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静哥上海行。人家桃子只只大,不服不行

作者:叔叔
静哥上海行。人家桃子只只大,不服不行

作者/朱全弟《人家桃子只只大,不服不行 》

编辑/刘静

静哥上海行。人家桃子只只大,不服不行

“满足于现状,没做到最好,所以在竞争中受到威胁。”南汇种桃大户唐根龙到浦东参观有机桃园后,深受触动——“人家桃子只只大,不服不行”

本报8月11日头版头条刊登的《今年桃子为啥介难卖?》一文,引起市有关部门关注,南汇区果农更是反响强烈。昨天上午,南汇区航头镇种桃大户、上海古鹤果蔬合作社的唐根龙专门到浦东新区,向合庆镇金杏香果业合作社社长赵春德取经——

静哥上海行。人家桃子只只大,不服不行

“我种桃子从来不跟在别人后面!”初入桃园的赵春德有点“牛”。但你看着他基地里桃子只只大,不服不行。

唐根龙手拿沉甸甸的桃子说,我明天还要带手下的果农来,他们根本不相信桃子能长得这么大。

今年桃子为何难卖?唐根龙道出了更大的隐情。他说,南汇的桃子过去确实好,现在也不是不好,但因为不是最好,所以在竞争中受到威胁。虽然,今年他们合作社的桃子都已卖完,唐根龙仍后悔没有及早接受新事物。他去年就听说了“川中岛”有机桃,他却犹豫:果农许多年来就这么种桃的,化肥一洒,任其生长;而种有机桃,光施肥就够麻烦的,要把鸡屎、猪粪、牛粪轧干加工成有机肥,投资成本也要大大增加。

唐根龙还说,今年他的合作社收上来一部分桃子,外表蛮好看的,一测试糖度不够,于是只好退回。

静哥上海行。人家桃子只只大,不服不行

赵春德的起点很高,瞄准了市场上人无我有的有机桃。这两年南汇水蜜桃如日中天,他想再紧跟也是步人后尘,再说许多市民买桃也认南汇而不认浦东的。要种有机桃,要有大投入还要有耐心。2001年,老赵开始建合庆朝阳基地,2004年获得了有机农场证书,并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有机产品认证。

老赵的合作社有86户农户,除了外地的,上海本地有桃树480亩,种桃用“回归自然”的有机肥,桃子保鲜期可达一周。“川中岛”平均果重225克,最大的桃子重450克。装成礼盒8只,每只均重338克,每只开价25元,还供不应求。老赵种桃有交大农学院专门研究葡萄和桃子的王世品教授辅导,他是合作社的技术支撑。

静哥上海行。人家桃子只只大,不服不行

记者了解到,“川中岛”是新品种,南汇桃研所“百桃园”里就有这个品种,只是没有得到有力推广。南汇水蜜桃是上海名品,但品种不能长期不变。果农要改变观念,农科部门要帮助改良和推广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品种,但又要防一哄而上,应该多样化,有一个合理的品种比例。

前两天,上海交大农学院孙企达教授致电本报,他从事农产品真空冷却气调保鲜技术与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已有10年,上海奉贤产的黄桃1个月保鲜好果率达95.3%。一只鼎香港有限公司的张伟康也致电本报表示,海外华人非常喜欢上海的优质农产品,只要解决好保鲜问题,就完全可以走出上海。

静哥上海行。人家桃子只只大,不服不行
静哥上海行。人家桃子只只大,不服不行

作者简介:朱全弟,1956年出生于上海南汇,晚熟型,媒体人。1984年考进华东师范大学夜大学,次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纪实小说获1987年度《萌芽》文学奖,同年11月《小说选刊》选载。此后报告文学多有转载、获奖。1993年进入报社先做体育记者后为经济部记者,较多为散文作品,近年来诗歌作品也屡屡在报刊发出,且有好评。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编辑/刘静、吕吕