,南北600米,东西400米,总面积2.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8平方千米,村落占地0.6平方千米;东西街4条,南北街2条;610余户,1830余人,均系汉族,有李、赵、薛、张、左、王、刘、胡、牛、陈、芦11姓,李姓最多。以农为主。据《李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1309年)李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成武百王村,后分支济宁土地庙,又从济宁土地庙来此定居,仍名土地庙。谈起土地庙村的历史,不可避免要涉及一个特殊的政治地理概念“飞地”——土地庙村在民国时期划归曹县之前,明清时期实属原菏泽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前属于复程县五区,1955年成立土地庙初级社,1956年成立土地庙高级社;1958年,划归苏集人民公社;1979年,归属龚楼人民公社;1983年,归属龚楼乡;2001年,撤乡并镇,归属苏集镇至今。

清光绪癸未科(1883年)三甲进士、廉州知府李经野出生于此。

李经野(1855~1943)字莘夫,号曹南遁士,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廉吏、学者、诗人。他家境寒苦,幼时依靠外祖父资助求学。1879年,李经野中举;1883年会试,中三甲91名进士,次年被任命为户部主事。三十二年(1906年)任户部贵州司员外郎,是年升为福建司郎中兼财政处提调内仓监督。

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村志和大儒李经野

北京国子监

北京首都博物馆所在地国子监,有一片碑林,是中国元朝至清朝时期近600年来各个朝代的进士题名碑,在一块光绪九年进士题名碑上,“菏泽李经野”五个字赫然在列。当时的土地庙村虽然地处曹县境内,但是它却归属于菏泽县绥宁都,是菏泽县在曹县的一块扣地(飞地),李家的户籍应归属菏泽县。所以李经野考中进士后,官方在进士碑上就刻下“菏泽李经野”,李经野在以后的书法题跋落款中,多属"菏泽李经野",其原因就在于此。

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村志和大儒李经野

进士碑记载

李秉公执法,不避权贵,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山东省办理股票,当权者按田亩硬性推派,加重百姓负担,他即以“此乃扰民之法”据情上奏,光绪皇帝当即采纳,严令禁止。清光绪三十年,李悲愤国势积弱,力主博求西洋政体,举行宪政,遭当权者猜忌。袁世凯等人乘机发难,罗织罪名,参奏李经野,李由军机处行走(四品官)被贬为廉州知府(五品官)。

李经野任廉州知府时,邮局由外国人秉政,有一华籍职员工作失误,洋人拟强行处理。李持以国权、人权,挺身而出,亲去邮局三次,据理力争,坚决要回此人,由中国处理。凛凛正气,终令洋人抵首。廉州地处边陲,地敝民穷,文化落后。李莅任后豁免苛税杂捐,减轻百姓负担,大力兴办学校,倡导文明,人心大变。为便利交通,还集资建廉州西门桥,并亲书“惠爱桥”匾额,现仍嵌于桥顶。今廉州惠爱桥风雨亭“惠爱桥"三字和东坡亭正门上所挂额匾的“东坡亭”三字就是李经野的手迹。东山寺观音殿韦陀殿的石刻对联:身是将军心护;志归大士力降魔”也是李经野所题。

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村志和大儒李经野

惠爱桥2013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村志和大儒李经野

惠爱桥

三年任满,被调任湖北造币总厂总办。此乃权利所在,李不求自至,理当欣然就职,但他却毅然称疾归里。尔时廉州父老箪食壶浆,长途相送,依恋之情,洵难言喻。并赠“万民伞”两把,“千人匾”一块,政绩载入廉州史册。第二年,辛亥革命就在湖北武昌爆发,胶州显宦、大学者柯劭忞由中赞佩李经野,认为他早就看出了大清就要灭亡的征兆,柯劭忞感佩地说道:宣统二年,君以广东知府擢道员,董湖北造币厂,固辞不就。明年辛亥湖北兵事起,国祚遂微,人始服君知几之早,去就之衷于义也。

李回乡后深居简出,采菊东篱。1911年民国建立,民国要员多去拜谒,想请他出来的做官,李婉言谢绝。民国24年,刚刚主政山东的韩复榘亲自来曹拜望李经野,欲聘请其孙李序安出任山东教育厅长兼韩之秘书,李经野婉言谢绝。抗战期间,日伪也多次请他“主持地方”,他始终拒绝,并严诫子孙勿与来往,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共产党真诚抗日,使李深受感动,多方支持党的抗日工作。1938年3月,中共曹县工委委员、民运部长于子元来曹东南开展工作,长期住在李家。中共单县地下党的负责人张形光被伪县长通缉,在李家藏身。李多方做工作,终使其脱险。是年底,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由代旅长杨得志带领南下,于古历十ー月ニ十七日在温楼遇到国民党地方武装李文斋部曾立堂的阻拦,杨即住在李家指挥作战,激战三昼夜,未能攻克。后由李多方做工作,终使双方达成协议,为杨顺利南下扫清了障碍。

民国二年春,曹县大旱。李经野亦作《食苜蓿》诗忧怀:“旱久春蔬少,榆钱价并论。”在他老家土地庙村,有李家大片桑林,彼时土地庙四周村庄的饥民都跑到李家桑林里捋嫩桑叶充饥。李经野先生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每每嘱咐家人“如遇穷人上树采叶,要视若不见,千万勿大声喝斥,免得受惊吓而摔伤。” 并多次在县城东南角的冷店村利用庙会放饭赈济灾民,救活了许多百姓。老先生心地善良,关心乡闾疾苦,尤其是对老家土地庙村四周的乡邻倾心相助,所以数十年后,四周村邻还在感念土地庙李家的好!

李与徐继孺(是表兄弟)、姚舒密、陈继渔为莫逆之交,共同组织曹县诗社,并将唱酬诗篇集成《唱和集》十二卷付梓出版。因战乱,《曹南诗社传观稿》卷未能付印。后又亲领门人姜儒卿参与编修曲阜、单县县志,并指导姜编写《汉儒学案》,填补了中国史学的一项空白。李长于临池,其书瘦劲,钢中有柔,师法褚遂良,并有所创新。所写诗赋甚多,尽毁于战火。刊印甚少,其书法散在鲁豫两省,或可少见。

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村志和大儒李经野

李经野的诗

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村志和大儒李经野

重修曲阜县志序

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村志和大儒李经野

对联

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村志和大儒李经野

李经野书法

民国二十四年,李经野曾主持修曹邑《荣氏家谱》。

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村志和大儒李经野

荣氏家谱

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村志和大儒李经野

荣氏族谱序

曹县苏集镇土地庙村村志和大儒李经野

李经野拜撰《荣氏家谱》

齐白石与李经野

齐白石游览北海的时间是宣统己酉四月,即 1909 年农历四月,初十左右齐白石结识了廉州知府李莘夫,并应邀为李莘夫题刻了 “二千石”和 “管领珠官”印章。李莘夫即李经野。李经野在廉州知府任上 (1907 年— 1910 年)秉公执法,不避权贵,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为廉州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在齐白石看来,合浦海中盛产珍珠,又是 “珠还合浦”典故所在地,故此,他为李莘夫题刻了 “二千石”和“管领珠官”,以寓孟尝守合浦而珠还之意。李莘夫见了之后非常高兴,也将自己作的《春寒诗》题于团扇面上作回报。齐白石为答谢李知府的情谊,又将 《春寒诗》刻在李莘夫的印上,还专门写下了 《李莘夫刋印记》以志之:“宣统己酉四月,余为天涯过客。应廉州太守李莘夫先生篆刋古之二千石也,及管领珠官等印。太守以团扇自书 《春寒诗》报之,余喜之。复感平生自以草衣阅人多矣,能工诗工书者,遇王湘绮先生及王悦公、樊鲽翁、夏天畸、余去非、汪无咎、李筠盫、曾子缉,独与李梅痴咫尺神交未能相识,正与太守同,皆为恨事。因刋 《春寒诗》于此印侧,以志钦佩;且欲附公寿俱金石也。齐璜并记。”

日记中所述题词刋石中的 “二千石”,原是指朝廷给予太守 (知府)一级官员的俸禄,这里代指对太守职务的尊称。“管领珠官”是指李经野的职责所在。合浦曾在三国吴时划出辖地设珠官县。李经野时任廉州知府,管辖统领廉州的军政事务,故以 “管领珠官”赞之。 “齐璜并记”中的齐璜,就是齐白石的本名。齐白石,本名璜,字濒生,湘潭县人。因世居县南白石山下,故号白石山人。

对于与廉州知府李经野的这段交往,齐白石非常珍惜,他在日记中回忆说:我从壬寅年 (1902 年)四十岁起,到己酉年四十七岁的八年间,游览了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江苏等地有名的山水风景,所过之处,接触了许多难忘的事情,而与李莘夫的交往,就是我平生中最可纪念的事情之一。由此可见,齐白石对李经野的敬慕之情。

1943年,89岁的李经野于曹县辞世,身后归葬故土土地庙村。1966年,文革祸起,已经谢世23年的李经野作为晚清的进士和封建遗族在劫难逃,自然也处于被批判的行列,据说村中某李氏后人作为造反派头头亲自掘开了先祖李经野的坟。听老人们(我岳父家人与土地庙李氏为世交,我岳父去世时,李氏族人来了四五十人吊唁)讲,李经野的墓葬极深,虽然入葬已二十余年,打开棺木时面色如生,顶戴花翎、衣帽蓝衫簇新依旧。据说,后来柏木棺材做了生产队的大门;随葬品被作为封资修毁坏一空;更可恨的是,老人被曝尸荒野,尸骨不知所终。经野先生一生尊崇儒教,克己复礼,对子孙更是言传身教,没想到时间才过去二十几年,而世道人心却覆地翻天,这大概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吧!

参考资料:《曹县志》、《曹县地名志》、《李氏家谱》、《荣氏家谱》、政协北海委员会《齐白石的北海之行》、灃水河下柳和荣宏君两位师弟发表的文章及网络资料,一并致谢!

作者:孙智敏,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曹县政协常委,曹县乡土历史爱好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